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忘了抗战遗址啊

血泪在这里凝结 英烈在这里安息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专题图文:金羊网记者 杨媛 周乐瑞 邝穗雄 罗颖 实习生 范展莹 通讯员 丘秉春 王峥 胡文中

今天,我们的广州抗战“寻找系列”,要和您说再见了。

5月9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本版推出了这组纪念我国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报道。

50多天,我们一直在为您寻找,寻找渐渐消失在时间尽头的历史本原:寻找抗战老照片、寻找抗战实物、寻找名人抗战足迹、寻找不该遗忘的抗战遗址……

50多天,我们一直在为您感动。一个个电话、一封封邮件、一份份传真,或提供线索,或捐献实物,或倾诉,或追忆……声音只有一个:永铭历史。

是的,历史长在,警钟长鸣。广州抗战只是全国抗战之一隅,我们这组报道只是本报纪念报道的开端,本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采访队已启程奔赴全国各地。

——编者

筹建英烈网 广州普查抗战遗址

本报讯 “千万不要忘了这些抗战遗址啊!”在搜寻广州抗战遗址过程中,这是记者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血泪在这里凝结,历史在这里沉思。连日来,说起大大小小的抗战遗址,无论专家,还是市民,一再跟记者提起,真相需要纪念,警钟需要长鸣。

据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陈卫东透露,受广州市民政局委托,十九路军陵园管理处正为建立“英烈网”开展全市性普查,普查内容分英烈和纪念建筑物两类。在对纪念建筑物的普查中,目前已共普查到广州市辖内主要抗战遗址16处,包括省文物保护单位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和市文物保护单位:陆军六十二军一五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陆军六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蒋光鼐故居、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遗址等。另据市文化局介绍,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还在市内发现大量日军侵华飞机库、日军碉堡、慰安所等日军侵华遗址。

据介绍,这16处主要抗战遗址大部分管理妥善,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但有的遗址经历数十年沧桑,破损严重。

那么,我们身边还有多少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鲜为人知的抗战遗址呢?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黎显衡的答案是:“很多!”黎显衡举例说,抗战期间东江纵队的秘密联络站,如今就散布在广州一些街巷中,中山四路李占记钟表店附近小巷内就有一个,这些联络站有的为民居,有的是空屋,但除了门口挂一小牌说明身份,没有得到其它保护和开发。黎显衡说,也有一些抗战遗址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如坐落于黄华路的血泪黄华碑(抗战胜利时当地居民为纪念在日本轰炸中死伤的100余名黄华塘乡人而立),广大市民对它缺乏了解。

黎显衡认为,广州大部分抗战遗址得到妥善保护,但也有一些由于种种原因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他建议,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首先通过媒体对抗战遗址进行广泛宣传,使市民了解。另外,区、街两级政府部门要对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抗战遗址进行挖掘、保护、管理,然后通过专家论证、政府审批等程序让抗战遗址得到切实保护。 (杨媛)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每天五六百游客

位于广州市水荫路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阵亡的将士,于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据陵园管理处介绍,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悍然进攻上海闸北,挑起了“一·二八”事变。驻守凇沪的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率领下英勇抗敌,苦战33天,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损兵1万多。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政策,十九路军被迫撤退。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淞沪抗战结束。由于十九路军大部分将士是广东子弟,因而在广州建陵园以慰忠魂。

建成的陵园曾在抗战时期遭日寇铁蹄蹂躏,铜像、铜狮和铜鼎原物1938年广州沦陷时被日军夺去。上世纪80年代起陵园进行了整治修复工程。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别为202座将士墓和190座战士墓。蒋、蔡两位将军的骨灰1997年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葬于陵园。

如今,这里每天都迎来五六百学生和游客。

粤海港检疫所旧址 细菌实验大屠杀

广州市海珠区兴隆大街44号,粤海港检疫所旧址。两层黄色楼房,外墙已开始剥落。这里曾是侵华日军进行细菌大屠杀的旧地。1938年,侵华日军第四支细菌部队波字8604部队在这里组建了细菌试验所,对外称“华南防疫给水部”。数以千计粤港难民惨遭秘密杀害。

1938年到1945年间,日军1200名专业人员,就是在现为中山医科大学图书馆旧楼的地方从事细菌研究和病体解剖等。而当年南石头难民收容所,实际上是8604部队的细菌战实验场所。

1995年,几位民间人士自发在广州造纸集团居民区一个水塔围院旁竖了纪念碑。

植地庄抗日纪念碑烈士陵墓 纪念馆重建新址

“游击队就是沿这路线战斗的。”73岁的强伯拿着自绘的地图指点着,“那就是现在纪念碑所在的挞沙岗附近。”植地庄老乡亲都非常熟悉这抗战史迹,提起当年游击队抗战,他们如数家珍。

强伯所指的就是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1944年7月23日,中共领导的广州市区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新编二大队250多人,准备再次袭击番禺市桥日军。因遇暴雨洪水淹没道路,部队撤至南部的植地庄隐蔽。潜伏庄内的特务向日军告密。25日,日军500多人从广州市石榴岗长途奔袭,26日拂晓前包围植地庄。大队长卫国尧等率部队分路突围。庄内战士、民兵则利用门楼等地形地物不断转移射击阵地,坚守植地庄。游击队员从早到晚,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最后日军还是不能攻入村庄,只好撤走。

这次战斗共毙伤日军70多人,卫国尧等48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何达生等被称为“植地庄战斗八勇士”。

为纪念阵亡的烈士,政府1956年在挞沙岗上,依山势建起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纪念碑和烈士陵墓。1984年,植地庄村头还建起占地800平方米的“植地庄抗日战役纪念馆”。现在,纪念馆将在新址重建,人们希望,新馆能更好地缅怀烈士。

中共广东临时委员会旧址 静静湮没在民居

中共广东临时委员会位于现荔湾区文昌北路耀华东街49号,该处是1943年临时委员会委员梁广在广州从事地下工作及居住(二楼)的秘密场所。2001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此挂上了“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旧址”标志牌。

目前临委会的建筑仍然存在,楼高2层,砖木结构,约100平方米,建筑糅合了中西特色。记者日前在耀华东看到,该楼现已作为民居,但楼前电线杂乱,且挂满了衣服。

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 长相忆当年壮烈

番禺沙湾镇涌边村陈氏祖祠,是广州市区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独立一中队(简称独一中)队部旧址。同样坐落在沙湾镇石涌村风格与之相仿的潘氏宗祠,则是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

史料记载,1938年广游二支队转移到禺南,直属队队部设在陈氏祖祠。1939年,中共在广游二支队建起秘密支部,并以石涌、涌边为据点开展整训。涌边成为抗战根据地。1940年11月的一天,日伪军集结1000多人进攻沙湾,独一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同时俘虏窜进村里的伪军一个班,然后翻过山头,转移至顺德。

村民陈伯说:“当时日军在陈氏祖祠放火,守在外面叫:谁进门救火谁就是游击队。一些村民冒死救火,结果一个村民被打死,祖祠大门的门槛、门楼都被烧毁。”

“1941年,广游二支队参加顺德大良保卫战。日伪军乘机攻打石涌,留守的游击队与村民共同抵抗,村民躲在简单工事里,利用‘大毛虫’等土枪土炮打退了敌人。”

广州市儿童剧团诞生地及团部变成了水产市场

广州市儿童剧团位于现荔湾区梯云东路44号,是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文艺宣传队伍。1937年9月18日该团成立时,共有团员130多人,大都是小学生,团长谈星(原名何承蔚)是地下党员,年仅21岁。抗战时期,全国有四个著名儿童剧团,其中3个先后被迫解散,只有广州儿童剧团坚持到最后。1943年11月26日,全部团员被捕入狱,在狱中和后来的斗争中,3个孩子和团长谈星献出了生命。

市儿童剧团成立时该址为广州市立第五十四小学,后改为市梯云东路小学。记者来到当年剧团所在地,发现以前的建筑已不复存在,这里已变成熙熙攘攘的水产品贸易市场。1991年1月,梯云东路小学因转换教育机制而撤销了。

牛背脊石榴花山两战纪念物 两千将士谱壮歌

在从化流溪河水库大坝的黄牛山头,矗立着一座“陆军62军157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在从化良口的石榴花山,则有一座“陆军63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广东抗战史上著名第一次和第二次粤北战争中的最重要战事———良口牛背脊战役、良口石榴花山战役中英勇牺牲的2000多名抗日将士长埋于此。

据当地老人说,抗战年间,日寇数次妄图打通从化良口作为北侵通道,但每每惨败。1939年12月和1940年的5-6月中国抗日军队在从化良口的牛背脊和石榴花的两次战役中,数万日军轮番进行飞机轰炸、施放毒气和大炮轰击,但驻守在从化的抗日军民奋勇杀敌,利用高山峻岭的天然屏障,使用奇袭和拦腰截击包围等战术,打得日寇丢盔弃甲、大败南窜。先后取得第一次粤北战役和第二次粤北会战的重大胜利,共打死打伤近万名日军。

两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2000多名抗日将士的遗体埋葬于此两地。

黄埔牛山万人坑 杂草丛生无“坑”看

“万人坑”位于现文冲船厂生活区内,自1938年至1945年,日军在此杀害中国同胞1万多人,故称万人坑。此坑原为清朝牛山炮台的炮坑,长约100米,深宽各约3米。日军侵占广州后,在黄埔设立宪兵队大本营,残酷镇压抗日志士。据当地目击者称:当年日军把无辜百姓抓到后,由宪兵队用军车运抵牛山炮台附近。日军刽子手将老百姓拉到坑边强迫跪下,又在其背后插上一支香,然后用锋利的指挥刀斩杀,再将被害者踢进坑内。

记者昨日来到"万人坑"所在的山岗,发现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万人坑”,坑里抗外都长满野草,与周边花草树木连成一片,已无“坑”可看了。

城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61英烈忠魂永在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的流溪河畔,江高阻击战的硝烟已在60多年前散去,但江高公园内的城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禺北民众抗日纪念亭却永远纪念着61名烈士。80岁的伍炽文是江高小学退休老校长,指挥江高之战的是他的伯父伍观淇。他说,七·七事变后,广东成立了抗日民众自卫统率委员会,第二区统率委员伍观淇负责训练指挥番禺、花县、从化、增城的民众抗日自卫团。1938年10月23日,即广州沦陷第三天,日军企图渡过流溪河向北进犯。

伍观淇率六七千禺北民众奔赴流溪河畔,组成一条沿河各村约30多公里长的防线,封锁了南北交通要道江村大桥和流溪河面。日军调动飞机、大炮,兵分几路从流溪河上游包抄,战斗十分激烈,自卫团因腹背受敌,又无援兵,被迫转移到三水鹿和。

历时12天的江高阻击战,7000多武装群众参加,打死打伤敌军200多人,击沉敌军汽艇、橡皮艇20多艘,击伤敌机1架,缴获军用物资一批并俘虏日军3人。在江高阻击战中,自卫团也牺牲61人。“为纪念阵亡烈士,伍观淇题字并在1946年主持兴建城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伍炽文说,城北也是禺北之意,该碑原来立在高塘江夏岭,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就迁到江高公园,这里正是江高阻击战主战场之一。纪念碑的一侧,是1995年建成的禺北民众抗日纪念亭,亭上石额为叶选平亲题。据透露,白云区还将在江高公园内筹建伍观淇纪念馆,但由于资金未落实,江高人的心愿仍未完成。

编 号: 1521942    
摄影作者:   
文件名:yzfhrb5724.jpg  
文件大小:57K  
高 X 宽:300 X 400  
说明:yzfhrb5724.jpg

图:禺北民众抗日纪念亭

编 号: 1521937    
摄影作者:   
文件名:yzfhrb5721.jpg  
文件大小:28K  
高 X 宽:280 X 200  
说明:yzfhrb5721.jpg

图:中共广东临时委员会旧址挂满衣服

编 号: 1521927    
摄影作者:   
文件名:yzfhrb5719.jpg  
文件大小:19K  
高 X 宽:280 X 200  
说明:yzfhrb5719.jpg

图:植地庄抗战烈士纪念碑

编 号: 1521932    
摄影作者:   
文件名:yzfhrb5722.jpg  
文件大小:77K  
高 X 宽:300 X 400  
说明:yzfhrb5722.jpg

图:“万人坑”已杂草丛生

(夏天/编制)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