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工部尚书潘季驯所撰 纯孝里世谱源流(序)

明代工部尚书潘季驯所撰

纯孝里世谱源流(序)

四明万历二十三年甲午岁(纪元一五九四年)

湖北省广水市委党校  潘成忠  整理并翻译

原文

余潘氏世居今汇沮,即元嘉中诏旌纯孝里也。自武王受命,大封同姓,于是毕公之子季孙,食邑于潘,因以为姓,封荥阳侯,因以为郡。厥后,历十一世至楚师叔公,为楚上卿,而其子叔庆公,相继为大夫,遂为楚世家。又十二世至左丞公琳,顺道过山西,遂改居山西。琳传仁英,为谏议大夫;仁英传级,为御史大夫,后皆累官拜相;级传而澈,则以文贵,爵关内侯,时在汉宣帝朝也;澈传森;森传桂芳,举贤良为抚风太守;再传而蹇,为淮阳太守;又再传而广义,为议郎;又再传而亮瑰,公举孝廉,为御史大夫;亮瑰公传勉,为御史;勉四传而庇,字文德,为琅琊内史;庇传安重公岱,为清河太守;安仁公岳,为河阳令;重公传攻,又讳伯民,仕晋,为猛烈将军,从元帝南渡,始迁吴兴之乌程,历桂林太守公真之,司徒公沔凡七世而传纯孝公,皆世居今里,而其散处于吴、越、齐、楚、燕、赵之间,曰上海、曰新昌、曰淮安、曰婺源之桃溪者,此皆纯孝公之后也,公九子俱有才名;又四传而义,则世公而之业,而弟仲迁金华,弟侁迁处州;又四传而御史公琰,琰二传而兴义,公传仲阳,赐进士第,为三山令,乃迁闽之建阳,兴仁公传良辅,迁烟川;仲阳公又六世至逢辰公,迁婺之桃溪,逢旦公居屯溪,逢辅公迁弋阳,皆唐季广明之乱而避之也;自婺之桃溪又十二世传至万一公,复迁于乌程之汇沮,而纯孝公之世业,遂有今日矣;故溯流穷源,当以毕公为始祖,而以纯孝公为中兴第世,远近迂名高难附,而忠孝相仍,显名著姓,厥惟旧矣。奚必自附于朱程顾陆之列,而后称乔木世家哉!居纯孝里,即当以纯孝公为祖,乌程之有潘氏,则自伯民公始,兹则世世子孙所宜,永怀先哲,继述罔替者乎?时万历甲午孟冬,赐进士、资德大夫、太子少保、工部尚书,赐勋正治上卿、前两京兵刑二部尚书,四奉勅总理河漕,提督南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处军务,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提督北直隶学校,河南道监察御史,侍经筵奉敕居守,赐麒麟服。

                             纯孝公三十八世孙季驯百拜谨叙

译文

     我潘氏世世代代居住在今天的汇沮,就是南朝刘宋元嘉年间皇上下诏称为纯孝里的地方。自从武王接受天命,大规模地分封同姓诸候。于是毕公高的儿子季孙被分封在潘地,于是潘地成了季孙公的食邑,因此后来就以潘为姓,封为荥阳侯,以荥阳为郡望。

     以后,历经十一代到了楚国师叔公潘尪,他是楚国上卿,他的儿子叔庆(叔党)公潘党,相继做了楚国的大夫,成为楚国的名门世家。又传十二代,到了左丞公潘琳,他顺路经过山西,于是就改居山西。潘琳生仁英,为谏议大夫。潘仁英生潘级,为御史大夫。以后都升官拜相。潘级生潘澈,凭知书达理而显贵,封为关内侯,当时汉宣帝当朝。潘澈生潘森,潘森生潘桂芳,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当上扶风太守。

再传至潘蹇,为淮阳太守。又再传至潘广义,当上议郎官。又再传至潘亮瑰,潘亮瑰被举荐为孝廉,当上御史大夫。潘亮瑰生潘勉,任御史。潘勉传四代至潘庇(芘),字文德,任琅琊内史。潘庇(芘)生安重公潘岱,任清河太守。安仁公潘岳,任河阳令。安重公生潘攻,又称伯民,在晋朝做官,擢为猛烈将军,跟从元帝渡江来到南方,开始迁居吴兴的乌程。经历桂林太守公潘真之、司徒公潘沔共七代传至纯孝公潘综,世世代代都居住在今天的纯孝里。其他支派分散居住在吴、越、齐、楚、燕、赵等地。上海、新昌、淮安、婺源桃溪的潘氏,都是纯孝公潘综的后裔。纯孝公潘综共九个儿子,都有才能和声望。

又传四代到潘义。一个弟弟潘仲迁居金华,另一个弟弟潘侁迁居处州。又传四代至御史公潘琰,潘琰再传二代至潘兴义,潘兴义生潘仲阳,皇上赐给他进士第,任三山县令,于是迁居福建的建阳。潘兴仁公生潘良辅,迁居烟川。潘仲阳公又传六代至潘逢辰公,迁婺源桃溪,潘逢旦居住在屯溪,潘逢辅迁居弋阳,都是因避唐代季广明匪乱而逃到这些地方的。

从婺源桃溪又传十二代到潘万一公,又迁回乌程汇沮,所以纯孝公潘综的世代家业,才有今天的兴旺局面。所以追根溯源,应当以毕公为始祖,以纯孝公潘综为兴旺发达之世,远近闻名,声高望重,忠臣孝子相连接,成为名门望族,由来已久。为什么自已一定要依附于朱程陆顾的行列,然后才能号称名门世家呢!                             

居住在纯孝里,就应当以纯孝公潘综为先祖,乌程有潘氏,就是从潘伯民开始的。这里是世世代代子孙的适居之所。永远怀念先贤圣哲,继续述说,难道就没有后来人吗?

时万历甲午孟冬,赐进士、资德大夫、太子少保、工部尚书,赐勋正治上卿、前两京兵刑二部尚书,四奉勅总理河漕,提督南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处军务,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提督北直隶学校,河南道监察御史,侍经筵奉敕居守,赐麒麟服。

纯孝公三十八世孙季驯百拜谨叙

 

注释: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 四月,潘季驯回到故乡。为教育子孙,遂抱病编纂和修订了潘氏家谱:《纯孝里世谱源流》、《纯孝里世谱迁居》。万历二十一年,岁次癸末。1593年。潘中风风瘫,半肢不仁。万历二十二年,甲午年1594年,没有记载。二十三年,乙末年1595年,这一年潘季训去世。乙未,潘抱病撰写完成了《明万历乙未潘氏族谱印》,这也是他传世的最后一篇文章,

 

 

 

 

潘季驯简介

潘季驯 (15211595) 明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吴兴)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授九江推官,后升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四十四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开始治黄生涯。次年,以接浚留城旧河成功,加右副都御史,寻以丁忧去。隆庆四年(1570),河决邳州、睢宁,起故官,再任总河,塞决口。次年报河工成,寻以运输船只漂没事故,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劾,罢去。万历四年夏再起官,巡抚江西。次年召为刑部右侍郎。六年夏,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九月兴两河大工,次年工竣,黄河下游得数年无恙。八年春,加太子太保,进工部尚书,九月迁南京兵部尚书。十一年正月,改刑部尚书。后被劾以党庇张居正,落职为民。十六年,黄河大患,以给事中梅国楼等荐,复官右都御史,总督河道,十九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次年,以病辞休。归后三年卒。

  潘季驯四次治河,习知地形险易,成绩显著。他主张综合治理黄河下游。认为黄河运河相通,治理了黄河也就保护了运河,黄河淮河相汇,治淮也就是治黄,既不能离开治黄谈保运,也不能抛开治淮谈治黄。他指出,黄河下游善徙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漫沙壅。因此治理上应筑堤束水,借水刷沙。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有急则沙随水流,缓则水漫沙停的特点,因此要使水流湍急,必须束水归漕。他主持修筑的堤防,包括束水归漕的缕堤,缕堤外的遥堤,以及二堤之间的格堤(横堤),三堤构成拦阻洪水的三道防线。隆万之际,黄河和淮河,经他治理后,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使黄、淮、运河保持了多年的稳定。著作有《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留余堂集》等。

 

 

0 收藏

评论 (1)

堪为精品
高坡 #1 楼 2009-10-21 20:5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