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堂两支族人历史性的重逢
Pan_ws
2012年6月16日下午17时,记住这个时刻,中国神州九号飞船搭载第一名中国女宇航员和两名男宇航员即将升空,与此同时,广东南海的西樵山下百西村头潘氏大宗祠内也将出现历史性的一幕,潘世德堂悦榕太公的两支分离了360年的裔孙,终于穿越历史的迷雾握手重逢了! 约360年前,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南海西樵潘世德堂的一支族人被迫远走他乡(广西钦州防城等地),直到最近才得以相认,周六下午将是两支族人代表在3个多世纪以来的第一次握手,可喜可贺! (被迫分离原因参考下文) 村头村和新开村祠堂将举行盛大的聚餐庆祝活动,欢迎各位宗亲朋友前来举杯同贺,见证历史。
族人一支南海西樵百西村头潘氏:

族人另一支广西防城港市滩浪村潘氏:

南海西樵百西村头村潘氏探源网 http://blog.sina.com.cn/siyuanzu
[size=16.0pt] 广州“庚寅之劫”与兆鳞公等族人出走西南[/size]
Pan_ws 2012-06





[size=14.0pt]清军猛将鳌拜与其他开国功臣一起阻止了多尔衮的夺位)[/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 当时在中国的意大利教士Martin Martini(1614~1661),后来写了一本《鞑靼战纪》, 其中描述了广州屠城的惨烈状: “大屠杀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清军)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但鞑靼人饶恕了一些炮手以保留技术为自己服务,又饶恕了一些强壮的男人,为他们运送从城里抢到的东西。最后,在12月6日才发出布告,禁止烧杀抢掠。除去攻城期间死掉的人以外,他们在城内已经屠杀了十万人。” [/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在其《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一书中亦有关于广州大屠杀记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者,都不惜代价以赎命,然后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屠夫之手。”[/size]

[size=14.0pt]
[/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 [/size]


[size=18.0pt] 读 朱 烈 憨 公 碑 铭[/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 [/size]
Pan_ws
2012年6月16日下午17时,记住这个时刻,中国神州九号飞船搭载第一名中国女宇航员和两名男宇航员即将升空,与此同时,广东南海的西樵山下百西村头潘氏大宗祠内也将出现历史性的一幕,潘世德堂悦榕太公的两支分离了360年的裔孙,终于穿越历史的迷雾握手重逢了! 约360年前,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南海西樵潘世德堂的一支族人被迫远走他乡(广西钦州防城等地),直到最近才得以相认,周六下午将是两支族人代表在3个多世纪以来的第一次握手,可喜可贺! (被迫分离原因参考下文) 村头村和新开村祠堂将举行盛大的聚餐庆祝活动,欢迎各位宗亲朋友前来举杯同贺,见证历史。
族人一支南海西樵百西村头潘氏:

族人另一支广西防城港市滩浪村潘氏:

南海西樵百西村头村潘氏探源网 http://blog.sina.com.cn/siyuanzu
[size=16.0pt] 广州“庚寅之劫”与兆鳞公等族人出走西南[/size]
Pan_ws 2012-06
[size=14.0pt]1) [/size][size=14.0pt]明朝帝国末年,君主无能,宦官专权,官僚腐败,民心已失,清兵外侵,民军内扰,至1644年,帝国终于走向崩溃,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虽然幻想通过励精图治去改变命运,不过由于刚愎自用而官僚离心,厄运纷至令崇祯独力难支。1644年初在西安称帝的大顺政权首领李自成,亲率数十万雄兵向明朝政权发动最后的攻势,沿途虽经历一些挫折,但最后仍很轻松地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绝望地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景山公园)树林里自缢殉国,大明王朝灭亡。 [/size]

[size=14.0pt](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在金銮殿上成为孤家寡人。)[/size]
[size=14.0pt]
[/size]
[/size]

[size=14.0pt](今天北京景山公园里的明朝崇祯皇帝殉国处。 后来的历史过程证明了,灭亡大明的其实并不全是李自成农民军和满清大军,也包括崇祯皇帝自己,他放弃南迁、轻率地殉国,使大明的军民失去了方向和统一调度的机会,各自为政的抵抗力量被清军逐一攻破,满清成为检漏的幸运儿。)[/size]
[size=14.0pt]
[/size]
[/size]

[size=14.0pt](大顺政权首领李自成,曾攻入北京城,紫禁城的龙椅未坐热就被清军赶出。)[/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2) [/size][size=14.0pt]刚坐上龙椅的李自成很自信能迅速击败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不惜为美姬陈圆圆与吴三桂反目,并率重兵猛攻山海关。吴三桂走投无路,只得与清军统帅多尔衮联合,当勇猛的大顺农民军与强悍的吴三桂主力两败俱伤之际,狡猾的多尔衮才命令八旗精兵倾巢出击,侥幸地击败了李自成的主力部队。清军入关后向各地农民军发动强大的攻势,大顺等农民起义政权瞬间灰飞烟灭,农民军士兵被迫隐秘山林,有的加入了后来南明政权的抗清武装。而满清也正式迁都北京,清皇太极之子,六岁的小皇帝顺治在1644年登基,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争夺帝位不成的多尔衮,只能做了摄政王。[/size]

[/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2) [/size][size=14.0pt]刚坐上龙椅的李自成很自信能迅速击败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不惜为美姬陈圆圆与吴三桂反目,并率重兵猛攻山海关。吴三桂走投无路,只得与清军统帅多尔衮联合,当勇猛的大顺农民军与强悍的吴三桂主力两败俱伤之际,狡猾的多尔衮才命令八旗精兵倾巢出击,侥幸地击败了李自成的主力部队。清军入关后向各地农民军发动强大的攻势,大顺等农民起义政权瞬间灰飞烟灭,农民军士兵被迫隐秘山林,有的加入了后来南明政权的抗清武装。而满清也正式迁都北京,清皇太极之子,六岁的小皇帝顺治在1644年登基,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争夺帝位不成的多尔衮,只能做了摄政王。[/size]

[size=14.0pt](吴三桂与陈圆圆)[/size]
[size=14.0pt]
[/size]
[/size]

[size=14.0pt](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1644年发生了决定历史的大战。)[/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 [/size]
[/size]

[size=14.0pt](皇太极之弟多尔衮1644年离大清帝位仅一步之遥)[/size]

[size=14.0pt]清军猛将鳌拜与其他开国功臣一起阻止了多尔衮的夺位)[/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大清顺治皇帝[/size][size=10.5pt]1638[/size][size=10.5pt]年[/size][size=10.5pt]-1661[/size][size=10.5pt]年[/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
[/size][size=14.0pt]3) [/size][size=14.0pt]崇祯皇帝殉国后不久,中国南方出现明朝残余力量组成的多个南明政权,而横跨南海和番禺两邑的广州城也成为其中一个南明政府的都城,唐王朱聿[/size][size=14.0pt]鐭[/size][size=14.0pt]在1645年11月,由一些大臣拥戴在广州城称帝。不过很快,降清的大将李成栋率领4万大军从福建出发迅速消灭了广州的唐王朱聿[/size][size=14.0pt]鐭政权,但不久念旧的[/size][size=14.0pt]李成栋重新归顺了在肇庆称帝的南明永历皇帝--[/size][size=14.0pt]桂王朱由榔[/size][size=14.0pt],广州又重回南明政权手中。到了顺治六年(1649年),明军降将尚可喜被顺治皇帝封为平南王, 开始统兵南征广东。接连攻破南雄、韶州、英德、清远、从化等地后,从1650年2月,清军开始围攻广州城,南明的军民在广州城及白云山一带英勇抵抗,坚守了八个多月,至11月广州城破。随即就发生了惨烈的大屠杀事件——广州“庚寅之劫”。[/size]
[/size][size=14.0pt]3) [/size][size=14.0pt]崇祯皇帝殉国后不久,中国南方出现明朝残余力量组成的多个南明政权,而横跨南海和番禺两邑的广州城也成为其中一个南明政府的都城,唐王朱聿[/size][size=14.0pt]鐭[/size][size=14.0pt]在1645年11月,由一些大臣拥戴在广州城称帝。不过很快,降清的大将李成栋率领4万大军从福建出发迅速消灭了广州的唐王朱聿[/size][size=14.0pt]鐭政权,但不久念旧的[/size][size=14.0pt]李成栋重新归顺了在肇庆称帝的南明永历皇帝--[/size][size=14.0pt]桂王朱由榔[/size][size=14.0pt],广州又重回南明政权手中。到了顺治六年(1649年),明军降将尚可喜被顺治皇帝封为平南王, 开始统兵南征广东。接连攻破南雄、韶州、英德、清远、从化等地后,从1650年2月,清军开始围攻广州城,南明的军民在广州城及白云山一带英勇抵抗,坚守了八个多月,至11月广州城破。随即就发生了惨烈的大屠杀事件——广州“庚寅之劫”。[/size]

[size=14.0pt](八旗清兵正在进攻)[/size][size=14.0pt]
[/size]

[/size]

(清兵围攻广州城)
[size=14.0pt] 当时在中国的意大利教士Martin Martini(1614~1661),后来写了一本《鞑靼战纪》, 其中描述了广州屠城的惨烈状: “大屠杀从11月24日一直进行到12月5日。他们(清军)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但鞑靼人饶恕了一些炮手以保留技术为自己服务,又饶恕了一些强壮的男人,为他们运送从城里抢到的东西。最后,在12月6日才发出布告,禁止烧杀抢掠。除去攻城期间死掉的人以外,他们在城内已经屠杀了十万人。” [/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在其《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一书中亦有关于广州大屠杀记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抢走—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者,都不惜代价以赎命,然后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屠夫之手。”[/size]


[size=14.0pt](清军在广州屠城)[/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
[/size]
[/size]
[size=14.0pt] [/size][size=14.0pt]4) [/size][size=14.0pt]大屠杀时一位妇女李氏见自己的丈夫淹溺于广州的六脉渠中,这位李氏绝望地跟随丈夫投水自杀,其留下绝命诗为:[/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恨绝当时步不前, [/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追随夫婿越江边。 [/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双双共入桃花水, [/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化作鸳鸯亦是仙![/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
[/size]
[/size]
[size=14.0pt] 当时的目击者有一篇《祭共冢文》描述了广州“庚寅之劫”尸骨如山、饿鸟叼肠的悲惨情景:[/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 [/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 [/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丘。 [/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size][size=14.0pt]賤[/size][size=14.0pt],同为一区 [/size][size=14.0pt]……[/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
[/size]
[/size]
[size=14.0pt] 明末清初之际,清兵在中原大地制造了无数的大屠杀:广州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仅存五人)汾州、太谷、泌州、泽州全部屠绝,杀遍辽沈大地,屠尽四川全省,血洗湖广福建全境等等(网友统计)..... [/size][size=14.0pt]
[/size]

[/size]

[size=14.0pt](平南王尚可喜像)[/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
[/size]
[/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 今天我们在广州迎宾馆后面的六榕寺里可以看到大雄宝殿中有三尊精美的铜制大佛,这是坐镇广州的平南王尚可喜,晚年开始念佛时下令铸造的,原放在北京路的大佛寺内,另外尚可喜还重修了当时广州的大部分佛教寺庙,虽然他有心悟佛,不过每晚佛灯下隐约跳动的还是那数百万无辜的冤魂。[/size]

[/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5) [/size][size=14.0pt]明朝时在南海黎村潘氏中,兆鳞公一支应是较为强势的,族谱中可以看到,兆鳞公的先祖天泽公(六世祖静耕公之孙)、天举公(天泽公之弟)在明朝前期已积极参与科举,努力跻身仕途,读书的地点就在广州城(南海邑庠生,明清时南海学宫设在广州城内),经历几代人后,至十二世兆鳞公时,南海黎村潘氏族中应有不少人在邑郡中任职,为大明政府服务。1644年李自成与清兵先后攻占北京,这时兆鳞公约50多岁,由于忠于明室,守道重义的士大夫情结,兆鳞公及其他邑中供职的潘氏族人无可避免的卷入了清初广州的南明政权对抗清兵的战斗,在英勇守城八个多月后,由于出现叛徒策应,清兵终于攻入广州城,广州的南明守军大势已去,为避免清兵迫害,兆鳞公等族人结伴举家迁往西部,这就是当时的历史背景。[/size]

[size=14.0pt]
[/size]
[/size]
[size=14.0pt] 在广州[/size][size=14.0pt]“庚寅之劫”[/size][size=14.0pt]后,强大的清军很快占领广东,永历政权被迫迁入广西,从广东各地逃出的军民也跟随进入广西,其中肯定就包括[/size][size=14.0pt]兆蛟公、兆鹗公、兆鲤公、[/size][size=14.0pt]兆鳞([/size][size=14.0pt]应祥[/size][size=14.0pt])公四兄弟、及应君公等所率领的南海潘氏族人。[/size]

[size=14.0pt](广州被攻陷后,清军花了约十年的时间才打败占据西南的永历南明政权。)[/size][size=14.0pt]
[/size]

[/size]

[size=14.0pt](曾遍布南方各地的南明政权,可惜未能统一指挥、联合抗击清军。)[/size]
[size=14.0pt]
[/size]
[/size]
[size=14.0pt] [/size][size=14.0pt]6) [/size][size=14.0pt]从目前情况判断,这支南海黎村西迁的潘氏族人后来可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年老的长者和家属妇孺组成, 在当时的钦州地区一带安顿隐居下来,如在滩浪村(贴浪)、合浦、小江镇等地,他们演化繁衍三百多年至今,今天这些地方仍有广东南海潘氏后裔居住,而当时兆鳞公夫妇去世后也安葬在“贴浪那围”(越南译音,应为今天的滩浪村)。 而另一部分为年轻力壮的潘氏子侄,他们勇敢地加入了西南地区的南明永历政权的军队中,活跃在粤西及云桂川黔楚等地,继续抗击满清军队,试图恢复汉族政权。[/size]
[size=14.0pt]
[/size][size=14.0pt] 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残部和一些将领,后来都曾加入永历政权中共同抗击满清,这使西南的反清力量一度强盛,屡屡击败强大的清军,也曾经占领西南大部分土地,但晚明的官场恶习又逐渐浮现,各个山头又开始各怀鬼胎争权夺利、互相猜忌互不协助,这样很难打败步调一致的八旗清军。经过十多年的抗争,西南的南明反清武装逐渐走向衰落。[/size]
[/size][size=14.0pt] 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残部和一些将领,后来都曾加入永历政权中共同抗击满清,这使西南的反清力量一度强盛,屡屡击败强大的清军,也曾经占领西南大部分土地,但晚明的官场恶习又逐渐浮现,各个山头又开始各怀鬼胎争权夺利、互相猜忌互不协助,这样很难打败步调一致的八旗清军。经过十多年的抗争,西南的南明反清武装逐渐走向衰落。[/size]
[size=14.0pt]
[/size][size=14.0pt] 在抵抗部队溃散、南明政权永历皇帝遇害后,参与反清的幸存人士为避免受清廷迫害,许多人都迁往越南、缅甸等地隐居。所以,今天发现有兆鳞公的后裔在越南繁衍未艾,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且,由于远走他乡的越南潘氏族人十分爱惜他们的家谱,坚持世代抄录,所以今天仍有我们的始祖悦榕公至十二世兆鳞公的世系表,十分难得。而在国内钦州一带生活的潘氏族人,与南海黎村(村头村)的本宗族人一样,久远的历史资料能幸存至今的,已是十分稀有。那次明清交界的战乱,令村头村潘氏族人走失了大半,虽然后来回流了一些,但在同治年间重修族谱时,那些早年失散的族人很多都不知道其名讳,[/size][size=14.0pt]潘世德堂全部[/size][size=14.0pt]五房的世系表中这段时期的记录失纪很多。[/size]
[/size][size=14.0pt] 在抵抗部队溃散、南明政权永历皇帝遇害后,参与反清的幸存人士为避免受清廷迫害,许多人都迁往越南、缅甸等地隐居。所以,今天发现有兆鳞公的后裔在越南繁衍未艾,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且,由于远走他乡的越南潘氏族人十分爱惜他们的家谱,坚持世代抄录,所以今天仍有我们的始祖悦榕公至十二世兆鳞公的世系表,十分难得。而在国内钦州一带生活的潘氏族人,与南海黎村(村头村)的本宗族人一样,久远的历史资料能幸存至今的,已是十分稀有。那次明清交界的战乱,令村头村潘氏族人走失了大半,虽然后来回流了一些,但在同治年间重修族谱时,那些早年失散的族人很多都不知道其名讳,[/size][size=14.0pt]潘世德堂全部[/size][size=14.0pt]五房的世系表中这段时期的记录失纪很多。[/size]

[size=14.0pt](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殉国碑,永历政权是所有南明政权中坚持抗清时间最长的,与清朝政府持续对抗了约16年,影响范围包括了中国西南和湖广地区。)[/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
[/size]
[/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辅助永历政权抗清的明朝忠烈大臣[/size][size=14.0pt]-[/size][size=14.0pt]南海人陈子壮,即陈文忠公,村头村清末举人潘誉徴曾有诗文凭吊。)[/size]
本村举人潘誉徴凭吊南明抗清忠烈的诗文:
本村举人潘誉徴凭吊南明抗清忠烈的诗文:
[size=18.0pt] 读 朱 烈 憨 公 碑 铭[/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 南海 潘誉徴 次典[/size]
[size=14.0pt]
[/size]
[/size]
[size=14.0pt] [/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朱烈憨公者,吾师子襄先生从祖也。明时与姑子陈文忠公殉国,[/size][size=14.0pt]大兵义而掩之。得归祔祖夔州,君兆与文忠公谕葬处略同。乾隆朝[/size][size=14.0pt]褒忠予谥至,子襄先生乃撰碑文,今读之凛凛有生气。前过文忠公[/size][size=14.0pt]墓,肃然动容,异时于烈憨公亦当尔也。[/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
[/size]
[/size]
[size=14.0pt]粤中明季考义烈,秋涛觥觥著奇节。 (觥:gōng 重阳祭酒)[/size]
[size=14.0pt]我来式墓瞻穹碑,川岳英灵岂容灭。[/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外氏九江朱守家,断桥今尚称探花。 (探花桥,陈文忠为进士第3名)[/size]
[size=14.0pt]当年宅相与同学,婉彼诸孙兰茁芽。 (宅相:外甥,指朱烈憨与陈文忠)[/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长者颀身伟容观,能读群书弄柔翰。 (颀qí身:高大)[/size]
[size=14.0pt]一行作吏守儒风,数语回天去人患。[/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内迁刚许辞风尘,读礼未终逢国屯。 (国屯:战乱)[/size]
[size=14.0pt]募旅勤王响斯应,凛然大节朱与陈。 (响应南明政权号召,举兵勤王)[/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 [/size][size=14.0pt]问学曩从后朱子,楚国先贤乐称举。 (曩nǎng:以前)[/size]
[size=14.0pt]勒碑今述薇龛铭,为溯前徽胜观史。 [/size][size=14.0pt] [/size]
[size=14.0pt]俯仰堪舆望不穷,衣冠盛气归南中。[/size]
[size=14.0pt]云游我欲乘清兴,周视江乡如秘冲。 (秘冲:即今天的泌冲村) [/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