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江西频道6月29日电(记者陈春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原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潘际銮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我国教育和学术界存在一股强大的潮流,即以SCI录用论文数量作为衡量一切学术工作最主要的指标,并且把评估结果和论文数量多少与个人待遇、奖励、经费分配、职称评定密切挂钩,导致教师及科技工作者猛烈追求SCI论文数量,一些人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炮制论文,严重污染了学术氛围,破坏了长期扎扎实实搞研究、默默无闻潜心治学的学术环境。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简称,创刊于1963年,是由美国人E·加菲尔德创立的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书本式SCI分为双月刊、年度累积本和多年累积本三种形式,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引文索引、专利引文索引、机构索引和轮排主题索引。在国外,SCI只是作为图书馆所编的索引目录,是便于学者查找资料的工具书。美国科学界在进行学术成就评价、评估、人才选拔的过程中没有使用过SCI这一概念。
潘际銮说,近年来,国家有关权威检索机构对我国发表的SCI论文的单位进行排序,给高校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各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将SCI录用论文与奖励、工资、职称、博士学位挂钩,成为晋升和获取高级学位的"硬指标"。如一些高校规定化学专业的教师没有十几篇SCI论文便评不上副教授,博士研究生要想获得博士学位也至少要有一篇论文,不少高校对发表的SCI论文每篇奖励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SCI录用论文数成为全国各研究机关和高校的主要奋头目标之一。
潘际銮认为,国内许多重大的科技成果,如三峡水利工程、杂交水稻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是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但是并非表现为大量的论文;相反,有SCI论文的科研成果不一定都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或经济。凡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或科技项目都需要科技工作者进行长时期(3-5年甚至更长时间)艰苦努力才能取得成果,在这期间不可能发表很多论文。另外,SCI录用论文是有一定范围的,自然科学是录用的主要方面,而技术科学和工程就较少录用,人文科学更不在其列。因此,SCI录用论文数不能代表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学术水平的高低和学术成就的大小。
目前,高校以"SCI论成败"已经导致了一些科研人员产生急功近利思想,专门选择一些容易被SCI收录的论文课题去研究,一些人还热衷于将同一项成果以各种名义和形式反复发表,或将很好的内容拆分发表,以增加被SCI收录的机会,完全有悖于严谨务实的学术风气。
潘际銮还认为,以SCI录用量来衡量科研成果是否达到世界一流也是片面的。衡量一个国家或一所大学科技水平的高低,主要是要看其创新能力和是否做出重大科学或技术成果。我们不否认"科学"无国界的世界性,但以SCI录用论文数作为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指挥棒",不仅不可能把我国科技带入世界一流水平,而且会造成一种片面追求SCI录用论文的趋势,而忽视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作为有意义的贡献和成果,造成阻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严重后果。同时,世界先进国家科学家或教授所做的工作和论文,大都是为了解决自己国家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如果我们只跟着他们的方向去搞论文,科研成果就成了"无皮之毛"。
潘际銮呼吁,有关方面应该尽快制定出客观、公正,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学术评价机制,消除"以SCI论成败"对中国学术界的误导。(完)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