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石:“中国熊猫之父”

出于对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小说的钟爱,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被誉为“中国熊猫之父”的潘文石很幽默地将自己比做杰克·伦敦笔下一条名叫“布克”的狗。

    潘文石很像“布克”那样富于冒险精神。布克放弃在大法官家看门的优越生活,驰骋于北极荒原,最后成为狼群的至高首领。潘文石1937年出生于一个家境优越的泰国华人家庭,本来可以过富庶的归侨生活,但他毫不犹豫地将一生奉献给了充满挑战和困难的熊猫研究事业。
    潘文石在科学研究上从来不人云亦云,做人做事的风格也别具一格。他不止一次地声明:“我反对克隆大熊猫! ”
    “许多人认为,一只公熊猫和一只母熊猫放在一起就会繁殖。其实在野外,一只母熊猫往往要同时接受好几只公熊猫的竞争追求,才能激发情欲。而在动物园里,不能自由地吃和睡,别无选择地给你生拉硬配个对象——别说是熊猫,换成是人被关在里面都没有这个兴趣!”潘文石形象而尖刻地打了个比喻。
    以下的监测结果使许多人感到意外:在秦岭650平方公里范围内,大约150只大熊猫在最近13年间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最近9年的增长率为3.5%,不但与全世界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卢旺达持平,更是远远高出北京仅为千分之二的人口增长率。
    “大熊猫的生物多样性并没有明显下降,它们在野外能够进行正常的有性繁殖,完全没必要克隆。”潘文石说。
    内心深处洋溢着的这种对野性的向往,也反映在潘文石的衣着上。潘文石常穿一件中国农民都有的十元一件的白T恤,简单的牛仔裤,趿拉着一双塑料拖鞋,只不过体恤上面印着他最心爱的大熊猫而已。
    从1989年给第一头大熊猫带上无线电颈圈开始,潘文石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才让一头叫“姣姣”的雌性大熊猫接受了他的亲近和关爱。潘文石也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一个在纯自然的条件下,目睹生性多疑的大熊猫分娩过程的科学家。
    十多年来,潘文石和他的研究生们在秦岭海拔3000多米的山上,经常连续三至五个昼夜坚守在零下十几度的帐篷里,几乎不间断地通过无线电监测大熊猫,记录下有关大熊猫交配、受精、产仔、哺乳的最直接而可靠的参数。
    为记录下这些数以万计的第一手数据,在长达八年的野外观测阶段,潘文石一直缺乏油水和主食,“在海拔 3000米高的监测点,为了不惊动大熊猫,不能生火,带上去的食物全部变成了冰疙瘩。”不过,艰辛的代价最终换来了无悔的回报——潘文石成为最亲近中国国宝的科学家。
    关于大熊猫,潘文石还创下了许多个世界第一:第一次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婚配方式;第一次发现了大熊猫的DNA多样性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第一次向世界宣告:“大熊猫并没有走入进化的死胡同!”
    潘文石不仅仅是名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名社会活动家。为了在农村示范推广替代能源——沼气,让农民不上山砍柴而破坏生态环境,潘教授甚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县一个村口贴出了收购牛粪的告示。结果,家家户户都抢着送来牛粪。
    农户们在亲眼看到臭烘烘的牛粪制成沼气竟然可以提供白炽灯般的照明,而且仅用三四头牛的粪便就可以足够制造出沼气供一家人烧菜做饭后,沼气在当地以非常快的速度推广,雷寨村共91户村民,已有77户挖好了沼气池。
    这些举措直接减轻了农民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压力,改善了人及野生动物的生活质量。此外,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正在逐步显现——潘文石的环保观念感染了当地官员和百姓。有一天清晨,潘文石一打开门,就发现门外站着一位面色焦急的农民,他是为自己劳动时不小心失手砸死了一条蛇而专程向潘文石道歉的。像这样的事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不过,自从潘文石出现后,这种变化真的发生了。  
    多年来,潘文石一直把他的科研重心倾斜在哺乳动物上,而且总是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拓宽科研领域,从1989年秦岭的大熊猫,到11996年移师广西崇左建立白头叶猴科研基地,最近,他又在考虑“美人鱼”—— 儒艮的科研课题。
    潘文石和他的研究生一直以一种严格与轻松并存的氛围相处着,学术上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曾经有学生因填报虚假观测记录而被开除。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潘文石对学生们而言,却是一位随时可以倾吐心声的好朋友。若是心情好、时间又允许,他还会亲自下厨炸条鱼或是来个醋溜土豆丝给学生们改善生活。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经济的大踏步飞跃却是以无可挽回的物种损失为代价的,人类绝不能对大自然一味地索取,应该适当约束自己,新的世纪人类应倡导生态文明!”展望未来,潘文石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环保概念。(完)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