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源流》屏西堂 供搞

第一章 潘氏源流

一. 远古时代

  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传说远古时代历经二十二氏, 据『资治通鉴』〈外纪·卷一〉记述如下:

1.盘古天地(18000年) 2。天皇氏(18000岁) 3。地皇氏(8000年)
4.人皇氏(4500年) 5。有巢氏(100余代) 6.燧人氏(12000年)
7.包牺氏(116 年) 8。女娲氏(130年) 9。 大庭氏
10.柏皇氏 11。中央氏 12。栗陆氏
13.骊连氏 14。赫胥氏 15。尊卢氏
16.祝和氏(或混沌氏) 17。嗥英氏 18。有巢氏
19.朱襄氏 20。葛天氏 21。阴康氏
22.无怀氏    

  神农炎帝 无怀氏有名少典者, 子曰神农, 长于姜水, 以姜为氏。以火承木, 故为炎帝。神农求可食之物, 因天时地利, 教民播种五谷; 作陶冶斤斧, 为来耜铧镞; 又尝百草酸碱, 察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民感之神, 号为神农。

  轩辕黄帝 少典少子曰轩辕, 生于寿邱, 长于姬水, 改姓姬。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 暴虐百姓而弗能征。轩辕习用干戈, 之征不享, 诸侯咸来宾从。轩辕修德振兵, 治五气, 艺五种, 抚万民, 度四方。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志。诸侯咸尊轩辕, 代神农氏为天子, 是为黄帝。黄帝生于公元前2747年农历二月初九日 (阳历 3月12日) , 公元前2697年三月初三 (阳历 4月 5日) 登基。

  黄帝有子二十五人, 或居中国, 或居夷狄。

  少典:《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按:所谓“诸侯国号”是指远古部族名。少典乃无怀氏一部落。

二.潘氏起源

  ㈠.「潘」出自季孙。以国为氏,姬姓。

  《广韵》、《元和姓纂》载,周文王后毕公子季孙,食邑于「潘」,子孙以邑名为氏。

  『姓谱』载: 周文王之子季孙, 食采于潘, 因氏焉。

  『姓纂』载: 周文王子曰毕公高, 毕公高子曰季孙封于潘, 因氏焉。

  据断代学最新推算,季孙封于潘为周成王时的公元前1038年。

  周, 古部族名, 始祖后稷, 定居于周( 今陕西歧山) 。周文王, 姬姓,名昌, 亦称西伯。统治时期, 国势强盛, 迁都于丰( 今西安沣水两岸 )。公元前十一世纪, 周武王灭商纣, 建周朝。

  史载季孙封地“潘”为陕西泮水,渭水畔。

  ㈡.「潘」出自潘崇,以字为氏,芈姓。

  《通志.氏族谱》载:春秋时楚之公族潘崇氏也。

  《辞源》注: 潘, 芈姓, 楚之公族, 以字为氏。

  《潘岳家谱》载先祖潘乾。潘乾“盖楚太傅潘崇之末绪”。

  『史记』载:潘崇, 楚成王时为太子太傅,楚穆王时“使为太师, 掌国事”。

  芈氏潘公元前625年发源于长江流域的郢(今湖北江陵纪王城)。芈姓潘为黄帝裔孙。黄帝轩辕次子昌意,昌意子颛顼,颛顼曾孙季连。周文王时,季连之裔曰鬻熊事文王,其曾孙熊绎。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姓芈氏,居丹阳(归州一带)。芈姓源于公元前1038年。潘崇为楚之公族。

  ㈢「潘」出自拔略罗(破多罗),为鲜卑族俟汾氏所改,姜姓。

  《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有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定居中原,后改汉姓「潘」氏。

  『魏书』官氏志九第十九载:“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资治通鉴』:鲜卑人改汉姓在北魏孝文帝太和20年(496年)。

  “炎帝子奔北方,以祖有尝草功,呼为俟汾氏,子孙居上谷潘县,遂姓潘氏。”此说之潘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汉晋时为幽州上谷, 其后称北燕,唐贞观八年改称妫州, 其地相当今张家口市、怀来、延庆、赤城、崇礼、张化、怀安、涿鹿等县治。

  潘氏多源,除姬、芈、姜姓外,有台湾高山族用潘姓者,有元蒙古族裔改潘姓者,此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民间有谱载潘崇为季孙裔,虽与史实不符,但体现了姬、芈同源于黄帝的史实。姬、芈、姜姓同出于无怀氏少典之后,同为炎黄子孙,同为中国人,同是相互平等的一员。各枝系虽有不同历史,但绝无贵贱高低之分。数千年来大家团结奋进早已融成一体,为国家进步、民族振兴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潘氏郡望有:荥阳、广宗、光州等。

  汉晋间荥阳潘氏以禀德绝操着称于世, 为民称颂,更有“建安才子”之称的潘勖,西晋文坛“两潘”的潘岳、潘尼,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令潘氏儿孙充满自豪,荥阳遂为潘氏堂号。

三.季孙系史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信道,未尝宁居。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闲。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闲,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髪,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后十年而崩,谥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盖王瑞自太王兴。

  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

  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

  周成王(公元前1038年)封毕公高季子季孙食采于潘, 因氏焉,季孙为潘氏始祖。

  黄帝-季孙世系表:

1.黄帝(轩辕) 2.玄嚣(青阳) 3.蟜极 4.高辛(帝喾)
5.后稷(姬弃) 6.不窋 7.鞠 8.公 刘
9.庆 节 10.皇 仆 11.差 弗 12.毁隃
13.公 非 14.高 圉 15.亚 圉 16.公叔祖类
17.古公亶父 18.季 历 19.昌 (西伯) 20.毕公高
21. 季孙(潘氏始祖)      


四.潘崇系史
楚之公族黄帝世系表:(本表依据『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1.黄帝(轩辕) 2.昌意 3.颛顼(高阳) 4.称 5.卷章
6.吴回 7.季连 8.附沮 9.穴熊 ……
1.鬻熊 2.熊丽 3.熊狂 4.熊绎 5.熊艾

6.熊亶

7.熊胜 8.熊渠 9.熊挚红、熊延 10.熊勇、熊严
11.熊霜、季徇 12.熊咢 13.熊仪(霄敖) 14.熊眴(蚡冒) 15.熊通(楚武王)

 

  芈姓:(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

  楚国公族:

  熊绎生熊艾,熊艾生熊亶,熊亶生熊胜。熊胜以弟熊杨为后。熊杨生熊渠。

  熊渠卒,子熊挚红立。挚红卒,其弟弒而代立,曰熊延。熊延生熊勇。熊勇十年,卒,弟熊严为后。熊严十年,卒。有子四人,长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熊严卒,长子伯霜代立,是为熊霜。

  熊霜六年,卒,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二十二年,卒,子熊咢立。熊咢九年,卒,子熊仪立,是为若敖。

  若敖二十七年,卒,子熊坎立,是为霄敖。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为蚡冒。蚡冒十七年,卒。蚡冒弟熊通弒蚡冒子而代立,是为楚武王。

  武王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武王卒,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

  文王十三年,卒,子熊艰立,是为庄敖。庄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弒庄敖代立,是为成王。

  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

  太师潘崇:

  成王四十六年(公元前626年),初,成王将以商臣为太子,语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内宠,绌乃乱也。楚国之举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王不听,立之。后又欲立子职而绌太子商臣。商臣闻而未审也,告其傅潘崇曰:「何以得其实?」崇曰:「飨王之宠姬江芈而勿敬也。」商臣从之。江芈怒曰:「宜乎王之欲杀若而立职也。」商臣告潘崇曰:「信矣。」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能亡去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冬十月,商臣以宫卫兵围成王。成王请食熊蹯而死,不听。丁未,成王自绞杀。商臣代立,是为穆王。

  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潘崇,使为太师,掌国事。

  潘崇之后史书有记载的有:

  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春,“潘尪入盟,子良出质”。

  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晋伐郑。郑告急,共王救郑。与晋兵战鄢陵,“彭名御楚共王,潘党为右。”“癸巳,潘尪之党(潘尪之子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

  迁河南:

  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伐楚,楚军败,遂拔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

  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潘蹇为淮阳太守。

  潘乾居陈之长平。(以上据“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五.俟汾氏史

  资治通鉴外纪卷一上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曰女登,为少典之正妃,登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帝魁。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帝魁神农炎帝名也。

  神农七帝(八帝) 帝临魁在位六十年,或云八十年;帝承在位六年或云六十年;帝明在位四十九年;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帝厘在位四十八年;帝哀在位四十三年;帝榆罔在位五十五年。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厘,帝哀,榆罔七帝,426年,袭神农氏炎帝之号。炎帝榆罔与黄帝战于阪泉之野,败,子孙或居中国, 或居夷狄。

  也有神农八帝、520岁之说:八帝指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厘,帝克,帝哀,榆罔。

  何承天《姓苑》说:“俟汾氏出自炎帝,其后以尝草之功,鲜卑呼草为‘俟汾’,遂号为‘俟汾氏’,后世通称俟(侯)汾,盖音讹也。代为鲜卑单于。”亦即‘宇文’为‘俟汾’之音讹,其意为‘草’。

  关于俟汾氏,《资治通鉴大辞典》第411页记曰: “俟汾氏, 鲜卑氏族之一, 即俟汾(宇文)氏。敷衍其祖先为炎帝, 有尝百草之功, 鲜卑语称草为俟汾, 故以名其氏族。原为高车氏族之一。依附鲜卑后发展为俟汾(宇文)氏。或即俟分氏的异称”。该书同一页还记曰:“俟分氏 又作俟斤氏,高车氏族之一。高车为南北朝时对于铁勒或敕勒的异称,此为高车12氏族之一,史称高车十二姓。”。

  匈奴古时在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一带, 后被迫北退, 居于蒙古高原. 唐虞夏商周时,在冀晋陕皆有分布,入侵时至豫、鲁,盖西周为其所灭。华夏族东却狄人, 西方却失于犬戎,自是陇西为胡人、鲜卑等之所在。

  东胡在大迁徙、大融合中演进:

  <东胡>→<柔然>(蠕蠕)→<乌桓>→<鲜卑>→<慕容氏>→[前燕], [后燕], [南燕]。

  公元1世纪末,塞外鲜卑逐渐向辽东、辽西、代郡、上谷四郡内移动,与原居其地的乌桓杂居,东汉桓帝时檀石槐(约公元157—181年)尽有匈奴故地,东西一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他将统辖地分为东、中、西三部约60邑,各置大人为首领,归其统辖:

  东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与夫余、貊接壤,共20余邑。西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乌孙,20余邑。中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10余邑。

  俟汾(宇文)氏始祖葛乌菟为匈奴苗裔,原居阴山。据《周书·文帝纪》载葛乌菟,“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为十二部落,世为大人”,葛乌菟之后曰普回,普回子莫那(一曰邮),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上谷(治今河北省怀来县)。居辽河东西以后,宇文氏始以匈奴酋长的身份统治鲜卑人,与鲜卑部落杂居,加入鲜卑部落联盟,逐渐鲜卑化,遂称鲜卑俟汾(宇文)氏。俟汾氏徙居辽西后衍分为宇文部。

  公元289年(太康十年),慕容廆遣使附晋,被封为鲜卑都督。娶单于段阶之女为妻,生皝、仁、昭。333年(东晋咸和八年),慕容廆卒,皝继立。337年(咸康三年)皝称燕王,建宫殿,置百官,立王后、太子,劝课农桑,发展生产。

  344年(建元二年)燕以2万骑伐俟汾部,并乘胜北追,自此,俟汾(宇文)部众大都归慕容氏统辖,后属北魏。

  俟汾氏居上谷后蕃衍多部,其中有称拔略罗者,北魏时(公元493年)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定居中原,494年孝文帝颁布了禁鲜卑服,限制使用鲜卑语,改姓氏籍贯、定姓族门第等一系列政令。太和20年(公元496年)俟汾复姓「破多罗氏」改汉姓「潘」。

  『魏书』官氏志九第十九载:“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俟汾氏潘迁徙、融合历程:

  「炎帝子孙」<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俟汾氏」<阴山>→「鲜卑俟汾氏」<上谷>→「拔略罗氏」→<中原>『潘』

  大迁徙、大融合,促进鲜卑民族吸收中原文化,汉胡交融是中国社会的大进步。自此俟汾氏先民文风博广,兵卒勇猛, 民多健美。

  六、其他

  1.高山族 清康熙末年台湾高山族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赐姓潘;新竹县竹北新社人助清平叛,乾隆二十三年( 1758年)赐助战有功者潘姓;光绪年间台湾高山族排湾人,淡水厅下南庄之赛夏族加模拉来氏改潘姓。

  2.蒙古族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潘姓,始祖古难不花(燕)上都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降明,赐姓潘。

0 收藏

评论 (3)

P
如此历史悠久,匪疑所思!难得难得!
psrpsr #1 楼 2006-01-05 14:42
S
向sddzpsl致敬!
sddzpsl #2 楼 2007-01-25 11:01
历史悠久,资料宝贵
潘文光 #3 楼 2007-12-02 22:5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