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稿)
潘美是宋朝开国名将。他为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协助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实现中国的统一,南征北战,戎马一生,建树了不朽的功勋。这样一位本应受到历史和后人尊敬与颂扬的历史功臣,却由于无名氏、熊大木等文学败类歪曲历史、颠倒黑白,编造情节,虚构《杨家将》等演义小说和戏剧作品,将其诬陷为奸臣,使之蒙受不白之冤。其流毒至今不仅没有得到消除,而且还在继续泛滥,大有越演越烈之势,使潘美继续受辱,其后裔继续遭到伤害。这是潘氏后人和正直的有识之士不能容忍的。
封建社会传播这类歪曲历史、诬陷功臣的恶作剧无人过问尚可理解。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还利用现代传媒继续传播这类早已遭到正史否决的诬陷文化,实在使人不可理解,更令人愤慨。这些破坏构建和谐社会的毒根,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反击。绝不能让这类歪曲历史,有意挑动姓族矛盾,破坏社会和谐的作品流毒社会,蒙骗善良百姓,不能让历史功臣潘美继续受辱。近几年来,一些无良文人利用当前文化艺术改革开放之机,大肆改写、改版、重印了《杨家将》之类演义作品,把潘美(潘仁美)越改越黑,越改越坏。且看下列近年来新出版的部份版本《杨家将》等演义小说书目:
1、陕西西安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杨家将演义》([明]熊大木著),2003年1月第2版,2006年3月第6次印刷,责任编辑:李郁,李豪整理,印数28001-36000册,新华书店经销。(封面见附件一)
2、湖南长沙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杨家将传》(作者:无名氏),2004年6月出版,责任编辑:丁方晓,印数1—14000册。(封面见附件二)
3、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杨家将》,2004年7月出版,钟雷主编、韩雪副主编、责任编辑:罗伟,全国新华书店经销(封面见附件三)
4、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杨家将》,(【明】熊大木著)2006年12月第1版,责任编辑:白鹭,莫日根(封面见附件四)
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杨家将演义》(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2007年1月第1版,2008年5月第3次印刷,责任编辑:杨华,印数18001-23600册,新华书店经销。(封面见附件五)
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杨家将演义》(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2007年1月第1版,2008年5月第3次印刷,责任编辑:杨华,印数18001-23600册,新华书店经销。(封面见附件五)
6、2007年5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杨家将》与《说岳全传》合版,责编:刘王璐,同一个出版社,同是50回本,03年版与07版书名不同。
7、呼和浩特市远方出版社出版的《杨家将》([清]熊大木著),2008年6月出版,责任编辑:敖登格日乐,全国新华书店经销(封面见附件六)
8、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杨家将》([明]熊大木著)、2008年8月出版,责任编辑:张勇,全国新华书店经销(封面见附件七)。
7、呼和浩特市远方出版社出版的《杨家将》([清]熊大木著),2008年6月出版,责任编辑:敖登格日乐,全国新华书店经销(封面见附件六)
8、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杨家将》([明]熊大木著)、2008年8月出版,责任编辑:张勇,全国新华书店经销(封面见附件七)。
9、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版本《杨家将》,(【明】纪振伦著)2009年1月第1版,2009年3月第二次印刷,责任编辑:志鹏。2009年《杨家将》版有50回本“杨家将演义”和58回本“杨家府演义”(封面见附件八)。
七年时间出版了九个版本,除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版本是八卷58回本外,其余七个版本的书名虽不相同,但都是50回本,并且冠以“中国古典文化精华”、“中国古典名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等桂冠。这些新出炉的旧货,是否如新编印人自诩的那么“古典”,那么“精华”呢?让我们翻阅这些版本,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吧。
“精华”之一:彻头彻尾的歪曲历史事实,颠倒黑白,诬陷历史功臣潘美。《宋史》等历史文献记载:杨业是在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的陈家谷战斗中受伤被俘、绝食而亡的,而北宋大将党进早在八年前的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就已经死了。党进死时杨业还在北汉的营垒中没有降宋。再说寇准当丞相是在宋真宗景德六年(公元1009年),这时杨业已经死了二十三年,潘美已经逝去十八年,而演义小说的作者就有本事把党进从棺材里拉出来,派他到雁门关去捉拿潘美,并交给二十三年后才当丞相的寇准勘问。这类歪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事例在该类演义小说中举不胜举,这就是“古典名著”《杨家将演义》小说的“精华”之处。
“精华”之二:远方出版社出版的《杨家将》,署名原著是清朝的熊大木,而作家出版社等其他版本《杨家将》的原著是明朝的熊大木。按理此熊大木只能生于一个朝代,不可能有生于不同朝代的同名同姓人又写同一本小说。此人寿命可谓长矣,五十回本《杨家将》从明朝写到清朝,写了两个朝代。明清之交战火频盈,民不聊生,而这个熊大木却能安静地胡思乱想写下洋洋数百万字的诬陷小说!现代版的编辑大人敖登格日乐们,你们的构思实在太“精华”了。你们比白骨精还“精”。
“精华”之三:经与五十年代版本对照,上述五个版本《杨家将》的部分章节和词句,都有许多改动之处,虽然这些版本的出版社和责任编辑不同。难道“古典精华”的书你们就可以随便篡改吗?如果古典文学可以随便篡改,就不用署古人的名了,直接署新编印者的名字不是更好吗?要是熊大木在天之灵知道有人篡改他的“古典文化精华”原著《杨家将》,一定会用“著作权法”向他们这些出版社和责任编辑讨说法、讨公道。这就是“古典文化精华”《杨家将》的“精华”所在。
七年时间出版了九个版本,除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版本是八卷58回本外,其余七个版本的书名虽不相同,但都是50回本,并且冠以“中国古典文化精华”、“中国古典名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等桂冠。这些新出炉的旧货,是否如新编印人自诩的那么“古典”,那么“精华”呢?让我们翻阅这些版本,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吧。
“精华”之一:彻头彻尾的歪曲历史事实,颠倒黑白,诬陷历史功臣潘美。《宋史》等历史文献记载:杨业是在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的陈家谷战斗中受伤被俘、绝食而亡的,而北宋大将党进早在八年前的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就已经死了。党进死时杨业还在北汉的营垒中没有降宋。再说寇准当丞相是在宋真宗景德六年(公元1009年),这时杨业已经死了二十三年,潘美已经逝去十八年,而演义小说的作者就有本事把党进从棺材里拉出来,派他到雁门关去捉拿潘美,并交给二十三年后才当丞相的寇准勘问。这类歪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事例在该类演义小说中举不胜举,这就是“古典名著”《杨家将演义》小说的“精华”之处。
“精华”之二:远方出版社出版的《杨家将》,署名原著是清朝的熊大木,而作家出版社等其他版本《杨家将》的原著是明朝的熊大木。按理此熊大木只能生于一个朝代,不可能有生于不同朝代的同名同姓人又写同一本小说。此人寿命可谓长矣,五十回本《杨家将》从明朝写到清朝,写了两个朝代。明清之交战火频盈,民不聊生,而这个熊大木却能安静地胡思乱想写下洋洋数百万字的诬陷小说!现代版的编辑大人敖登格日乐们,你们的构思实在太“精华”了。你们比白骨精还“精”。
“精华”之三:经与五十年代版本对照,上述五个版本《杨家将》的部分章节和词句,都有许多改动之处,虽然这些版本的出版社和责任编辑不同。难道“古典精华”的书你们就可以随便篡改吗?如果古典文学可以随便篡改,就不用署古人的名了,直接署新编印者的名字不是更好吗?要是熊大木在天之灵知道有人篡改他的“古典文化精华”原著《杨家将》,一定会用“著作权法”向他们这些出版社和责任编辑讨说法、讨公道。这就是“古典文化精华”《杨家将》的“精华”所在。
“精华”之四:从上述九个版本《杨家将》演义小说的署名不难看出,原著者除了明、清的“两个”熊大木外,还有明朝的纪振伦、无朝代的“无名氏”,这么多作者写一部《杨家将》,当然“精华”。不可思意的是,出版者们这样署名,是不懂历史呢?还是在继续歪曲历史?难道这些出版者们就不怕熊大木、纪振伦和无名氏在地府里为维护自己的“著作权”而打官司吗?地府王爷要是受理这起“著作权”官司,那可真难断案,期望今后的出版者们多读点史书,不要再闹出既蒙骗百姓也自欺欺人的天大笑话,“精华”的古典名著就应该名符其实,不能歪曲历史。更不能诬陷诽谤历史功臣潘美。
“精华”之五:从明朝至今的数百年间,上述各种版本《杨家将》等演义小说,经过历代出版者无数次的篡改,越改越“精华”,但就是不按历史事实修改,仍然继承其老祖宗熊大木歪曲历史的手法继续胡编乱造。既然历史都可以歪曲,“古典精华名著”也可以随便篡改,出版者不如就把小说中陷害杨家将的奸臣改成出版者的老祖宗或者他们本人不是更好吗?这样改更精华、更精彩、更有经济效益,又不会引起潘美裔孙来找麻烦、讨说法、讨公道。设身处地地讲,要是别人也用同样的手法来诬陷丑化你出版者的老祖宗,你能容忍吗?
“精华”之六:杨家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杨业祖孙三代抗辽保宋的事迹值得大书特书。而且杨业与潘美有过八年的配合默契的联合抗辽史实,这些在《宋史》等历史文献里记录得清清楚楚。令人气愤的是,演义小说的作者为了反衬杨业的忠君,却有意歪曲历史,颠倒黑白,把开国功臣潘美诬陷为欺君通敌、妒贤嫉能的奸臣。只要阅读过《宋史》等文献的人,就会发现,小说编造的诬陷潘美的“精华”情节,恰恰是骗人的鬼话,不但遭到人们的反驳和痛斥,而且还起到给杨业抹黑的效果,变成了对杨家将的讽刺和挖苦。几百年来,因这些演义小说的泛滥远比《宋史》等文献的影响广,小民百姓深受其蒙骗蛊惑,曾引起少数地方潘杨两姓族人的不和或结仇,有的不允许两姓通婚,甚至迫使少数潘姓后人为了避难而改为别姓的悲剧事件。这些悲剧事件,就是《杨家将》等演义小说造成的恶果,也是使其无法与《三国演义》、《水浒》等四大古典名著比美的根本原因。《杨家将》演义小说要想成为“精华”的古典名著,唯一的出路只有按历史事实重新改编,否则,迟早总会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上述颠倒黑白,歪曲历史,诬陷宋朝开国功臣潘美的各个版本《杨家将》,作者为了逃避嫌疑,竟在潘美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变成“潘仁美”,多少还暴露其躲躲闪闪的心态,证明他们是一帮见不得阳光的魔鬼。而八十年代由香港邵氏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五郎八卦棍》影片,则通篇赤祼祼破口大骂“叛国贼潘美”(粗略统计93分钟的电影,共骂了100多次),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个违背历史事实、严重侵害潘氏族人祖先名誉权的影片,2009年5月28日竟公然在CCTV-6电影频道播放!7月22日下午5-6时左右又重播了一次,流毒全球。其他电视台是否也播放了还不得而知,今后是否还继续播放也很难说。
“精华”之五:从明朝至今的数百年间,上述各种版本《杨家将》等演义小说,经过历代出版者无数次的篡改,越改越“精华”,但就是不按历史事实修改,仍然继承其老祖宗熊大木歪曲历史的手法继续胡编乱造。既然历史都可以歪曲,“古典精华名著”也可以随便篡改,出版者不如就把小说中陷害杨家将的奸臣改成出版者的老祖宗或者他们本人不是更好吗?这样改更精华、更精彩、更有经济效益,又不会引起潘美裔孙来找麻烦、讨说法、讨公道。设身处地地讲,要是别人也用同样的手法来诬陷丑化你出版者的老祖宗,你能容忍吗?
“精华”之六:杨家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杨业祖孙三代抗辽保宋的事迹值得大书特书。而且杨业与潘美有过八年的配合默契的联合抗辽史实,这些在《宋史》等历史文献里记录得清清楚楚。令人气愤的是,演义小说的作者为了反衬杨业的忠君,却有意歪曲历史,颠倒黑白,把开国功臣潘美诬陷为欺君通敌、妒贤嫉能的奸臣。只要阅读过《宋史》等文献的人,就会发现,小说编造的诬陷潘美的“精华”情节,恰恰是骗人的鬼话,不但遭到人们的反驳和痛斥,而且还起到给杨业抹黑的效果,变成了对杨家将的讽刺和挖苦。几百年来,因这些演义小说的泛滥远比《宋史》等文献的影响广,小民百姓深受其蒙骗蛊惑,曾引起少数地方潘杨两姓族人的不和或结仇,有的不允许两姓通婚,甚至迫使少数潘姓后人为了避难而改为别姓的悲剧事件。这些悲剧事件,就是《杨家将》等演义小说造成的恶果,也是使其无法与《三国演义》、《水浒》等四大古典名著比美的根本原因。《杨家将》演义小说要想成为“精华”的古典名著,唯一的出路只有按历史事实重新改编,否则,迟早总会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上述颠倒黑白,歪曲历史,诬陷宋朝开国功臣潘美的各个版本《杨家将》,作者为了逃避嫌疑,竟在潘美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变成“潘仁美”,多少还暴露其躲躲闪闪的心态,证明他们是一帮见不得阳光的魔鬼。而八十年代由香港邵氏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五郎八卦棍》影片,则通篇赤祼祼破口大骂“叛国贼潘美”(粗略统计93分钟的电影,共骂了100多次),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个违背历史事实、严重侵害潘氏族人祖先名誉权的影片,2009年5月28日竟公然在CCTV-6电影频道播放!7月22日下午5-6时左右又重播了一次,流毒全球。其他电视台是否也播放了还不得而知,今后是否还继续播放也很难说。
更有胜者,目前在市面上还在销售30集电视连续剧《杨门虎将》,(封面见附件九),这部电视剧由北京天中映画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浙江华新影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耗资3千万打造的荧屏巨作。(制片人:李密,出版人:赵依芳,李密),从第1集开始就描述杨业和潘美争斗,直到第30集潘美被处死为止(见剧情简介),其歪曲历史,颠倒黑白,诬陷潘美的事例,远远胜过《杨家将》等演义小说。遗憾的是,电视剧除了展示潘杨两姓互斗的“虎、威”外,确看不到杨家将抗辽保宋的英雄事迹“虎将”形象,电视剧这方面还不如《杨家将》演义小说。根本没有起到颂扬《杨门虎将》的目的。恰恰想反,更进一步激化,潘杨两姓族仇的加深,是部破坏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祸根,这种作品出得越多,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就越大,必须给予制止和铲除,不能让这类毒品在社会上泛滥。
在这样严峻局面面前,作为潘氏后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是麻木不仁听之任之呢,还是维护历史、坚持正义、戳穿骗局,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先祖潘美的名誉权,和我们族人的合法权利呢?文艺阵地如同战场,正确的舆论不去占领,谎言和骗局就会泛滥。何去何从,这是每个坚持正义的族人不得不考虑和作出选择的问题。
《杨家将演义》小说出笼后,自明清以来,一大批坚持正义,坚持真理的史学家、学者、教授等名人,曾发表了大量评论,用史实给予批驳。顾全芳先生曾在1982年的《晋阳学报》,1983年的《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替潘美翻案》等多篇署名文章。康保成先生在1982年发表的《也谈<潘杨颂>的历史真实问题》中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剧的虚构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能轻易改动。(2)、重要历史人物的基本面目,不能任意改变。(3)、历史人物不可能做的事,莫使其为之,不可能说的话,莫使其谓之,切忌把古人现代化。”可以说,《杨家将》之类演义小说及戏剧作品,从其出台之日起,就遭到历代的史学家,教授、学者的强烈批评和驳斥。对潘美个人评价的争论,一直是伴随着这些诬陷小说和戏剧作品的流传而传播的。但遗憾的是,批评理论没有引起全社会和出版者的关注和重视。我们期望今后在出版古典演义小说和戏剧作品时,编辑人员认真参阅《宋史》等历史文献,按历史事实改写真实的杨家将和潘美,不要再做有损历史功臣潘美名誉的事,不要再做伤害潘美裔孙的事,不要再做挑动潘杨两个姓族矛盾的事。使和谐社会能健康发展,避免历史悲剧事件的发生。
在这样严峻局面面前,作为潘氏后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是麻木不仁听之任之呢,还是维护历史、坚持正义、戳穿骗局,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先祖潘美的名誉权,和我们族人的合法权利呢?文艺阵地如同战场,正确的舆论不去占领,谎言和骗局就会泛滥。何去何从,这是每个坚持正义的族人不得不考虑和作出选择的问题。
《杨家将演义》小说出笼后,自明清以来,一大批坚持正义,坚持真理的史学家、学者、教授等名人,曾发表了大量评论,用史实给予批驳。顾全芳先生曾在1982年的《晋阳学报》,1983年的《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替潘美翻案》等多篇署名文章。康保成先生在1982年发表的《也谈<潘杨颂>的历史真实问题》中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剧的虚构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能轻易改动。(2)、重要历史人物的基本面目,不能任意改变。(3)、历史人物不可能做的事,莫使其为之,不可能说的话,莫使其谓之,切忌把古人现代化。”可以说,《杨家将》之类演义小说及戏剧作品,从其出台之日起,就遭到历代的史学家,教授、学者的强烈批评和驳斥。对潘美个人评价的争论,一直是伴随着这些诬陷小说和戏剧作品的流传而传播的。但遗憾的是,批评理论没有引起全社会和出版者的关注和重视。我们期望今后在出版古典演义小说和戏剧作品时,编辑人员认真参阅《宋史》等历史文献,按历史事实改写真实的杨家将和潘美,不要再做有损历史功臣潘美名誉的事,不要再做伤害潘美裔孙的事,不要再做挑动潘杨两个姓族矛盾的事。使和谐社会能健康发展,避免历史悲剧事件的发生。
附件:
1、2003年1月第2版西安三秦出版社版本《杨家将演义》封面
2、2004年6月版长沙岳麓书社《杨家将传》封面
3、2004年7月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杨家将》封面
4、2007年1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杨家将演义》封面
5、2008年6月远方出版社出版《杨家将》封面
6、2008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杨家将》封面
7、2006年12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版本《杨家将》封面
8、2009年1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版本《杨家将》封面
9、【杨门虎将】电视剧封面与封底
10、cctv-6影片预告:杨家将赤胆忠心《五郎八卦棍》简介:
叛国贼潘美一直对忠良杨家恨之入骨,他串通辽国王爷,在金沙滩设下埋伏。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老令公杨业带着七个儿子迎战,最终却只有杨六郎一人返回了天波府。面对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兄弟惨死、悲痛过度导致神智不清的六郎,佘太君既心疼又痛苦,一时间杨家上下陷入深深的悲痛中……5月28日晚CCTV-6为您播出,敬请收看。
四川成都 潘启章
2009年8月16日
潘启道修改于2009.9.1
2009年8月16日
潘启道修改于2009.9.1

1、2003年1月第2版西安三秦出版社版本《杨家将演义》封面

2、2004年6月版长沙岳麓书社《杨家将传》封面

3、2004年7月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杨家将》封面

4、2007年1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杨家将演义》封面

5、2008年6月远方出版社出版《杨家将》封面

6、2008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杨家将》封面
7、2006年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版本《杨家将》封面
8、2009年1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版本《杨家将》封面
9、【杨门虎将】电视剧封面与封底
评论 (9)
由于历史上的许多文学作品与戏曲之中对潘美公的诬陷,多少年来别人提到‘潘仁美’,自己有着一种受辱的感觉。
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潘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