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潘氏入闽前历史
福建闽侯瓜山潘氏有一副对联:
源周潘师楚郢荥阳五世其昌
经广宗历固始瓜山千载呈祥
对联如一幅潘氏播迁的路线图。入闽前它可区分为五阶段:
1、周潘时期:先世为黄帝裔孙。至周成王时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称周潘,或称畨国。
2、春秋战国时期: 潘崇别畨国赴楚郢为楚太傅, 后人潘尫为楚大夫, 潘党为楚右将军。随楚国由盛转衰迁至宜城、鄢陵、淮阳。秦汉间居陈国长平,东汉末迁荥阳中牟。
3、荥阳时期: 历五世(【1】乾、【2】瑾、【3】勖、【4】满、【5】尼), 约自公元 150年至 311年, 时为东汉、三国及西晋三朝。
始祖乾公居长平,为溧阳长, 以禀德绝操著称于世。二世瑾公移居荥阳之中牟,三世勖仕汉末左丞, 四世满为太守, 五世尼仕晋至太常卿。荥阳五世均以才学着称,其中勖称“建安才子”, 尼与岳并称西晋文坛“两潘”。
4、广宗时期: 约自公元 311年至619年。 时为十六国、南北朝时代。三百年间历十世:【6】其、【7】才、【8】信、【9】宗、【10】聪,【11】光、【12】平、【13】灵乾、【14】永基、【15】子义。
才为广宗太守时迁广宗,聪为广平太守时迁广平 (约396年),史称“广宗盛族”。聪, 灵乾, 永基, 均为金戈铁马一代名将。
5、固始时期:约公元619年隋尚书右丞子义之子仪移居固始。
附重要说明:
旧谱载:广宗潘氏世系为:【6】其、【7】才、【8】信、【9】宗、【10】聪,【11】光、【12】平、【13】灵乾、【14】永基、【15】乐、【16】晃、【17】仪(仪即子义)。经考证此说有误,理由如下:
1、『北史』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潘永基传记永基子为子义、子智。
2、『北史』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记潘乐字相贵,父永, 广宁石门人。而永基为长乐广宗人。永基与乐籍贯不同。乐之父为永,并非永基。
3、『全隋文』卷二十:“潘子义,长乐广宗人。仕齐,为散骑常侍。历周入隋,官至尚书右丞。”北齐亡于577年,散骑常侍子义时当四十多岁,他应生于530年之前。据『北史』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潘乐传记载,潘乐子潘晃生于543年。子义的年龄比潘晃大,不可能是晃之子。
据此,笔者认为,在永基、子义之间插入乐(或相乐)、晃两代是错误的,应予以修正。
二、唐朝固始潘氏三次入闽
仪子曰居正、求仁。居正为光州长史,居正子二:贞、节。唐垂拱年潘贞任华州司马。唐总章二年(669年),潘节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自固始入闽开漳,任府兵队正,封昭德将军。潘节入闽开漳是固始潘氏第一次入闽。
潘节之固始世系为:【16】仪、【17】居正、【18】节、【19】景。今南安潘氏是也。
求仁曾任吏部员外郎, 屯田郎中。《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记:潘求仁,隋尚书右丞潘子义孙。初唐时人,曾任吏部员外郎、屯田郎中。贞观十四年在杭州刺史任。
求仁子祖,祖子源,源为唐东徐太守。源子殷为湖州别驾。唐天宝年间为避安史之乱迁福建南安。这是固始潘氏第二次入闽。
殷之固始世系为:【16】仪、【17】求仁、【18】祖、【19】源、【20】殷。今长乐潘氏、莆阳潘氏是也。
唐末经济政治衰退,农民战争爆发。唐广明元年(880年)安徽寿州屠者王绪率众起义,固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随王绪南下,于中和五年正月入闽。文焕、文振跟随王氏入闽,后分别获授金紫和银青光禄大夫。
文焕、文振于五代之世入闽是固始潘氏第三次入闽。文振世系是【16】仪、【17】居正、【18】贞、【19】嘉、【20】磬、【21】礼阳、【22】崇德、【23】维光、【24】知章、【25】文振。文振后裔今瓜山潘氏是也。
五代之世入闽的还有唐御史中丞潘季旬。据《宋宣教郎运干潘公孺人陈氏墓志铭》记载:“季旬仕唐为御史中丞,避五季乱入闽,因家于长乐之参溪”。
入闽潘氏多元,不可能都来自固始。但唐朝两百多年间固始潘氏三次入闽,奠定福建潘氏最广泛的基础。潘氏到达福建后历经繁衍、播迁,子孙遍布福建各地,据宗谱记载,尚有播迁到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和台湾的,有播迁到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和加拿大的。可谓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三、荥阳、固始是闽潘祖居地之佐证
潘氏自荥阳,经广宗,历固始,迁福建的历史,宗谱记载详实,此外尚有大量文献记载作为佐证,如《宋故潘公三郎张氏五娘墓志铭》记载:“潘氏籍于光州,五代之世银青十三公讳文震从王氏以入闽,寻乃避地福州之水南,子孙因家焉。”该铭刻于北宋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年)。『钦定四库全书』《勉斋集》卷三十七,宋儒黄榦《处士
《宋故翰林侍读学士、朝奉大夫、右谏议大夫、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荥阳潘公墓志铭》:“公讳慎修,字成德。其先荥阳中牟人,唐末避乱,迁于闽粤,……”证明莆阳潘氏先世来自荥阳中牟,也证明固始潘氏来自荥阳。
四、关于荥阳潘氏入闽初祖墓
1、“入闽初祖墓”墓园
荥阳潘氏入闽初祖墓墓园于1997年12月26日落成。墓园位于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西郊潘山之皇厝山麓,山明水秀。墓园依山势而建,得天独厚,气势雄伟,坐艮向坤兼寅申。墓体庄严肃穆,墓前望柱高耸。主墓前横晋水,后拥清源,四水聚堂,五山回顾,山脉独特,毓秀锺灵,谓“双狮雄踞,紫帽九九”之偈。将军英灵安息温陵福地,永荫世裔英才辈出。
潘山位泉州、丰州间,古属南安武荣州,是闽南政治、文化、军事中心。
2、“荥阳潘氏入闽初祖墓”墓志铭
唐潘氏入闽始祖墓园在泉州清源北山,今迁入潘山之皇厝山麓。泉州上郡,人杰地灵,据府志记载,泉州西郊潘山(原为南安地)唐代已是著名胜地。潘山又称潘源,地以人重,系唐代潘节源、潘殷景父子始拓,故称之。
始祖潘源讳节字执中,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文韬武略素着,曾任东齐太守。唐总章年间应朝庭召,带府兵入闽,夫人徐氏举家南来,驻扎南安唐安乡修文里(潘山)。引兵援陈政陈元光父子,治闽粤间之乱,唐仪凤二年(667年)扶陈元光继父业,潘节为司户参军将,助治有功,屡受封奖为忠勇校尉、忠义将。宋绍兴二年,朝庭追念前勋,诰封“竭忠辅国”、赠封昭德将军,列祀陈圣王祠。其晚年故隐潘山第宅,卒葬清源北山。
二世祖潘殷景,少有勇略。初任湖州别驾,唐景龙于闽继父业。..
潘氏入闽初祖墓之墓志铭由南安潘用庭先生撰于1997年元月31日。潘用庭先生为福建省南安县政协主席、南安县县志编委主任、南安县南音研究会会长。
3、“入闽始祖墓”墓志铭失实处
潘用庭先生所撰墓志铭用了“始祖潘源讳节字执中”一词,它综合了长乐谱(“源”)、丽水谱(“执中”)和南州谱(“节”)关于潘氏入闽祖先的记载,认为潘源、潘节、潘执中是同一个人。
从“唐朝固始潘氏三次入闽”记载看,潘节第一次入闽为669年,而潘源之子、湖州别驾潘殷入闽为避安史之乱应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之后,两次入闽相隔至少86年。若节等于源,则节与殷为父子,其年龄可能相差80多岁吗?此明显有悖常理。可见源与节,殷与景,不是同一年代的人,更不是同一个人。
三次入闽的节、殷、文振源出一脉为固始潘氏。固始潘氏共祖为潘子义之子潘仪。潘仪也是福建潘氏共祖。而潘节、潘源不可能是福建潘氏共祖。
因此,“始祖潘源讳节字执中”不符史实。潘节源、潘殷景提法严重失据。
用庭先生收到不同意见后,复信如次:
建生宗先生:
信及文件收到了,谢谢!我虽较久时间没有与你直接联系,但不时从文忠处知你的情况。
这些年来,你写的大量宗族史料,我认为比较准确,我都妥为保存或使用之。从闽潘史料看,长乐、瓜山保存较好,较早即有宋代谱,而闽南现存最早的仅为明代谱。南北之谱一至三有异,但到第四代存实、武原都共认。南安潘山其名至少宋初即形成,因得明中叶祖碑一方,故在是处重修闽潘始祖纪念墓,是纪念性的,也是时机,故只能匆促行事。至于史源探讨,我们始终尊重你的意见,“崇尚祖先,尊重历史,求同存异,精诚团结”,在适当时候,大家还可以开会讨论。
你现在福州了,条件很好,希望多搜集整理一些材料,多写一些文章。其它也不多说了,希望在适当时候我们有机会见面。
祝
新春快乐!
潘用庭 1998.2.19
5、尽管碑文有失实之处,但泉州潘山之墓“缅怀祖先,砺志后人”精神应予尊重。本着“崇尚祖先,尊重历史,求同存异,精诚团结”的初衷,修正“始祖潘源讳节字执中”、“潘殷景”等失实提法,泉州潘山之墓园依然可称为荥阳潘氏入闽初祖墓,因为潘节是最早入闽的潘氏先祖。
(2012-6-5写于福州屏西)
评论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