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宗亲永远铭记您 潘大发
潘大发 高中学历,孝感市孝南区人。历任二届村干部。1982年在改革开放政策引导下,从事建筑行业。1982年响应国家三部委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组织续谱工作人员成立在孝南区环西箍河垸支系续谱编辑委员会,担任副理事长副主编。2002年与潘兹广、潘华辉、潘宇谋、潘兹胜等宗亲倡议成立湖北省潘氏家族续谱委员会,担任副主编。2007年4月成立湖北省潘氏文化研究会时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副主编。同年中秋节出席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当选为文史编审委员会委员。《潘氏春秋》会刊主编。
2009年11月2日19时因突发内出血送医院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是夜,茫茫楚天刮凄风,浩浩梦泽降重霜,再现天地有情的“孝文化”奇观。
潘大发生于1948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自立自强。终以其含辛茹苦,百折不挠的自学毅力和艰苦奋斗精神将自已磨炼成为能写一手秀丽文字,种一片丰收农田,建一批农家新楼的乡土能人。他不仅是村里的应急“笔杆子”,乡邻操办喜事的“优秀主持人”还是家乡《潘氏族谱》的撰稿人,湖北省潘氏家族宗亲联合会、湖北省潘氏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为湖北省潘氏家庭的宗亲联谊,潘氏文化研究工作做了许多可圈可点的重要工作,为家庭脱贫致富,带领乡亲科学种菜,共同富裕发挥了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给家乡潘氏族人树立了爱国家、爱家族、爱家庭、缅怀祖德、铭记祖训、举业图新、共展潘氏宏图的好榜样。
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和哀悼,11月4日湖北省潘氏家族宗亲联合会、湖北省潘氏文化研究会、《潘氏春秋》编委会联合中共孝感市孝南区季庙村党支部、季庙村村民委员会、潘氏家族潘家湾支系给他召开了追悼会。潘家湾支系潘富景宗长主持了追悼大会,季庙村村主任冯清华致悼词。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潘氏春秋》总编潘胜屏先生代表湖北省潘氏家族宗亲联合会、潘氏文化研究会、《潘氏春秋》编委会致哀悼词,题写挽联。与会长潘兹广、副会长潘华堂、副秘书长潘金堂、潘宇谋一起敬献挽幛、花圈。基金会会长潘华安、常务理事长潘华平,孝感市开发区、孝南区、云梦县、孝昌县等六支系宗亲联合会代表潘启亮、潘友安、潘育民、潘柏清、潘海安共一百多人送了花圈、鞭炮、冥币、慰问金。参加追悼会、遗体告别、慰问亲属等礼仪后,以难舍难分的悲痛心情,将骨灰盒送至季庙陵园潘氏墓群安葬。
潘大发 高中学历,孝感市孝南区人。历任二届村干部。1982年在改革开放政策引导下,从事建筑行业。1982年响应国家三部委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组织续谱工作人员成立在孝南区环西箍河垸支系续谱编辑委员会,担任副理事长副主编。2002年与潘兹广、潘华辉、潘宇谋、潘兹胜等宗亲倡议成立湖北省潘氏家族续谱委员会,担任副主编。2007年4月成立湖北省潘氏文化研究会时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副主编。同年中秋节出席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当选为文史编审委员会委员。《潘氏春秋》会刊主编。
2009年11月2日19时因突发内出血送医院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是夜,茫茫楚天刮凄风,浩浩梦泽降重霜,再现天地有情的“孝文化”奇观。
潘大发生于1948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自立自强。终以其含辛茹苦,百折不挠的自学毅力和艰苦奋斗精神将自已磨炼成为能写一手秀丽文字,种一片丰收农田,建一批农家新楼的乡土能人。他不仅是村里的应急“笔杆子”,乡邻操办喜事的“优秀主持人”还是家乡《潘氏族谱》的撰稿人,湖北省潘氏家族宗亲联合会、湖北省潘氏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为湖北省潘氏家庭的宗亲联谊,潘氏文化研究工作做了许多可圈可点的重要工作,为家庭脱贫致富,带领乡亲科学种菜,共同富裕发挥了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给家乡潘氏族人树立了爱国家、爱家族、爱家庭、缅怀祖德、铭记祖训、举业图新、共展潘氏宏图的好榜样。
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和哀悼,11月4日湖北省潘氏家族宗亲联合会、湖北省潘氏文化研究会、《潘氏春秋》编委会联合中共孝感市孝南区季庙村党支部、季庙村村民委员会、潘氏家族潘家湾支系给他召开了追悼会。潘家湾支系潘富景宗长主持了追悼大会,季庙村村主任冯清华致悼词。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潘氏春秋》总编潘胜屏先生代表湖北省潘氏家族宗亲联合会、潘氏文化研究会、《潘氏春秋》编委会致哀悼词,题写挽联。与会长潘兹广、副会长潘华堂、副秘书长潘金堂、潘宇谋一起敬献挽幛、花圈。基金会会长潘华安、常务理事长潘华平,孝感市开发区、孝南区、云梦县、孝昌县等六支系宗亲联合会代表潘启亮、潘友安、潘育民、潘柏清、潘海安共一百多人送了花圈、鞭炮、冥币、慰问金。参加追悼会、遗体告别、慰问亲属等礼仪后,以难舍难分的悲痛心情,将骨灰盒送至季庙陵园潘氏墓群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