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录网络版第一版 潘姓

    教授级高工。男,汉族。1928年7月生。安徽怀宁人。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曾任财政部粮食总局、粮食部储运局、工业局技术员、工程师等职。曾任商业部谷物油脂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内贸部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农业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标准物质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1956年调粮食部科学研究院参与建院筹备工作后,长期从事粮食科研工作近40年,1994年退休。反聘担任《粮油食品科技》杂志编辑。1993年获部级优秀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粮油品质分析,标准化及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粮食品质鉴定、分析方法标准化、食品标准物质制备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1985年曾主持“小麦粉标准物质的研制”,已批准为我国一级标准物质,达到国际上同类标准物质的研究水平,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80年代末曾主持制修订粮油国家标准方法科研项目。1993年主持“谷物膳食纤维的研制及应用”项目,已通过部级鉴定。已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有:“谷物和谷物食品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小麦粉标准物质制备与定值的研究”、“谷物膳食纤维的研究及应用”(以上两篇分获中国粮油学会第一届1986年及第三届1999年优秀科技论文奖)。“玉米的形态,营养及加工利用”、“食品分析”等。 

     曾用名有仁华、李杨,自号阳九逐客。1929年2月生,江苏省常熟市人。大学毕业。1949年5月─1951年2月,常熟县支塘区枫塘征粮站征粮员、顾泾粮站主任会计。1950--1951年,洪泾、归庄、项桥、支塘等地小学教师。1951年9月--1952年8月,上海学院院中文系。1952年9月--1956年8月,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1956年9月--1958年3月,北京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文》社编辑。1958年3月--1959年1月,因右派分子被撤职回家。1959年1月--1959年12月,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坐牢。1960年1月--1960年12月,苏北大丰县上海农场劳动改造。1961年1月--1978年9月,江西省第二劳改支队新建县成新农场劳改、就业。1979年--1980年1月,改正、平反回语言所。1980年2月--1989年12月,山西太原师专中文科教师等。已退休。中国湖南江永女书文字研究第一人。社会职务有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山西省诗词学会顾问、山西省语言学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主要论著有《<何典>校著》、《词律辞典》(曾获1988-1991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主编:《汉魏六朝故事选》、《汉魏晋南北朝隋诗歌鉴赏辞典》、《唐五代词答赏辞典》、《历代农民生活诗选注》、《六大古典爱情名剧白话小说.西厢记、桃花扇》等。参加编撰写《魏晋南北朝故事》、《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等。主要论文有《<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白”》、《试论元杂剧中四音词的构成原则》、《温庭筠(菩萨蛮中)之“小山”究竟指什么?--与叶嘉莹教授暨胡国瑞同志商榷》、《<易经>的阴阳八卦与性文化=、《<钦定词谱>的疏忽》、《谈金元词中的藏头体》、《南楚奇字――女书》、《古代汉语中无词类活用》(后两篇发表于CurrentLssuesinSino-Tinguistics论文集1994年日本大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圈改旁的修辞艺术》等,发表的其他论文、赏析文章及诗词约200余篇。旧体诗词:发表于《中华诗词》、《唐风集》、《江西诗词》、《难老泉声》、《甘肃诗词》等书刊。 

潘伯华  男,1940年8月生,福建省古田县人。正处级调研员研究员。兼任上海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注册咨询专浙江省松阳县人。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1960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毕业。历任浙江农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茶叶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秘书长、《茶叶》副主编等职。1989-1990年受国家教委派遣,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静冈大学从事茶学研究,在国内外首次从茶叶中分离出IAA,并在国内率先分离检出ABA CTK,1990年成功地完成茶树细胞各胞器分部的分离,1991年出席在日本召开的国际茶科学会议,宣读茶树激素研究论文。主编出版《茶树栽培生理》、《茶树生物学》、《茶业大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茶树生育 与内源生长素脱落酸的关系》、《茶根尖细胞各胞器分部的分离及其铝的分布》等学术论文80余篇,主参编著作12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1993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潘国宏  男,1932年出生,浙江绍兴人。教授。历经重庆南开、南京金陵、上海沪江大学附中等学习,50年考入,56年毕业留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至今。历任普物实验组长、普物辅导和讲课,偏振片及光测弹性仪研制和教学,普物实验室副主任,无线电基础及实验教学,吸波材料、三公分微波器件、核磁共振测场仪等研制,磁测量实验教学。80年筹建磁记录科研组任组长,先后完成:电子部“广播录音标准磁带磁平绝对量值测定”项目,为填补国家该空白作出贡献;教委“计算机高记录密度薄膜连续介质研究”项目,对Co-Cr溅射和蒸镀垂直磁化薄膜,Co-Ni斜蒸镁多分量磁化薄膜等研究有重要贡献;国家七五攻关“垂直磁记录介质新材料”项目,研制出国内外未见报导的Nd-Fe、Nd-Fe-B、优质Fe-Co-O诸重直磁化薄膜。用Lorentz透射电镜对多种薄膜微、磁结构等研究有重要贡献。通过了专家复写和国家验收,获国家七·五攻关突出成绩表扬及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奖。参加过国内外多次学术会议。99年春参加北京大学绿色能源研究所及北京大学电动车协作组,均任顾问,编制了二者的相关网页,并参加了99年北京第16届国际电动车学术交流及展览会及北京第123次香山科学工作会议。主要科技论著40余篇。  

潘国钧  男,1945年11月出生,上海市人。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建筑学会地基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专长土木工程,专利代理。现主要从事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的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以及土建工程的技术、质量管理与工程监理,尤其在研究开发各类新桩种,地基改良新技术及其仪器设备、处理桩基位移,推广创新钢管混凝土结构等方面和解决处理土建工程的疑难总是中作出显著成绩。撰写《振动挤密砂桩》、《钢管混凝土桩有关技术标准和质量问题的探讨》等论文,并为《宝钢工程建设与管理与管理丛书》撰稿。同时还任专利代理人,进行专利代理的各项工作。

潘美娣  女,1945年12月生,上海市人。副研究员。1964年在北京图书馆师承张士达、肖根棠学习中国古籍修复工作。学成后在上海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与装帧工作已达古十七年。现任上海图书馆古文献修复室负责人,上海文博副研究员,199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古籍修复与装帧》,由著名古籍专家顾廷龙作序,深得国内外中国古籍专家的好评。1998年接收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邀请,参加编写《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有关古籍修复的篇章,1999年分工编写文化部委托上海图书馆编写的《古籍整理与研究》有关古籍修复的篇章。1986年发表论文《太仑的墓出土古籍修复记》,1993年发表论文《弘扬民族文化,搞好古籍修复》,1999年发表论文《“天一阁“登科录修复》。1994年受南京文管会邀请、担任《纸浆补书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1996年担任《孙子兵法大辞典》编委。 

潘庆修 男,1955年8月生,广东省茂名人。校长、电子高级工程师。他坚持面向未来,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办学业精神,坚持多专业、多层次的办学形式,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教学方法,创造出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办学新格局。他治校历来反对传统管理理论的强制命令或严密控制,提倡工作,组织、个人三者相互配合,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制订不同的管理措施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特别强调融合干群之间的亲密关系,以理解和信任构筑勤耕奋拓的校园气氛。他认为竞争机制应表现为“内争贡献、外争荣誉”的集体主义风尚,他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不仅自己会工作,还要善于组织或协同别人一道工作”。在他的指导下,育才的学生走向社会,独立能力好、合作精神强,具有就业快、提升快、创业快的特点。因此,自1991年至1999年育才连届获全国家电教学先进奖,潘校长也多,次进京参加社会办学经验交流会。《东莞日报》、《南方日报》、《人民日报》、东莞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多次报道过育才的办学经验,李鹏同志亲笔提词的《成功之路》也收录了育才的办学事迹。

潘鑫国   男,1947年2月生,北京人,满族,讲师。1966年毕业于北京一中,78届师大中文系学士,1991年联大电子工程学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199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具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对甲文、古义、计算机、古医籍认识论等学科有过深入的研究。1986、1987年应聘为团中央、中央电视台、青年文摘《蒲公英智力大奖赛》出题人。1988年后,有感汉字在计算上应用的困难,开始了对汉字与计算机的兼容性研究。历经八年,在深入的研究了汉字的字形、字体、流变的过程中,找到了通过笔型描写汉字图形,达到表过字义的方法,发明了一种带有汉字“形声”特点的输入方法。形成了一种每键只有两个形码的中文键盘,使人们只需简单的记忆,过到了学习半天,即可使用,学习一天,即可盲打的程度。此项《形声首尾》码发明成果,1997年收入《世界优秀发明专利·中国卷》,经香港九洋国际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推为世界科技咨询专家。1999年获《爱迪生世界发明博览会》国际金奖。

潘学锋  男,1964年5月生,安徽省桐城市人。安徽省霍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办公室农艺师、办公室主任。获地区成果奖3次,县成果奖1次,华中地区科技推广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5项,美国科尔地信息中心优秀论文奖,并进入国际网络,中国国际名人协会“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地区“迎驾杯科技精英奖”,县政府三等功一次,并获县政府“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安徽省农业厅棉铃防治先进个人称号等。所撰论文《大豆秆黑潜蝇防治指标的研究》、《斑角蔗蝗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等发表在《昆虫知识》;《药剂拌种及春季接力防治小麦纹枯病的研究》、《杞柳瘿蚊的发生与防治》、《夏大豆成熟期害鼠防治指标的研究》发表在《植保技术与推广》;《小麦纹枯病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玉米双育双栽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初报》等发表在《安徽农业科学》;《小麦梭条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发表在《农业科技通讯》等。

潘岩铭  男,1941年10月生,山西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贸易经济系。1964-1965年分编了所在馆的图书。1979年起参加钱学森教授主持的系统科学讨论活动,并参加系统科学讨论会至今。参加编写《现代管理科学基础》,1985年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优秀读物奖。1986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召开的出版物资源共享国内学术讨论会,并发表论文。1982年起参与北京图书馆有关连续出版物的计算机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并担任《全国西文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主编,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10周年二次文献优秀成果奖,并荣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起担任《中国连续出版物总目》数据库主编。1991年参加《中国期刊大辞典》工作,担任编委兼编辑室副主任,并主编了《中文期刊机读目录编制细则》。1998年参加《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的制定工作,该标准于1997年被评为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起兼任“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全国西文文献计算机联合编目系统》特邀专家,数据库数据处理规范的研究与制定课题组成员,1996年参加世界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年会并发表论文。1998年担任《连续出版物工作》副主编。1999年与金培华合写《通用数据格式》,担任《中国年鉴数据库》校对,《中国政府出版物目录》数据库编校。  

潘荫东 男,1968年3月生,广西百色人。1991年毕业于百色地区民族工业中专学校,曾在私营企业从事会计和企业管理工作,1992年专业从事发明创造工作,主要发明成果有:“出租汽车防盗栅”、“塑料一次性空心卫生筷”、“女欢带”、“便携婴儿睡床”、“在用婴幼儿座椅”等,其中“出租车防盗栅”、“塑料一次性空心卫生筷”被编入《中国发明精选》本人业绩于1997年被编入《当代中国发明家大辞典》。现在是中国发明家协会会员,及香港新闻出版社特邀技术顾问。

潘泽耀    男,1934年出生,湖南省武冈市人。副教授、系主任。1949年毕业于洞口蓼湄高中六班,解放前随起义军做了不少联络工作。当过小学校长,从事土改复查工作,1951年入湖大外语系,参加过湘西永顺龙山贩土改斗争。195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系,曾任中央二机部俄文翻译,译过40余万字的科技资料,后在太原785厂从事翻译工作,1980因故南归,在邵阳市从事中教和大学教育40余年,1989年在省评不副教授,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译作40余篇,曾在校获创作奖一次,还译有亚洲故事选一书,在洞诗声刊发表红枫颂清明祭四字警言录等诗文。退休后,仍孜孜不倦,发挥余热,先后任零陵地区九疑大学和永州九疑山学院外语系的教学工作和外语系系主任。现仍继续在该院工作。  

潘志钦  男,1947年6月出生,河南省洛阳市人,毕业于北京刊授大学,现任卫生所中医,系河南省仲景医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出身于世家,中学毕业后,随父学医。经过本人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在中医治疗各种疾病和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之处,所 研制的治疗皮肤癌新药——皮癌散、皮癌膏和加逍遥散治愈了许多上皮肤癌患者。并于1996年1月获北京市专利局两项专利受理通知书。研制的速鸡眼膏,临床应用五百余例,治愈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许多患者解除了多年的沉疴,使他们恢复或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因而深受各方患者的信赖。其医术和医德在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和新安县一带享有盛誉。基名子于1996年10月被 收入《河南民间名医大全》。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