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楼台烟雨中──闲话二百年前广州河南潘氏园

今天,“龙溪首约”等地名仍在,图为整洁清幽的“龙溪首约”。点击看大图。

  清乾隆年间,福建人潘振承驰骋南粤商场,精"洋务",通外语,笑谓:"见'鬼'多过见人"。又兼行事为人长袖善舞,始设同文行,再任羊城十三行总商,远销茶叶往吕宋、瑞典等国,是当时广州对外贸易行业中数一数二的头面人物。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潘振承在广州河南乌龙岗下购买大片田地,修第宅、筑祠堂、建花园。建成的潘氏花园,东至风光旖旎的漱珠涌,北接悠悠珠江水,以其规模宏大、雍华雅丽的气派,名噪百粤。

  多少楼台烟雨中。两百年时光飞逝,在春寒料峭的2001年2月,我们穿越雨帘走过漱珠桥西,只闻百姓清平乐,不复见紫巍巍潘家楼台。  

南华西街在原潘氏花园所在地树立标志,纪念这一庞大的南粤园林建筑群。点击看大图。  龙溪首约、龙溪二约等地名仍在,处处提醒潘氏祖宗乃福建龙溪乡人。这也是潘振承把潘氏花园一带命名""龙溪乡"的用意所在。昔日"龙溪乡",潘氏子孙继续大兴土木,其所建的第宅园林更美仑美奂,紫翠纷华。如潘之长子潘有度所建南墅,内有义松堂、漱石山房,"一桥风山,万绿饮水"(张维屏诗)。次子潘有为所建的六松园(又称南雪巢)有"花竹楼台罨画中,六松湿翠泼帘栊"(邱长浚诗)之妙。潘之孙辈、曾孙、玄孙辈又建华清池馆、报平安轩、秋江池馆、听帆楼、海天闲话阁、万松山房、榕荫小榭、双桐辅、三大村草堂、梧桐庭院(又称宋双砚堂)等等。潘振承孙子潘正炜承袭祖业最能青出于蓝,富闻遐迩,正如广州俗话说"镬底都镶金"。其所建听帆楼,传说以大理石铺地,檀香木为壁,登楼西望,但见珠水波光,溶溶漾漾;白鹅潭边,岸柳垂花,帆影片片远,船号声声近,都是当时胜景。

  清咸丰十年法国一家杂志曾登载广州通讯一则,称"潘氏财产超过一万万法郎,比国王还要富有,每年消费三百万法郎……"。荡开一笔写"富",不为洋买办潘振承脸上贴金,只想夸夸广州发展经济的优良传统:自古到今,惯会赚"鬼佬"钱。偌大的潘氏花园群如今尽成民居,南华西人在此安居乐业,图为安享晚年、养鸟为乐的老人家。点击看大图。  

  以潘氏花园庭院之秀、木石之妍,金钱作用不可少,但今人看重的,还是其中珠玉纷呈的南粤第宅园林艺术。

  物转星移,潘氏一族日渐式微……"龙溪乡"现在尽成民居,是南华西街第四居委会的辖区。正值21世纪第一个春节,街坊邻里拜年之际爱饮茶"讲古仔",偌大的潘氏花园,"镬底镶金"的大富之家,今只在俚民百姓一句半句笑谈中。 

双 清 楼

双清楼,位于南华西街辖内龙溪新街42号,一个世纪以
前,曾是廖仲恺、何香凝伉俪的新婚居所。

点击看大图  仲恺先生虽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却是
个货真价实的潮州人后代,西岸阳光灿
烂,不如祖国南海之滨渔歌深情。先生回
国后,因遵父嘱,须按照潮州习俗,娶一
个大脚女子为妻。这对一力推崇维新变革
的仲恺先生来说,不缔正中下怀,于是产
生非大脚女子不娶的"觅偶宣言"。另一方
面,何家有女初长成,却是个从小崇拜太平天国女将、誓不缠
脚的"大脚妹"。于是,在封建思想当道、女子以小脚为"美"的
1897年,年轻的廖仲恺与倔强的何香凝,源于一双移风易俗的
"大脚",姻缘巧合,佳偶天成。

  婚前素未谋面的廖氏夫妇,婚后却鸾凤和鸣,恩爱异常,
以致在后来为革命献身的艰苦历程中,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这一种恋爱与婚姻,会否让我们21世纪好离好合如
"食生菜"一般的男女汗颜呢?

  廖氏夫妇婚后不久,迁到廖
兄廖凤舒家中之楼顶平台上居
住,每逢月光如水、古巷传风的
南国之夜,二人对月临窗,促膝
谈心。这一处广东人称之为"天
棚"的楼顶平台,被命名为"双清
楼",是取其"人月双清"之意。
廖仲恺先生夫妇在此居住了五
年,直至1902年秋,因东渡日本才离开。其间创作了《双清楼
词草》等作品,何香凝女士还欣欣自称为"双清楼居士"。

  1925年(民国十四年)8月20日,廖仲恺先生被国民党右
派所收买的暴徒暗杀殉难,年仅48岁,一生为推进中国人民
反帝反封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何香凝女士在抗日战争期
间,积极响应中共抗日统一战线的号召,从事抗日民主运
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
协副主席等职,1972年9月病逝于北京。

  昔日"双清楼"仍在,一开三间的民居装饰一新,已成为童
趣盎然的南华西街幼儿园。这里的白天,充满着完美幸福的幼
儿嬉笑声,晚上在穿巷而过的习习凉风中,仍似听到人月双清
的吟哦。
0 收藏

评论 (1)

龙溪首约、龙溪二约等地名仍在,处处提醒潘氏祖宗乃福建龙溪乡人。这也是潘振承把潘氏花园一带命名""龙溪乡"的用意所在。
潘文光 #1 楼 2007-12-03 00:1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