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唤醒对历史的记忆“家族修史”敲开百姓家门?

俗语说:盛世修史。对时下的大多数家庭来讲,从自身上溯三代,便可能是记忆中的空白———在这个似乎已不再注重家谱的时代,重新唤醒对历史的记忆和对自身的关注正成为一种普遍渴望。于是,家族修史、个人立传便随之而成为新的文化热点———

  1老潘修家史

  2003年10月,77岁的潘俊德终于圆了盼望11年的修一部家族史的梦想。“有了这部家史,我这一生就了然无憾了。”潘俊德对记者说。他的手里攥着一本名为《风雨人生———潘俊德纪实家族史》的书,书新印出不久,还散发着油墨的清香。

  潘俊德是伊春人,曾任伊春电话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从小在私塾里熟读《四书》、《五经》的潘俊德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兴趣。“我的祖父辈是闯关东来到伊春的,再往上追溯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潘俊德说:“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我这个家族是哪里来的?我这一生的经历能不能记录下来,留给子孙做一份纪念?”

  1989年,63岁的潘俊德退休,这时他的膝下已有四子一女和六个孙子孙女。此后,长子潘晓光和四子潘晓波家相继移居加拿大,次子潘晓军一家定居海南。潘俊德既为子女们能走出去闯荡感到高兴,又很想念他们,希望有一条纽带能把这个大家族联系在一起。“从这时起,我就有了一个想法,我要编一部家史,记述整个潘氏家族的来龙去脉,然后分给每个子孙一部”潘俊德说:“无论他们走到天涯海角,都会不忘记自己的血脉根源。”

  本着这个想法,从1992年开始,潘俊德着手撰写《回忆录》。《回忆录》一开始写得很顺利,但渐渐地遇到了困难,在史料、考据方面,由于缺少专业的训练,家史很难往上追溯,结构也不清晰。到2001年,潘俊德的《回忆录》已成了第三遍稿,但他还是不满意,以致无法付印。2003年,潘俊德将修家史的工作委托给了哈尔滨市文联作家谢幕,几个月后,一部《风雨人生———潘俊德纪实家族史》撰写完毕并成书。

  翻开《风雨人生———潘俊德纪实家族史》一书,首先是30多页的彩页,收录了潘俊德家族从其祖父辈到孙辈的全部照片,然后是家谱、传记、家族大事年表、资料汇编等内容,整部家史近200页,总计十余万字。

  “像这样的老照片,如果再不整理出来,恐怕就要失传了,那将是永远的遗憾。”潘俊德指着自己父亲潘贵荣摄于1937年的一张老照片对记者说:“有了这本书,我的后人就可以知道他们未曾谋面的长辈长得什么样,他们生活过的时代是什么样。家族史是时代的缩影,我要让我的后人们把它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据潘俊德讲,这本家史一出来,他就打包裹寄给了远在国外的儿子。“我要告诉他们,祖国才是你的根。”潘俊德说:“写家史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一个心愿,至于别人怎么看,我不管。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有益的事。”

 2修家史成文化新热点

  在黑龙江,民间个人出书修家族史的,潘俊德是第一个,他的《风雨人生》是哈市影视文化交流协会家族史撰写部推出的家族史书系中的第一部。“老潘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现在有他这样想法的人很多,正在委托我们撰写的家族史现在就有好几部。”哈尔滨市影视文化交流协会家族史撰写部总编司马焱一说:“家族史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被人忽视了,现在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热点。”

  司马焱一说:“修家族史在中国是一件很有文化传统的事,尊重祖先、传继家谱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是一件大事,只不过这一文化传统由于种种原因被隔断了几十年,现在经济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重修家族史也就被重新提起了。”

  民间的修家族史热潮直接促成了专业修史部门的出现,前不久,哈尔滨市影视文化交流协会挂牌成立了家族史撰写部,专门为有修家族史意愿的市民服务。

  “我们提供的家族史撰写人一般为专业作家,他们都有较好的文笔和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司马焱一说:“这是一项规模很大的系统操作,出一部家族史少则三个月,多则要耗时一两年。”

  为潘俊德撰写家族史的是哈尔滨市文联的专业作家谢幕。他告诉记者,撰写家族史最难的是考证功夫。

  “我翻了众多史料,考证出潘姓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史记》中记载的最早的潘姓人物为春秋时期的潘崇,故潘姓后人都以潘崇为始祖。”谢幕说:“潘俊德的祖父潘树枝在民国时期生活在河北省滦县,有资料具体可考的可追溯到晋代任广宗太守的潘才,广宗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威县,距滦县直线距离600多公里。也就是说,潘才的十余代孙中的一支播迁到滦县,到了潘树枝这一代,家族早已衰落,于是从河北逃荒到东北。”

  谢幕说,这只是潘氏家族史的一条主要脉络,由于资料的有限,他的推断不可能完全准确,但这毕竟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潘氏家族的沿继历程。

  据了解,一部完整的家族史内容包括姓氏来源、宗族沿革、家族传记等多项内容,除文字图片材料外,编撰者还可应要求将所有材料包括音像资料拍摄为一部传记片,并刻录成VCD盘永久保存。修一套这样的家族史的收费大约在两万元左右。

  3什么人打算修家史

  据了解,目前有修家史意愿的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成功人士,还有一类是像潘俊德这样的普通百姓。

  据司马焱一讲,他们目前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第一类人———为成功人士量身订做一套家族史———因为毕竟修家族史的费用不菲,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所能承担的。“对修家族史感兴趣的往往是有一定经济基础,事业处于上升期的成功人士,但他们大多不愿透露姓名。”司马焱一说:“他们往往从心底深处有一种成就感,认为自己的成功为家族带来了荣誉感,要成为家族的代言人,从自己这一代修家族史,既无愧于祖先,又会让后代记住自己的事迹。当然,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如果有修家族史的意愿,我们也愿意为他们服务。”

  据了解,时下对修家族史感兴趣的多为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他们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传统文化沉浸较深,人生态度也很积极。

  司马焱一认为,现在的名人出书热也可视为家族史的一部分,因为这些书大都是一些个人传记,具有“史料”的价值,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就是名人出书更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可以借名生财,而修家族史的目前主要是为了留存收藏,作为纪念,并不是为了出售,所以印数很少,一般只有几十本,多的不过上百本。

  “我认为总的来看,民间的修家族史热是一件好事”司马焱一说:“挖掘家庭发展史的意义不仅在于弘扬家庭文明、记叙先人事迹、展示家族风貌,更是为了继承前辈传统,真实地记录下一个时代,把我们民族中的优良品质传递下去。”

 

  4炒作还是观念进步?

  为成功人士或普通百姓撰写家族史有无必要,如何理性看待时下的修撰家族史热?记者目前在就此话题的采访中,听到了两类截然不同的声音。

  “我不认为普通百姓有修家史的必要,至于所谓的成功人士,人家有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非要考证出自己是某某历史名人之后就有意义吗?”在省城某高校任讲师的孙国安说:“我认为这不过是一场商业化的炒作。这种修家族史现象的出现,只能说是封建文化的死灰复燃,对时下的文明建设是毫无益处的。”

  哈铁一小退休教师李女士认为,一个心智健康的人是不会因祖宗的“荣耀”而引以为荣的,也不会刻意让自己的事迹“留芳百世”。“一个人如果做了有益于时代和民族的事,历史一定会记住的,如果自己来做这件事,就未免太无聊了。”

  与这些反对的看法不同,哈尔滨市文联作家唐飙认为,现代人热衷修撰家族史是一种观念的进步,也是对传统文化一种很好的继承,具有现实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血缘是维系家庭的纽带,由此而产生的亲情是人类永远不枯竭的心灵源泉。”唐飙说:“社会越是发展,人们就越注重家庭文化,而家族史则是家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起到融洽感情、增进亲情、稳固爱情的作用,从而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和传承力。”

  唐飙说,古人云:“地以山川胜,家因经史香。”盛世修史,华年建志,乃古之遗风。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把自己多姿多彩的生命记录下来,留给自己,也留给后人。时代是人写就的,无数个普通家庭的历史也就是时代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其自我意识和文化要求也会提升,修家族史将会成为一种普遍的家庭文化现象。如果说“家族修史”现在还只是更多地为成功人士所青睐,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它一定会敲开越来越多的百姓家门。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