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潘石屹看谁是最聪明的开发商

做为优势资源集合行业,房地产业当然有大把聪明人。先是王石以产品化将房地产推入品质时代,再是小小神童孙宏斌以超市的经营手法将万科逼入死角,而合生创展朱孟依,以“老农”的手法,打造了行业的航空母舰。多谢这些聪明人,给MBA的学子,提供了多如牛毛的案例,也让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经历这叹为观止的人生体验。这种如同坐过山车的惊心动魄体验,并不是任何时代都有的。

新政时代的房地产聪明人更多了,上面有政策,下面就有对策。如果暂时想不出对策,干脆就以不变应万变,我听说某个聚会上,一群开发商的代表们,就达成了一个控盘销售协议,总之奇货可居,房子在我们手里,你要买房子的必须找我,价格我是不降的,毛了我还要涨的。在保护自我利益上,他们至少也是善于博弈的聪明人。

但聪明有大有小,有事前聪明,有事后聪明,也有聪明反被聪明误。今天再看潘石屹,觉得这Y才是事前的大聪明人。

开发的智慧——做购房者的代言人

之前老潘的很多行为都被人误解。多好一个开发商啊,偏要去拍电影;一个40多岁根性很强烈的人,居然颜厚无耻的去做“飘一代”代言人;最近还去主持了一款叫做“民工进城”的谈话节目。别人为了扮海龟,连“克莱敦”大学的毕业证都敢拿出来,他偏偏要去强调自己是来自甘肃农村的中专生。

总之老潘的很多行为都让我们看不懂,于是我们就说他“娱乐化”,也不管“为什么要娱乐化”,“娱乐化有什么好处”。将其商业智慧,也娱乐化带过。

在“房产新政”引起游戏规则变化的当口,我才有所大悟。原来老潘早就跳出了建筑开发的范畴,一直扮演着一个群落的代言人,这个群落,就是都市里的年轻人,老潘称其为“SOHO”一族。

不以什么文凭、品牌、形象等狗屎鞭子去吓唬人,放下亿万身价去谈艺术、娱乐、电影、脱口秀、同情心,老潘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迎合SOHO们。和那些在消费者面前高高置上的开发商相比,首先就通过了身份的审查,得了很高的印象分。另外,老潘的一切产品都以SOHO族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发“现代城”,老潘调动资源,将SOHO这个词语登堂入室,并成为时尚的代表,在甲级写字楼的霸权时代,老潘这一手,可以让租不起高档写字楼又热爱自由的年轻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开发“建外”,老潘散发“小就是好”、“无中心就是活力”等观点,摆出建筑大师山本显里,推出“3*3*3”的空间,着实迎合了都市年轻人的能力和喜好。各个城市模仿老潘的人多也,但是缺乏这种角色的转化,所以,在开发年轻人群族的楼盘中,都落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笑柄。在开发“尚都”时,楼书干脆做成了《杂碎》,产品谈得很少,全是年轻人眼里的城市时代生活。

老潘最近又发行了一个“城市还不够密”的观点,在新政的混沌期,受到了一些人的强烈反驳。但这就是老潘的立场,因为对于喜欢逛街的年轻人来说,步行1000米,只能逛2、3家店,实在是大腿的灾难。但老潘说这句话忘记了强调一个空间前提,那就是密集只在城市中心。

今天很多开发商都开始CRM,我建议多学习一下老潘,看看什么叫客户关系管理。有了都市年轻人的支持,老潘随便做点什么,都会成功。

经营的智慧——不储备土地

昨天还有人和我争论土地问题,他们依然认为“有土地者是老大”。这让我很无奈,觉得新政尚未成功,至少业内人士的一些观念还没有纠正过来。

这一点,我依然认为潘石屹是聪明的,而且比我们任何都更早的聪明,老潘一直没有土地储备,以至于经常无米下锅,难过到“鸡蛋换粮票”的地步。但依然不储备土地。

首先要申明一点,老潘并不是没有实力拿地,一年几十亿的销售额,在孙宏斌骄傲的时期,老潘还拿出了纳税凭证,以证明谁在吹牛。

在做SOHO尚都以前,虽然当时储备土地的需求还不那么迫切,老潘还要发发牢骚,谈谈地荒论,以吸引有粮票的人和他换鸡蛋。到了2005年,老潘甚至不谈土地了,显得一点都不担忧尚都以后的土地问题。

老潘当然不是不需要土地,如同蛋糕厂需要面粉一样。但和购房者资源相比,土地资源是个趟不得的浑水。相信即便老潘一时之间没有产品销售,但是CRM活动也不会停止。

这就是大聪明,分得清楚什么是真正的资源,什么不是真正的资源。

生存的智慧——远离政治和圈子

群体性不太强的成都楼市,除了有老总级别的“房地产企业家沙龙外”,连职业经理们都有了个“FBI协会”,经常聚聚会,东家长里家短,好不热闹。这充分证明,房地产是一个必须圈子化的行业。

有强烈表达欲望的北京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沙龙圈子的发源地,每天都有访谈、交流和FB。在过去,老潘和思想家冯伦、愤青任志强、大老刘小光活跃在这里圈子里,镁光灯将秃头照得雪亮雪亮的。北京的媒体为什么要好看一点,除了是产品的舞台外,还有这种圈子氛围形成的老总舞台。

可是在房地产新政之后,冯伦变得不爱说话,老潘也不太爱出现了,唯有任志强到处奔走。老潘和任志强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些戏剧性的转化,在做“鸡蛋粮票”生意以前,两人还经常握手,一派和气样。后来老潘就太爱出场了,有一次任志强发表一些言论,把小潘拉出来,害得在松潘旅行的老潘,立刻通过卫星传输系统,以冒冷汗的速度赶紧发表言论。巧妙的学习毛主席,将任志强的泡沫观点为“经验主义”,拉了个谢国忠陪死,封其泡沫观点为“教条主义”,结尾了还强调,任何一种主义都是偏颇的。至此,老潘和任大侠基本不对话了,估计短时间也不会以“鸡蛋”换“生意”。

现在,老潘的网聊依然继续,那是他和都市白领们交流的一个平台。圈子化特征进一步淡化,变成一个能侃会道的风月佬。

老潘的聪明之处在于,生意人就是生意人,一切言论都不应该有立场,有客户才有一切。有发牢骚的功夫,去多影响几个客户,多好。

智慧的来源——从海南死人堆里爬出来

在大部分战争片里,军人和军人对话,最男人的一句就是:“打过仗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并且参与的战争是白骨成堆的。那么就能获得尊敬,这种仪式般的敬仰,甚至会发生在上级和下级之间。

大部分开发商都活在一个好时代,他们财富的高速积累史和行业的春天有关系。所以,面对今天的冬天,他们玩红的眼睛,多少有些无所适从,甚至还有侥幸以及回到唐朝的遗老梦想,期盼新政快点结束,将主动权交回开发商,依然是土地和资源决定包括价格在类的一切。这种梦想,如同星期天结束了,孩子们还希望待在游乐场。

喜欢辉煌不喜欢落寞,这是人之常情。当年海南房地产泡沫打死的人,是沉溺于刺激中还想玩一票的人,去年印度洋海啸卷走的,大部分也是想留在海边看热闹的人。所幸当年老潘没有玩红眼睛,总觉得这钱赚得太容易了,心里不踏实,于是和冯伦、易小迪等一干人上了北京的岸,才躲过海南劫数,至今活蹦乱跳。

避过海南房地产泡沫的人,如同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幸存者。那些鲜活生命眨眼消失的残忍事实告诉他们,子弹真的会夺去生命的,跳出战壕真的是会被子弹打中的,侥幸心理是来不得的,战争不是闹着玩的。

老潘的商业智慧,或许对今天的开发商,有些帮助。智慧这个东西,就像脖子上的护身符一样,别看它比起钱来说显得太小,可是关键时刻,总能救人一命。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