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今天的嘉宾是潘文石先生,他是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的教授,可能生活当中有一部分人,会称他潘教授、潘老师,还有很多人称他为熊猫爸爸,他在野外工作了有20多年,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近距离,应该说是零距离接触野生大熊猫,在这过程当中,他经历了很多的艰难 甚至是磨难,今天很荣幸请到他。
在中国西部的偏远山区,湿润的气候孕育了浓密的竹林,千百年来繁茂生长的竹子,使这块土地显得神秘隔绝,动物学家潘文石,长年在竹林间跟踪着,世界上一种最隐秘动物的足迹,试图解开它的秘密。1937年出生在泰国曼谷的潘文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随父母回到了祖籍广东,1958年 21岁的他北上求学,考上了北京大学生物系,同年他参加了珠穆朗玛峰,科学探险队。1961年潘文石毕业后留校,成了北京大学的一名教师,他的工作主要是,在实验室里研究病毒,直到他与熊猫有了第一次,关键性的接触,那是1962年。
潘文石:1962年呢,应该24 和25岁这个时候,那么动物园生了第一只大熊猫,这是全球第一只在动物园出生的,那么当时有一些生物系毕业的,同学正参加那些研究工作,我就到动物园里头,因为作为老同学呢,我想他们就让我去看,我能抱它吗,他说能抱,那我就开始抱,那是一个春天,这样的熊猫大概是4个月到5个月,这样子,我抱着它我觉得真的特别可爱,实际上呢它,就像找妈妈一样,在我身上乱咬。其实是在找奶头是吧,我就觉得一个小伙子,抱着一只小熊猫,它在我身上找奶头,那是多有意思的。
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接触,使潘文石开始,把研究熊猫作为自己的理想,然而直到18年后,他才有了第一次深入野外的机会。
1980年潘文石前往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参加一个研究野生大熊猫的,国际合作小组,就是这一次考察使潘文石知道了,野外工作的艰难。
鲁豫:潘文石教授,今天现场有一些同学,是跟潘教授一起,刚刚从野外考察回来的,是一些志愿者是吧,都在哪儿啊坐着。举举手,我看看,哦,分散开来了,还有女同学呢!您前后都是熊猫是吗?这是您自己设计的吗?
潘文石:不,自己设计有另外一种款式的。
鲁豫:研究熊猫是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
潘文石:实际上我到1999年就没有跟熊猫接触了。
鲁豫:将近20年的时间。第一次1980年去野外工作,就遇到挺大的风险是不是?
1981年的春天,遇到什么了呢?
潘文石:那是全世界头一次,给大熊猫戴无线电颈圈,所以要做监听,都要在很高的山梁上,监听又特别冷,又不能吃、又不能睡,又每15分钟要打开一个无线电的信号,所以坚持的时间大概有差不多有40几个小时,不吃不睡不喝一个人,结果我实际上已经感冒了,在下山的时候一不小心,绊到那个雪底下的一个竹根,实际叫竹的地下筋,套着我的脚之后往前一摔,就往悬崖上摔下去了,那下面就是悬崖,那很深的。
鲁豫:那有多深呢?
潘文石:我想如果说能摔到底可以,应该是270米,但是我想应该至少是摔下20多米,那绝对没命了,那全部非常陡峭的这个山崖,必须从那儿经过在空中,我正好一翻过身来,看见有一棵这么粗的杜鹃花,从那石头上伸出来,我伸手把它抓住了,这一抓住把头就调上来了。可是那个杜鹃花怎么能撑得住我的重量呢。一下杜鹃花就断了。我大概是人给拉回来了。
鲁豫:就重重地摔在底下。
潘文石:大概估计6米吧,一个凸出的岩石,大概比我们坐的这个地方,也许差不多就这么大,或是大一点点,摔在那边,屁股朝下,当时觉得就快晕过去。
鲁豫:这是最危险的一次,那哪儿受伤了呢?
潘文石:我就发觉呢,我的肛门周围有些东西往外流,我用手一摸全是血,因为这样是等于下去的,不是平的下去,而是这个拽着那个杜鹃花,是这样蹲着下去的,而岩石上头都是一些凸起,正好把肛门周围全都给扎烂了,所以就不断地流血。
鲁豫:那离医院远不远?能很快送到医院吗?
潘文石:不行,当天晚上回到帐篷,感到非常累,晚上吃了饭我很快就睡觉了,而且很累就睡着了。
鲁豫:也没有去医院?
潘文石:没有,离的很远呢。
鲁豫:那就慢慢就好了吗?
[Page]潘文石:没有,也不用去医院,第二天一起来上厕所,肛门又裂开了 又开始流血,那我想让它自己慢慢好。那时候我是43岁,我想还年轻,那我想应该慢慢好,然后坚持了三天,每天吃东西只要上厕所,就都裂开了,我想到了第4天,我觉得这样不行,我就从海拔2520米的野外基地,下到一个保护区卧龙保护区的,到那个地方,住在那边的招待所,但是我就不敢吃东西,我想让生命自己的恢复的力量呢,我一直坚持了13天吧,13天之后我想应该差不多了,快到半个月了是吧我想也好了,我又吃了东西一吃就又裂开了,又开始流血了。
鲁豫:我想这样真的非常难,一个人真的没有人照顾。在野外就是这样,完全没有人管?
潘文石:没有人管。
鲁豫:那这时候心里面那种状态,肯定是很低落。想我不干了,有过这种动摇吗?
潘文石:有啊,我给我爸爸妈妈写信,我说我真的有点动摇了,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么一条艰难的路去走,实际上刚刚开始,我就差点没命了,如果没杜鹃花,我绝对就死掉了,我就跟他们说,谈我心里的这种痛苦,也谈我的犹豫,我说实际上我也没拿定主意,但是我想一个人在荒山野岭里头,就靠自己的生命的力量,来战胜这种偶然的出现的,这种意外事故,我说从心理上来说,也是挺难度过的一段时间,我想人在受伤的时候,内心总会是挺脆弱的。
鲁豫:对,潘教授也是这样,经过那么一段时间,但是伤好了以后他又忘了,这样在卧龙一呆呆了4年,慢慢能够很近距离接触大熊猫,我们记得在80年代时候,有一首歌很流行,叫《熊猫咪咪》。讲的是竹子开花了以后,熊猫都死了,但是潘教授经过接触大熊猫,研究之后发现了,真正的竹子开花的秘密。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四川地区死了几只大熊猫,赶巧的是那一年正好遇上了,六十年一次的竹子开花,于是一种观点开始在全国广为流传,竹子开花导致了大熊猫死亡,这是完全推测出来的,而且显然是一种不真实的。
潘文石:我们戴无线电颈圈的熊猫,都在卧龙的竹子在开花,戴无线电颈圈的熊猫没有受影响,照样地吃、照样地移动,竹子开花面积是挺大的,但是真的没有影响。
一项大规模的拯救国宝大熊猫的行动开始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开始为之筹集捐款,准备圈养野生大熊猫,这时潘文石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一个劳民伤财的一个计划,实际上在毁了熊猫的前景。
潘文石:我当时想到这些问题,觉得特别的难过。
于是就在那首《熊猫咪咪》,的歌曲传唱大江南北之时,潘文石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坚决反对人工饲养野生大熊猫。
鲁豫:我真的一直以为竹子一开花,熊猫就要死了,因为那时候记得我们,好像都给熊猫捐过钱。
潘文石:那个时候你们都是小孩儿。
鲁豫:对,很小的时候。但当时您也给中央写信,反映这个问题。写信他们听到了吗?
潘文石:听到了。
鲁豫:那您当时给谁写信了,给中央领导?给哪位领导写信?
潘文石:我当时最早呢,是给邓小平写信。
鲁豫:他收到了吗?
潘文石:我估计是没有收到,因为我回到北京之后,就发现为了抢救大熊猫,国家已经决定,在全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里头,要建13个大熊猫的饲养基地。这样的话呢,我觉得,如果这个计划执行,一定对熊猫的栖息地,和对熊猫的种群合理的种群结构,我想可能会有破坏。
鲁豫:这是肯定的。
潘文石:因为在这种情况底下,如果我不再继续来反映这个问题,我想熊猫可能会进一步受害,因为大家认为是发自内心来保护这个物种,可实际上呢做的是,对这个物种有害的事情,所以我就写了一封信,通过民盟中央给了这个中共中央,那一下子就起作用了,但是这个问题会出现,该拨的钱不会拨了,可能有一些人,有一些团体的利益会受影响。
鲁豫:大概影响到什么程度呢?
潘文石:我是逐渐才以后发生的事才逐渐知道,因为有些人呢可能就离开原来的这些负责,原来的这个就是丢了官,有的人呢甚至受到另外一些处理。
鲁豫:那他们会因此迁怒于您吧?
潘文石:对。我想起来了,因为听别的人在底下说嘛,不要跟潘文石合作,不要跟潘文石合作,谁要跟他合作出点什么事情,他写给中央的信谁都受不了,那我想这是明摆的了,所以野外真的非常困难 在那种情况,当时写那些信可能是,触犯到一些人的利益,所以工作当中会有一些阻碍,但是呢这些信,也的确救了很多熊猫,因为熊猫后来慢慢地又被,从圈养又放回到那种,野生的环境里面去……
评论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