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的季节。身处冀南有名的梨乡魏县原野,目之所及,果林逶迤,但触动瞳孔的,只有那么性急的几树杏花迎风开放。
就在这个时节里,我来到北宋开国将领潘美故里——魏县边马乡李庄村采风,以期实地感受千年以后名人家乡的风土人情、风貌风物,体察历史变迁岁月轮回在名人家乡留存下来的些许遗迹。
潘美,字仲询,跟随早年的宋太祖赵匡胤征讨天下,曾统率宋军征南汉、攻南唐、灭北汉,为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和捍卫北宋太祖、太宗两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军功官至忠武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师,封韩国公,位极人臣。但太宗朝第二次北伐辽国期间,作为西路军主帅的潘美由于随营监军的干涉或其他原因,造成副将杨业战败绝食而死。此一事件的发生,经过历代文人的描述、民间百姓的街闾沿传,正面形象的潘美被最终演绎成与正史记载相左、尽人皆知的反面奸臣潘仁美。据方家考证,潘美故里即是今天的李庄村。李庄在历史上先后归属过大名县、南乐县,现属魏县,曾名潘庄,俗称潘太师墟、潘府或潘埠。
从魏县城乘坐前往边马乡的县内公交车,出县城向东南方向,18公里的路程,不大功夫就到。寻问车上卖票女孩,她告诉我终点站所在地就在李庄,原来李庄村和边马乡有几百米的距离,但现在两个村庄新盖的房屋全都连到了一起。下车后,很快就在李庄村内找到先前联系到的联络人李春善。因为先前曾听一个到过李庄村考证的朋友说,李庄人忌讳提及潘美。
李春善正忙于手头的工作,不过,他告诉我,说马上给我在村内找几个老人谈一谈。我于是就跟着他七拐八拐,来到了李庄村村委会对过的一座“奶奶庙”前。联系人对正在这里闲聊的八、九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我说:“他想了解一下咱村的一些事儿,你们跟他说说吧!”就转身离开了。
和这些老人们打了招呼,我就坐下来向他们说明了我的来意,但他们大多反映淡然,只有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李分和我搭上了话。从与他的攀谈中,我得知现在的李庄没有潘姓,李庄周围的村庄也没有潘姓人居住。对我提到的潘姓与李姓的渊源、潘庄与李庄的延续关系以及现在的李庄有无潘美的传说等等,他予以否认,但他肯定了李庄曾有潘府的说法。
就在我俩的交谈中,老人们陆续起身,搬着自己的马扎离开了。看着这个情景,我提议看看他们李姓新刻制的迁民碑。
碑在村委会院里,一溜儿并排,大小四块。碑文记载说:明朝永乐二年(1405年),李姓始祖李义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孤家庄迁居此地,取名李庄。
就在我取出摄像机、照相机,刚开始摄像时,原来聚集在此的十几个男女老少开始阻止我,并拿出纸笔,要求我留下姓名、电话,说有事情找我联系。尽管李分帮我解释,我自己也自我解释,但我还是没有能继续我的摄像,更没有拍到照片。期间,我曾征求一位据说是村里支部书记的人的意见,想让他带我到村里转转,看一下去年春节期间村东地里挖出来的东西,他告诉我:没啥看的,只是一个石头碑盖,保存这件东西的人家没有人,都出去打工了!
看着又是这个情景,我选择了尽快离开。
漫步在李庄街头,看到李庄村容村貌和北方平原大多数的农村并无二致。从东面的“奶奶庙”到西面的“关爷庙”,两座小庙相距百十米,中间的地域,就是原来李庄人世代居住的地方。伫立在这里的老房老屋或风蚀残年、或断壁残垣,成为实际上的“空心村”,硬化了的街道由于没有下水道而尽染黄土,倒是村周围近年新盖起的两层楼房,显示出村民时下生活的富足。
我二次走进联系人李春善的家里,他依然没有在家。我便向他的媳妇借了一辆自行车,二次向村里走去。这次,我要到村子周围看看,以期再访问一些村子外围的人。
从村西到村东,从村南到村北,最后我在村子东北方向的麦田里驻足。绿油油的麦苗,象柔顺的绿毯,在暖暖的春阳的普照下,随风而舞,呈现出一派宁静、和谧的春光。在这片土地下,村民们传说埋藏有潘府的金银财宝。孰真孰假,只有耳旁轻轻的微风会告诉你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转来转去,转到了边北村(边马分边南、边北、边西三个行政村),又到了边南、边西。在边马乡政府附近一个小饭店吃午餐的时候,我边吃边和中年男老板交谈起来。
中年男老板告诉我这样一个情节,他说:原来的李庄叫潘家庄,也不知道姓潘的和什么人结了仇,这些人来到潘家庄,见到姓潘的就杀,问到一户李家时,这家人说姓李,就避免了刀光之灾。其他姓潘的为躲避杀戮,全部改姓李姓。
[Page]辞别饭店老板,我沿街前行。三个多小时前曾经卖给我一瓶矿泉水的杂货店店主向我摆手,把我叫到他的店前。他问我:你问到潘美的事儿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你问不到,这里人不让说,闹不好,你要问出麻烦来的!我赶紧说:那你给我说说吧。他说:这里李庄的李姓,原来姓潘,也不知是啥时候,只要你说你姓潘,就要被杀死。当问到一个姓潘的小孩时,这个小孩报了他姥娘(即姥姥、外婆)家的姓,说自己姓李,因此没有被杀。后来,这里姓潘的就全部改成姓李了。
感谢完这位杂货店店主,我准备踏上返程,回魏县县城拜访该县地方志办公室的一位领导,听听他对潘美故里的认定与见解。就在我打电话向李春善辞行时,李春善说正在边马车站附近的一个酒店里和同事吃饭,让我一定过去。
看得出来,李春善和另外两个同事还没有吃完,但其中的一个人已经酒至微酣。因为和李春善有过几次电话联系,我就开门见山地问起他关于潘美故里的种种传说,但他都以让我喝酒岔开了话题。这时,那个酒酣的人开腔了。他冲着李春善说:李叔,你今天也别忌讳,我说一句实话,李庄姓李的就是姓潘的改的。李春善没有接言,接着又“王顾左右而言他”——岔开了话题。
在魏县政府办公大楼,我顺利见到了那位地方志办公室领导。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接触就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我简短地汇报了自己今天在边马李庄村的所见所闻,他以赞赏的口气说我得到的东西不少,同时以不容置疑的态度肯定地说,李庄村是北宋开国将领潘美的故里无疑!2003年出版的新编《魏县志》就收录了史国强、王学贵等撰写的文章——《潘美故里考》。
李庄村里禁演《潘杨讼》。关于李庄村人的忌讳与回避问题,他身有感触地说自己早有切身的体会。他曾在边马乡、李庄村蹲点工作,曾有时间长住村子里,也曾对潘美故里的种种说法进行专门的研究,村子里的人们原来就约定俗成地忌讳谈到潘美,只有你和他们非常熟悉了,他们才或多或少地和你交流一点信息。
就潘姓改李姓的公案,他说出了自己多年来研究以后形成的看法,我表示赞同。即,如果历史上真有改姓事件的发生,那就大约发生在北宋南迁之后。强悍的游牧部族进入中原地区,强抢、强占、抢夺不断发生。潘美作为北宋的开国将领和名门望族,其家乡也就难免遭到兵燹。出于生存与避祸考量,极有可能发生改姓事件。其后,元朝杂剧的兴起,明朝中期《杨家将演义》的成书与流传,最终彻底丑化了潘美。到此时,即使改姓的潘氏后代有心将姓氏再改回来,迫于人言可畏,就是有这个心思恐怕也没有这个胆量了!
呜呼!姓潘也罢,姓李也罢;忌讳也罢,苦衷也罢;戏文也罢,演义也罢;正史也罢,野史也罢。演义不是历史,戏说也决不会替代真相。倘若不是处于政通人和、社会和谐的今天,恐怕我也不会贸然前往李庄。真诚地祝愿潘美故里的人们生活幸福,福泰安康!
2008.3.27
评论 (1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