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英、潘曼霞——杭州一对普普通通的七旬夫妇,在澳门,却是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且被尊称为“杭州的潘氏公公婆婆”。
自澳门回归祖国那日起,这种尊称已经延续了整整5年。5年间,潘氏夫妇两次应邀来到澳门,分别出席澳门回归2周年和5周年庆祝活动。2004年12月22日,潘氏夫妇更是引起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的关注,并与之亲切合影。
一切,都缘于潘曼霞和她设计制作的56套民族服装。这些服装,是她特地为澳门回归祖国而赶制的。
潘曼霞是台属,至今她的一个姐姐和弟弟尚在台湾。1997年,从电视里看到香港回归祖国的动人画面,她激动不已。那一刻,她突发奇想:自己从前一直在服装厂工作,有一手熟练的缝纫技术,是否可以做些民族服装作为迎澳门回归的礼物呢?这一想法,得到了老伴潘建英的全力支持。从此之后的两年,老两口一心扑在这些服装上。
刚巧,潘建英是位摄影爱好者,可为潘曼霞收集民族服装资料出力。每天看电视,潘建英就把相机放在身旁,一发现有少数民族的节目就立即抓拍。杂志、明信片、宣传画……但凡出现民族服装的,都成了他们的宝贝。图书馆里也经常出现夫妇二人的身影,只要看到相关图片,他们就赶紧翻拍下来。他们还自费到福建、北京等地采风,收集服装资料。有一回听说杭州环湖大酒店有傣族同胞表演,二老马上赶去拍照,并仔细请教傣族服饰的加工手法。就这样,两年时间他们拍摄的少数民族服装照就有1000多张,装满了几十本相册,腰带、耳环、挂件无一不记得清清楚楚,并列表造册,随时准备修正。为了赶在澳门回归前完成这项工程,潘曼霞经常挑灯夜战,酷暑严寒全不放在心上。有一次她为了缀彝族服装上的鳞片,戴着老花镜在炎炎夏日连续干了整整两天才把100多个拇指大的鳞片缝缀上去,而她自己累得差一点站不起来。直到最后一套基诺族服装制作完成,两位老人才舒心地笑了。
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56套绚丽的民族服装带着老人的一片心愿送到澳门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活动委员会。澳门回归当日,在群众庆祝游行活动中,身着56个民族服装的澳门劳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举着“回归啦”的牌子,成为一个眩目的亮点。从此,“杭州的潘氏公公婆婆”就永远留在澳门人的记忆之中。
如今,这对夫妇的家里,墙上挂的、桌上摆的、地上放的,全是有关澳门的物品。目前,潘曼霞又在赶制全新的56套民族服装。她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有生之年把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这些服装献给台湾同胞,让台湾兄弟姐妹也感受到家乡亲人的深情厚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