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姑苏城盛产状元

   江苏苏州不仅在古代出了众多状元,到现代也是按人口比例计算出院士最多的城市。明清时期总共出了202名状元,苏州地区就有35名,占当时中国状元总数的17%。创立于公元1035年的苏州中学,在近千年的时间内就为该地区培养了不少人才。

 追寻状元遗迹
 在清代人的笔记中,曾记载学者汪琬宴客于府,席间谈论家乡土产,则粤有象牙犀角,陕有狐裘毛皮,鲁有绢丝海错,鄂有优质木材,而汪琬曰苏州土产只两样,一是梨园子弟,另一样为“状元”。
 汪琬是江苏苏州人,他的话并非夸大,据统计,自唐代开始科举,中国历代共考出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15名,其中苏州地区出了45名文状元、5名武状元,而历代考中进士的多达2700多人。
 而学者的研究表明,苏州在科举方面的优势主要在明清两代。明清时一共有202名状元,苏州地区状元就有35名,占中国状元的比例达17%,苏州状元中不乏文震孟、翁同龢这样的良相诤臣,也有史学家毕沅与外交家洪钧等,祖孙状元、兄弟登甲、叔侄及第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才有姑苏文盛出状元的说法。
  至今还能寻访到苏州状元的遗迹。明代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状元文震孟的故居艺圃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处园林位于古城西北隅阊门内文衙弄的小角落里,林木交映的后院就是他当年读书的地方。
  位于南石子街的状元宰相潘世恩的故居正在进行大规模整修。苏州民间称潘氏为“贵潘”,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不胜枚举,其中潘世恩为官50余年,历事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
 而清同治戊辰科状元(1868年)洪钧的故居没有这样的好运,那里曾是一个存放垃圾车的地方。
  文震孟是文征明的曾孙,可以说是诗书世家,而潘世恩则是官宦人家的代表,相比之下,洪钧则是另一个典型。洪钧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父亲要他放弃儒业,去学做生意。而他坚持求学,终于30岁状元及第,走上仕途。
 这时候洪钧在悬桥巷27号建了另外一所宅地,如今是一所小学的所在地。他最辉煌的便是带着夫人赛金花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起,充任出使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四国的外交大臣。
 姑苏文盛出状元

 那么,苏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状元呢?事实上,这决非偶然,苏州之所以出状元无不与当地经济富裕、教育发达、藏书丰富与家族影响有密切关系。
  五代、两宋以后,特别到明清乃至近现代,江南成为中国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之一。
 著名的大运河,就是由苏南浙北向中央政府输送粮赋的国家命脉,明洪武中期,苏州府以占中国1/90的耕地负担了中国1/10的税粮,超过浙江全省,这就为文教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苏州教育的一大转折点是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名相范仲淹在此创建苏州府学,府学遂声名鹊起,这也是日后州县立学的开始。
 教育日渐兴盛,除府学、县学外,各地纷纷建立书院和为数众多的社学、义塾和私塾,涌现了一批以严谨治学著称的书院。
 如苏州紫阳书院历代掌院共27人全为进士,其中有清代诗学家沈德潜、乾嘉时期的经学大师钱大昕、近代改良家冯桂芬等。
 由于小城镇的发达,吴地书院数量之多也为中国之最,以苏州为例,吴县17所、常熟13所、太仓6所、吴江9所、昆山11所。随着文化世家的兴起和文化名人的涌现,刻书、藏书之风也日益兴盛。
 据《历代藏书家辞典》所载,仅苏州就有藏书家576人,“人文之盛,冠于全国”。

民间出版时文选本为盛
  “实际上在三国以前吴人尚武,唐宋以后才逐渐变化”,苏州民间的崇文重教意识也格外强烈,在苏州的明清老建筑里,往往能发现石雕和木雕上五子登科、高中状元的故事,五百名贤祠中的画像、街上的状元牌坊以及评弹中落难公子考状元的故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具体到科考方面,史学家顾颉刚曾提到“苏州地主家庭训练子弟适应科举制度之才能,其技术性在全国为最高。”这一“技术性”,也就是所谓应试技巧和训练手段,这点仅从当时的“辅导教材”———时文选本出版的繁盛就可见一斑。
 当时为了给考生提供八股范文,有人把科考成功者的考卷收集出版,让考生模仿学习,逐渐发展成一大产业,书商便雇人收集以往的应试文字,加以选择乃至评点,印刷出版。
 当时江南出版的时文选本名声最大,“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如《儒林外史》中的马纯上(马二先生)、匡超人等,就是受雇于书坊的职业选家,当时曾有人痛心地说“天下之人惟知此物可以取功名、享富贵,此之谓‘学问’……而他书一切不问”。

关系影响科举名次
  除了考场上一较高低,家庭背景、宗亲关系、乡土情谊、师生关系等场外因素也影响科考名次。
  如晚清的文廷式是翁同龢的弟子,在他的笔记中记载,直隶人李鸿藻当权后,“直隶人及甲戌会试门生得意者居十之九”,而翁同龢同样竭力举荐自己的门生、亲友,李、翁二人“取材半出乡闾”。
  又比如康熙十二年,韩菼考中状元就和乡亲有关,韩菼因家庭贫困,到京师去寻找出路。康熙十一年,韩到国子监做监生,做八股文有名于时,得到国子监祭酒徐元文(昆山徐乾学之弟)的照顾;参加顺天乡试,主考官是徐乾学。因与徐氏兄弟有师生之谊,康熙十二年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摘编自北京《新京报》周文翰/文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