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出乎意料的采访,这样一个选题并不在“两会”采访报道计划之内。直至结束文稿的写作,我也不愿意承认这是一种获得,尽管从新闻的视角来看,意外的报料总是有些掠动眼球的收益。我的内心更多的撞击着一种缺失。
我原定的采访主题是“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也是因此才有了和潘守理——这位已经担任了14年全国闻名的重点中学校长的教育名家的对话。在我几年的采访经历中,被采访者一上来就不容分说地改变采访主题的,潘守理是第一人。58岁的潘守理已经拥有了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所有登峰造极的成功。可这番无遮拦的采访和直至采访结束都没有提示记者“某些话斟酌或不能刊登”的便通,让记者感到了潘守理对自己珍爱的教育事业有所缺失的内心波澜。
说话言简意赅的潘守理不是一个只会发牢骚的人,我由此而感动。但在我一直的感觉中,学校体育已经远远没有那么难,赞誉性的报道不说铺天盖地但也比比皆是。有一刻我也曾觉得一定是潘守理自身无法突破的缺失才导致春晖中学学校体育的缺失,毕竟他是校长,他还是人大代表。
直至和部门领导汇报这次采访。领导的女儿今年6岁,在北京一所名校读小学一年级。小姑娘纯真活泼,人见人爱。领导一直对不少家长的压力式教育颇不赞同,于是教孩子打网球,还买了架钢琴放在家里供女儿随意表演。但不久前的一天,女儿告诉她自己已经报名奥数班,是自己亲自举手要求老师把名字写上的。领导很生气,对女儿这种不和她商量就擅自做主的方式很为恼火,女儿却在一边乖乖巧巧地说,“我就是想学”。孩子认真的眼神告诉妈妈,她可并不是要凑热闹。
这个真实的故事在这里再次阐述的时候,我已经明白我们究竟缺失了什么。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不改变,如果我们的评价方式依旧前行,我们的大环境同化掉一个孩子太容易了。
我们究竟缺失了什么?——采访潘守理校长的题外话
0
点赞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