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丧葬制度的发展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这种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古老舜帝陵庙遗址在湖南九嶷山重见天日

舜帝是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和尧并称。13日上午,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宣布,湖南宁远县九嶷山的玉琯岩前发现了唐、宋两朝祭祀舜帝的陵庙遗址。经考古专家证实,这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舜帝陵庙,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发现。

  这一震撼学术界的历史发现,竟然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幅地图上有关舜帝陵庙的标注惊人地吻合。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图中,在九根地状物间绘有五个“∧”形屋顶,旁注“帝舜”。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考证认为,帛书地图所绘的建筑即是《水注经》中的九嶷山山南的舜庙。

  主持这次考古发掘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顺东介绍,从发掘出来的遗址来看,宋代舜帝陵庙规模十分宏大,建筑面积达32000多平方米,现在已经发掘5014平方米。在宋代舜帝陵庙的建筑基址之下,还发现了唐代舜帝陵庙建筑遗址、建筑构件和大量的唐代文物,印证了历史文献关于唐代舜帝陵庙的记载。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在实地考察遗址后说,发现面积这么大,保存如此完整的舜帝陵庙遗址,而且还能看到历代遗址叠压的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舜帝传说”这一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的形成、演变、发展及文化内涵提供了珍贵的考古学资料。

  记者在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的考古发掘现场看到,古舜帝陵庙遗址位于一处山间盆地中,与形状如大型封土堆的玉琯岩紧紧相邻,四周是绿油油的稻田。遗址呈南北向、东西向叠压,其南北建筑分布区直线距离超过150米,依次为寝殿、正殿、六宗殿、配享殿、厢房。正殿和两边厢房为九开间、五进式,符合古代帝陵“九五至尊”的建筑规制。其中,正殿面积有876平方米,寝殿有412平方米,其规模在古代陵庙中十分罕见。

  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以瓦当、筒瓦、板瓦和用于祭祀的陶制器皿碎片为主,部分刻有兽面图案和文字。吴顺东告诉记者,从出土文物的规格来看,只有古代的高等级建筑才有。比如,“祭器”系列的重要铭文有反映器物规格与等级内容的“太”字,表明为宫廷专用,有体现器物用途的“如鱼”,有暗含祭祀对象的“舜”字头;“建筑构件”系列的重要铭文有结合了地名、事件、人物的“歙州斋匠人吴皿”等。

  吴顺东说,这次对舜帝陵庙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全国“三皇五帝”陵庙考古中尚属首次,这对于复原和研究上古以来的宗庙制度、祭祀制度以及相关的建筑制度,均有巨大价值。(完)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