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丘平台遗址访古归来途中,顺道去潘城洼里寻找潘井。
潘城洼,位于河北省广宗县城东南
潘城洼以及潘城洼潘井,是旧时广宗县的八景之一。清朝王悃《咏怀古迹八首》之一的“潘公洼井”诗曰:平沙十里草芊芊,道是潘公牧马田;无复虎头麟阁将,密烟疏雨护寒泉。同为清朝人的吕之绎《邑景八咏》之一“潘洼雨收”诗曰:平畴渺渺洒轻埃,草色青青牧竖来;断续歌声牛背稳,暮云归去晓云开。
经过西全寨村头时,突见路边有庙一座,左右各有石碑两通,遂停车察看。庙是一座庙,却在中间供奉着关公,左边供俸着城隍,右边供俸着土地,另有关平、周仓及判官、小鬼。我当时就感到诧异起来,这是一座什么庙呢?怎么一个村里的庙,供俸着只有城里才有的城隍呢?难道这里曾经是一个城?!看完碑文,心里明白了一二。原来,这里曾经是古广宗县城的所在地,所以有城隍庙。至于全寨村名的来历,碑文记载:北宋潘美领兵守边至此,设营寨齐全,其旁村名为全寨(全寨现分为东、西全寨两个行政村,另有依据全寨得名的刘全寨村)。
抄完碑文,心里很为自己感到高兴,想不到,这么容易就找到了线索。到村中与老人们座谈时,更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内心为之一震的是,这里的人们都说潘美是宋朝的一员大将,曾经在这里抗击辽兵,潘城洼就是潘美中军帐驻扎的地方。看来,此地百姓与彼处百姓对潘美是“反面角色”的另类看法相左。说实话,亲耳听到素不相识的平民百姓对潘美的肯定,我还是第一次碰到。
老人们告诉我,他们小时候,也就在六七十年以前,经常到潘城洼里去割草,见到有一个“王八(老百姓土语叫法,即赑屃。下同)驮石碑”。碑下是一口井,旁边留有缝隙,用砖头石块投进去,就能听到水声。不过,这块石碑后来被附近砖窑村村民拉到了生产队,用作了牛槽,只留下一个驮石碑的赑屃依然在原处。
当他们听说我想到潘井看看时,他们都善意地规劝我:你一个外地人,别去了,那个地方风沙大,具体在哪个位置很难说清楚。即使去了,也不容易找得到!
我没有犹豫,也丝毫没有动摇我去潘井看一看的念头。即使找不到潘井,也要到潘城洼里看一看,实地感受一下那里的环境与风貌。
过东全寨,到刘全寨,再朝东南方向开去。到了田间小路的尽头,也就身处四面梨树的包围中。洁白的梨花在枝头绽放,一片花的海洋,一片花的世界。我没有一点心思去欣赏,因为,我的脚下已无路可行。
到处是忽高忽低的沙丘,到处是松松软软的黄沙。要想骑车前行,往往刚上去,猛蹬几下,前行一点就不得不被迫下来。这样几次以后,搞得精疲力尽,索性不再抱有骑车的欲望,步行推车前行。
好不容易找到一条小道,我便骑上车猛蹬。转过几个弯,绕过几个沙丘之后,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起来。沙丘已不是这里的主角,远远地退居边缘四周,一片相对平坦的开阔地,足有三、四百亩,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地里劳作。路边,一位光着双脚的青年,正在和他的妻子修整田埂;远处,轰隆隆的一台拖拉机在翻耕土地,展现出一派春耕农忙的景象。
问过几个人,都答复这里即是潘城洼;再问潘井在何处?他们都指向洼地西南方向的杨树林。我弃车向两位正在杨树林边缘耕作的夫妇走去。
男村民叫刘俊玉,是刘全寨村人,50岁左右的年纪,光着膀子,露着紫铜色健壮的胸肌。待我说明来意,他爽快地扛起铁锨,带着我向杨树林走去。
进树林不远,刘俊玉指着一个直径不足
在杨树林边的沙丘上,我再次环视整个潘城洼,脑海中也极力去复原北宋潘美在此安营扎寨的图像。
千军万马的北宋军队,在主帅潘美的统率下,浩浩荡荡来到广宗城地界。为了不惊扰百姓,他们没有进城,甚至没有进村庄;为了不损坏百姓的庄稼,他们选择在荒芜的广宗城南沙丘一带安营扎寨。潘美的中军大帐,则驻扎在这片洼地里。是时,这里大营连着大营,帐篷挨着帐篷,森严壁垒,旌旗飘扬。刚刚住下的兵士,奉主帅潘美的军令,就地掘井汲水,凿出了一口井来。
[Page]潘美统率大军撤走后,当地群众为了纪念潘美,就把这片潘美在此安营扎寨的洼地称为“潘城洼”;洼地的那口水井,叫做“潘井”。
2008.4.13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