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教育事业的潘厚堂先生

潘於和、字厚堂, (1863年一1941年)系新兴州(今玉溪市)后裕乡(研和区)东山村人。是一位心地善良,不慕荣禄,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四十多年如一日的老先生。

清同治二年(1863年)。潘老出生于今玉溪市东山村的农民家庭,少时刻苦攻读,成绩显著,入县学,补为廪生,因学行优良,被荐为岁贡生。

清光绪年间,潘老应聘到易门学馆,舌耕度日,布衣蔬食,恬淡自若,虽然束修微薄,但乐於育人的高尚精神,並没有因此而懈怠。

清宣统二年(1910年),潘老思念故乡,由易门辞馆还乡,在东山潘氏宗祠设立私塾,课徒为生。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从无疾言怒色,至今尚为人们所称颂。

民国成立(1912年)以后十余年,玉溪县的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研和、古城、大营街等地,在劝学所支持下,办起了高小或初小,各校为了多出人才,择优聘用教师,在这时期,潘老曾先后被聘请主持校务,担任教员,与同事和衷共济,不辞艰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搞好教学工作。

民国十三年(1924年),玉溪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长代培德,重视教学质量,聘请潘老师任高小班的国文课,民国十四年(1925年)玉溪县立初级中学校成立,学校领导又聘请他兼任初中的历史课,他对工作一如既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先扫除学生心灵上的灰尘,然后播下健康的知识种子,使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成果。

关于学生的作业,潘老不但重视课内,而且重视课外,凡学生前来请求批改的作文、不论初中、高小,一视同仁,笑容可按掬地即时批改,并在文中加上眉批、总评、指出优点、缺点、如果学生有了疑问,还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直到学生懂得为止。

民国十四年县教育局提倡业余写作,恢复月课活动。委托中学教师杨开源,负责召集文人学士,参加月课活动,每月命题于明伦堂内,由人选择写作。内容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义,李纲宗泽合论、弭盗安民策。饯春诗,五系续命诗等古代论文诗词。文章经主持人批阁后,分别等第,付给笔资,以示奖励。

在每次月课活动中,潘老都积极参加,由于文思敏捷,下笔就是数篇,命我代誊课卷,按时送交评阁。其文有时名列前茅,有时列于甲等,人们看后,赞不绝口。当时我初入中学,知识幼雅,对于古文涵义,一知半解,但文中琅琅顺口的语句,使我爱不释手,口诵心维,增添了学习兴趣。这项活动,开展没有多久,就宣告停止了。

潘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与地方文人学者,交往甚密,每当春秋佳日,公余之暇,同杨老开源,陈老炳谦,柴老家骞诸公,到郊外观山玩水,欣赏绚丽风光。互相吟诗,以抒情怀。

潘老年事虽高,但对待工作,总是感到知识贫乏;每日黎明即起,学习经史,早餐休息片刻,即临池学书,他老而好学的精神,受到师生的崇敬。

民国十五年(1926)秋,玉溪辛亥革命志士李鸿祥先生,重视家乡教育,关心教师生活,由昆亲莅县城学校慰问潘老,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并给予高度评价,称为“桃李满玉溪”的辛勤园丁。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以后,潘老年巳七旬有余被选为玉溪县参议会员,与教育界人士王国靖等,共同编写《续修玉溪县志》,不幸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因病逝世,享寿八十。
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