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县委书记 潘永建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东连桂林市龙胜县,西接贵州省从江县、黎平县,北邻湖南省通道县,南界融安县、融水县。全县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总人口34.28万人,其中侗族占56.76%,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县境内属山岭重丘区,全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77.2%,低丘陵占13.5%,河谷盆地占0.6%,发展交通的自然条件比较差。建县50年来,交通运输硬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运输从无序到有序,从计划到市场,从管理到服务,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为三江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一、发展公路交通事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发展公路交通特别是高等级的公路不仅仅是经济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和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公路交通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发展公路交通是提高国民经济总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我国在由总体达到小康社会转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速度将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将不断上新台阶,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作支撑。公路交通可以沟通沿线地区与城市、交通枢纽、工业中心的联系,加快信息交流和市场供需之间的衔接,减少商品交换的运输费用和时间,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民族旅游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2、发展公路交通是推进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条件。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将有实质性的重大调整,产品生产将更加社会化和专业化,国际性、地区性的分工与合作将得到加强。公路交通能够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提供安全、便捷、快速、可靠的保障,将生产分工与合作、资源与市场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工业化进程提供可靠的运输保障。
3、发展公路交通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手段。
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公路交通的建设,可以扩大交通运输的覆盖范围,促进沿线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非农业劳动人口的比重逐步上升。公路交通可以大大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推动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
4、发展公路交通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先行条件。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仅是地区分工的前提,而且是引导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先行条件和有效手段。通过建设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可以促进地区内外经济交流。公路交通特别是高等级公路能够加快资源要素有效流动,带动地区分工与合作,加快区域经济融合,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国土均衡开发,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发展公路交通是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适应“汽车化社会”到来的重要保证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各种汽车开始进入家庭,汽车化时代逐步到来,这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交通事业是适应汽车化社会到来的大趋势,为公众出行提供公平和多样化的运输服务,满足更加富足的人们出行便利化和个性化的重要保证。
二、三江县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地区改变交通运输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状况,实行了交通扶贫政策。1998年8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基本解决全区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决定在全区开展一场村级公路建设大会战,三江县公路交通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三江县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结合自力更生、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等办法,集中力量开展了一场村级公路建设大会战。到目前为止,三江县形成的公路网总里程为921.84公里,其中国道为191.5公里,209国道和321国道经过县境内,交汇于县城。乡村道路为730.34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全县166个行政村已有157个行政村通了公路。这些公路的建成通车,对帮助三江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和三江工矿企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目前三江县已拥有县级客运场站1个,货运服务站1个,乡级客运站1个,至2003年底,全县公路客运班线有25条,其中跨省5条,地市4条,跨县1条,县内15条,民用汽车共计583辆,其中营运客车90辆,1768座位,营运货车493辆,576.75吨位。2003年完成客运量12768万人,货运量176220吨。
三、三江县公路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路网结构不合理,全县公路主骨架尚未形成,各层次路网规模和其功能、地位相互匹配不够,影响整个路网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2、公路技术等级低和通达水平低。高等级公路为零,县内国道主干线和县乡公路技术等级低,191.5公里的国道有三级公路38公里,四级公路121公里,等外公路32.5公里,乡村公路大部分是等外公路,公路网通达深度严重不足。路况差、抗灾能力弱,缺少必要的桥涵和防护工程等,大部分公路还是雨天泥泞翻浆,晴天尘土飞扬的低级路面,造成路网服务水平低,行车速度慢。
3、区域发展不平衡,榕江河南岸没有桥梁与北岸相接,老堡、良口、洋溪、富禄和梅林等5个乡广大地区人民群众的行路难问题尚未解决。
4、公路养护与公路建设未能做到均衡发展,养护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村级道路无人养护,相当部分是通路不通车,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
5、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滞后。运输组织落后,货运基本处于单车单放状态;运输信息不畅,车辆空现象严重,运输效益低下;经营结构不合理,重客轻货,重干轻支,大件物品特种运输发展不够,快速货运、现代物流等服务尚未起步,道路客运、汽车维修、搬运装卸等服务质量普遍不高;场站的基础性、服务性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公路交通事业
目前,三江县公路交通存在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交通行业提升质量和效益的障碍;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公路通达里程短,公路等级低,已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三江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公路交通建设,2003年初成立了三江县公路交通建设指挥部,由县四家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及乡镇领导组成,专门狠抓公路交通建设工作,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公路交通网络基本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江县公路交通建设的目标是:“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以321、209两条纵横交错的国道线二级公路为主骨架,幅射7条通乡镇柏油公路即县乡路网主干线,25条出口、旅游和资源柏油公路以及65条村级公路。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体系,使公路交通成为三江县进一步改革开放、内引外联、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内市场的重要支柱。
为实现奋斗目标,县、乡(镇)、村各级领导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工作措施,加快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步伐。
1、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将公路交通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西部开发,交通先行。基础设施是三江县脱贫致富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公路,交通发达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时,对公路交通建设应该提出明确的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公路交通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
2、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政府对三江县公路交通建设的大力支持。近几年来,国家对广西公路交通的投资力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三江县在争取上级交通建设资金方面,又远不及其他县(市),这是造成交通建设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三江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更应该在争取国家支持方面下功夫,更应该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加大对三江县公路交通建设的投入。
3、统筹规划,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三江县已制定了《三江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01~2020)和《公路运输站场总体布局规划》,已明确了公路交通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计划和交通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提出建设方案,扶贫、财政等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勘察设计,抓好项目的实施。
4、继续坚持“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方针,建好、养好村屯道路。通过“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办法,把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效地组织起来,兴修村屯公路。“民工建勤,民办公助”是贫困乡村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有效形式,是养好、管好村屯道路最有效的途径,能使村屯道路建好一条,养好一条,发挥效益一条。
5、为公路交通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公路建设实行优惠政策,尽量简化程序,积极招商引资,投入公路交通建设。县乡两级要组建公路交通建设协调指挥部,负责征地拆迁工作,协调解决涉及地方和群众利益的有关问题,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6、狠抓骨架路网建设,改造县级干线路网,完善路网结构,提高通达深度和抗灾能力。继续把国道主干线系统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快二级公路建设,力争2003年底209国道丹洲至古宜路段路基工程基本完工,321国道沙宜至古宜路段开工建设,2006年开工实施古宜至梅林路段,确保2008年“一纵一横”国道主干线全部建成,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公路运输大通道,构筑起以二级公路为主体的全县公路主骨架。加快县乡道路的建设与改造步伐,完善干线公路网布局,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力争到2005年,完成全县通乡油路工程,2020年前,各乡通县城的公路达到三级。修建旅游公路、资源公路,修通省、县接边地区断头公路,连结周边地区的公路通道,提高公路网的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原有村级公路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村级公路和屯级道路,特别是榕江河南岸地区的连结与贯通,进一步提高路网密度。
7、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快以公路主枢纽为主的站场设施建设,尽快形成面向全县的道路运输站场服务网络。注重发展快速货物运输或特种运输服务的专业货物站场,并遂步向物流中心发展。发展快速班车客运,特别是跨省、地、县旅客运输业;加快农村客运的发展,推行村村通客车工程;积极发展旅游客运、包车客运、客车租赁、出租客运等有市场前景的服务形式。
8、对于极少部分不适合通公路的村屯,可结合国家发展小城镇的战略,由政府统一规划,通过调整乡村布局和搬迁移民的方式,解决其公路通达问题,以节省资金,并能获得扶贫开发、改善生态和节约土地的综合效益。(完)
评论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