21年如一日,他风里来雨里去,翻山越岭,不怕艰辛,坚守苗乡侗寨,平均每年带电作业150余次、抢修2840余次、操作次数近1700次,乡亲们称为“光明卫士”。他就是南方电网公司凯里供电局城区供电分局运维中心高级作业员潘武忠,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模荣誉。
【镜头一】
“自己挺笨的,要成功,成长的道路上就得虚心上进、能吃苦,更要耐得寂寞。”潘武忠自嘲说,“笨鸟先飞”,当然付出比别人多。说话虽腼腆,不过记者面前的他英俊挺拔,神采奕奕,这个苗家“老小伙”,因为一门心思工作,直到41岁才结婚成家。
1972年,凯里供电局的前身“凯里供电所”成立,潘武忠的父亲潘文贵是当时所里8位元老之一。不幸的是,父亲工作期间患上心肌梗塞,医治几年未能康复,最终离开人世。
倒了顶梁柱,断了生活来源,安排好父亲后事,母亲只好到建筑工地跟许多男子汉一样扛水泥、拌混凝土,养活一家四口,年幼的潘武忠看着母亲劳累的身影,暗地里哭了好多次。
“不让家人吃苦,要多赚钱。”1991年,21岁的潘武忠中专毕业,不愿再读书,进入父亲生前工作的凯里供电局输电管理所上班,他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虚心好学、刻苦努力。
潘武忠每天都紧跟师傅“学艺”,怕拉下什么,业余时间用来查资料。“以前网络不发达,有问题搞不懂,只能请教师傅,师傅还搞不懂的就翻书。”有时候琢磨到半夜,第二天洗把脸,又跟着师傅跑抢修现场。
工作中的一个简单细节,彻底改变了潘武忠工作学习只为赚钱养家的想法。1996年9月,他在舟溪镇一位71岁老人家里接电路,接好后老人哭着说:“没想到进泥土前,还能用上电,死也合眼了。”听后他陷入沉思:原来,人们对电是这么渴望,自己的劳动对人们真的很重要。
从此,潘武忠立下“规矩”,每次故障抢修,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方法处理,让所有人拥有光明。忙着忙着,“小潘”变成“老潘”,也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学徒”到抢修班高级作业员,练就了扎实的技术,多次在贵州电网公司、凯里供电局举办的配电技能比赛和带电作业比赛中摘金夺银。
兢兢业业一年又一年,潘武忠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电线杆和变压器,直到去年才结束单身汉生涯。
【镜头二】
今年大年三十8点10分,潘武忠接到第一起报修电话,全天共收到52张抢修单,虽然这是婚后的第一个除夕,他依然义无反顾领着抢修人员奔走在各个故障现场,帮助客户及时排除故障,一直忙到年初一凌晨4点半,这是潘武忠连续值班的第十四个除夕。
潘武忠说:“每次线路布好后,当按下开关,屋里灯光一片通明时,看到人们脸上绽开的笑容,觉得自己为他们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2008年正月二十九,因为临近春节,加上碰上百年不遇的凝冻,供电局上下特别繁忙。这天,潘武忠在城区抢修,带电搭火,在结了冰的杆上整整工作4个多小时,下电杆时眼睛都睁不开,不停地流泪,嘴巴僵硬,说话费劲,他以为这是在杆子上被冷风吹的,并不在意,继续工作到深夜12点。
第二天吃早餐时,潘武忠发现不对劲,上下颌不能运动自如,照了照镜子,发现嘴巴已经往左歪斜,脸也变型。上午完成抢修任务,同事实在看不下去,逼着他去医院检查治疗,呆在医院3个小时,想着那么多人需要保电过春节,潘武忠“急不可耐”,趁护士不注意,拔掉吊针就赶回抢修班。
时任凯里市城区供电分局副局长的邹冰洋安慰他:“你就安心养病,等病好了再去上班。”“再不治病,你以后歪着张嘴巴,怎么娶到媳妇?”
潘武忠坚定地回答:“不行,我就是要去抢修!大家的用电比我的脸重要!”
相处十多年,邹冰洋太了解潘武忠了:这十多年来,潘武忠已经把抢修班当成了家,一天不回“家”他就不放心。
见争执不过,邹冰洋作了让步:“那好,你每天6点钟以前要准时回去休息!”潘武忠歪着嘴,高兴地跳上抢修车,直到抗冰保电结束,他也没有再进医院。
21年的工作生涯中,潘武忠没有任何停歇,每天工作在一线,一星期回一两次家,每次待不过半小时,就又匆忙赶回,“辛苦我一人,点亮千万家”的信念始终与之相伴,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万家灯火,南网情深”核心价值观,先后获得各种先进称号11次。
【镜头三】
凯里供电局作业班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幅《凯里城区配网网络接线图》,图纸上密密麻麻的分布着城区变电站的开关,站在一旁的作业班班长李旻哲说,潘武忠对图上标注的几百个开关所在的位置烂熟于心,绝对是个配网“活地图”,李旻哲眼里满是钦佩。
去年3月,潘武忠娶了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陈菊,婚后夫妻偶尔会逛逛街。让陈菊感到诧异的是,丈夫对街道旁的变压器、开关箱有极大的兴趣,不仅如此,还会围着这些设备检查一阵子。
“跟他逛街很痛苦,每次到最后,都变成我陪他逛了,好不容易享受的一丝浪漫,被冲得荡然无存。”陈菊无奈地笑了笑“哎,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没办法,让他琢磨去吧,我只好陪着他。”
正是凭着这股对工作的痴狂劲儿,潘武忠将城区内的电杆、变压器和开关的位置都牢记在心,只要说出城区内的任何一个变压器的名称和开关的编号,他都能准确地指出具体在什么地方、设备是什么状况、什么时间有什么变动。
自从有了这个“活地图”,每当局里不敢确定某一条线路配网倒闸操作是否正确时,就打电话问潘武忠,因为他们知道,潘武忠对凯里城区的输配电线路和设备了如指掌。
爱琢磨,爱钻研,爱总结,潘武忠苦干又不盲干。一些工友因长期抢修工作造成饮食无规律,容易犯胃病,而潘武忠从未得过胃病,原来长期以来他总结了自己的一套预防胃病“秘方”——吃馒头,每天坚持吃两个以上的馒头,维持酸碱平衡。“这样做就是希望自己保持好身体,能在抢修一线干到退休。”
记者手记
“劳动是美丽的,奉献是幸福的。”潘武忠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学徒”到抢修班高级作业员,始终坚守平凡岗位,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供电作业员,用执着和奉献诠释着“光明”的含义,用自己的辛苦和劳累,换来千家万户的欢笑。快乐工作,快乐生活,这就是一个普通电网工人的人生景貌,这就是所有南网人的“幸福观”。
奉献不讲大小,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恢弘画卷的绘就,需要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潘武忠”,他的人生轨迹,为正在“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的贵州,树立了一根精神标杆,当前贵州欠发达、欠开发,落后是最主要的矛盾,加速发展需要人人学习潘武忠,干好自己的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骨骼和肌肉,使创新和坚韧的力量得到迸发,贡献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