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后裔漫谈潘史 四川•乐至•光明 潘存元

  近年来,在“世界潘氏宗亲会”和“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的感召 下,各地潘氏陆续都在追根溯源,探究自家历史的来龙去脉,弄清自己支房来自何方,源于何处?始祖是谁?迁来(入)祖是谁?何年何月从何处来?从始祖至今,我是潘氏多少代嗣孙了……?诸多问题,都等着我们各自去寻找,等着我们共同来探讨。下面笔者就毕公高名字的来历、季孙公受封的时间、潘邑(国)故址、潘崇是否是潘姓始祖等问题进行漫谈,供宗亲们参考。

  一、潘氏裔孙应当知晓的事

  1、毕公高,其名的来历:

  毕公高,姓姬名高,与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管叔、蔡叔、霍叔等同是周文王(姬昌)之子。商末周初,姜子牙(太公望或吕尚)、姬旦、姬高、姬奭被称为“周初四圣”,他们助武王克裔兴周有功,各自都得到周武王的丰厚分封,享有大面积地域的肥田沃土,绰绰有余其子孙享用。姬高功勋卓著,按周时“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论功行赏,他的爵位为“公”,是五等中的最高一等,并分封于“毕”──今陕西省的西安、咸阳以北,因而名叫毕公,又因他名“高”,史称“毕公高”,其实就是封地名“毕”,加上爵位名“公”,再加上自己的名“高”,而得其称。

  2、季孙公的受封时间

  季孙,名“荀”,是毕公高的第四子(也有谱称“幼子”),古人常用“伯、仲、叔、季”来表兄第次序排行,因“荀”在兄弟排行中位列第四,便叫作“季孙”。周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与季孙是叔侄关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诸侯尊武王为天子,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继夏、商之后的又一个朝代──周朝。为巩固政权,治国兴邦,武王大封与姬同姓和异姓的功臣为诸侯,并安排商纣王之子武庚在商之旧都祭祀先祖 ,统管纣王的遗民,同时还派去自己的管叔、蔡叔、霍叔三个弟弟驻在商都的周围,以监察武庚的动向,武王在位四年就因病去逝,其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周公摄政,故而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的忌妒,纣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伙同管叔、蔡叔、霍叔等人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十几个诸侯国叛乱,此时正值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41年),形势十分严峻,周公不得不领兵东征,平定叛乱。毕公高[武王的左右、成王和康王(姬钊)时的顾命大臣,堪称“三朝元老” ]义不容辞,并与周公通力合作、精诚团结,令自己的幼子季孙由陕西的潘地迁移至洛阳往东的潘城(即潘邑,今河南荥阳市),担任保卫治理荥阳东面疆域的职责。历时三年的欲血奋战,周公镇压了武庚和管叔等人,不但平定了这场叛乱,而且周的疆域得到了扩大,政权也更加稳固。季孙也因这次保卫治理东面疆域有功,成王四年(公元前1039年), 在国公平叛后的重建和改建诸侯国中,又大封了诸侯,将潘邑升为潘国,附庸于毕国,季孙建宗庙于荥阳,在荥阳就爵称侯,子孙后代繁衍生息,定居在荥阳县安仁乡崇仁里(今为安仁寨仁里村,距荥阳市21公里)自季孙由陕西兴平北的潘地迁迁至荥阳(潘邑)起(公元前1041年)到今天,已有3048年了。按潘可权宗亲介绍,若按周文王将舜的后裔“潘子国”灭亡杀潘正(约公元前1066年)后封给季孙计起,已有3073年了。

  二、还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一)潘邑在哪里?

  首先介绍辞书对“潘”和“邑”的注释:

  “潘”:①淘米水。②水名。说文:“潘水在河南荥阳”。③姓。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一说周文王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以邑为氏。

  “邑”:①古代称国为邑。②泛指一般城市。大曰都,小曰邑。③京城。④旧时县的别称。⑤汉时县的一种。

   其次,1990年8月出版的《中国文化大博览》解释潘地为“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之地”。

   再次,2005年1月出版的《中国姓氏寻根游》一书对“潘”姓的记叙:潘氏有四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姚姓,先祖是生于姚墟的舜,他建立了潘都(北京延庆县东北),后来潘地随部落迁移至今陕西兴平县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潘子国。商末时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周文王灭潘国后将其封给孙子季伯(潘氏谱载为季孙),姬姓潘国后来迁至河南省固始县。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其子民也以潘为姓,成为又一支潘姓(《元和姓纂》)。而最早的姚姓潘氏就融于此支姓潘氏。第三支源自芈姓,古潘国被楚国占领后成为城邑,生活在这里的楚国子孙以邑为氏,也姓潘。芈姓潘氏是最主要的一支,出于此支的楚国太师潘崇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姓潘的人(笔者注,此处谬也,请看后面叙述)。今天大部分人都尊他为始祖。还有一支潘氏是北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改姓(《魏书•官氏志》)。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潘姓。 [Page]

  所以,潘姓的主要发源地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

  古潘国虽然是淮河流域的一个小国,不曾留有载入史册的作为,但其却是潘姓的源头。在河南固始境内出土的青铜器,刻着与潘国有关的文字,证明了他的确存在过。而固始县内城那段古老的城墙,也被证实就是潘国的遗迹。

  最后,再看下面一段文字的记叙:……据杨育彬《河南考古》称,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有一个小国叫潘国,其他望可能在河南固始县境内。文物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说:“今淮滨期思城有汉楚相碑,碑文记载称:(孙叔敖)‘子辞,父有命如楚不忘亡臣社稷,因而欲有赏,必于潘国,下湿饶角,人所不贪,遂封潘乡,即固始也’。天一阁本《固始县志》卷二:固始县,古潘国”。孙叔敖为春秋时楚国期思人,官令尹,曾在期思、雩娄(今河南商城东)兴修水利工程。于此可见,春秋时期确有一个潘国,其地望在今固始县。1974年春在信阳县北甘岸村西出土的三见青铜器中,有一件铜器有铭文“佳番白(伯),自乍(作)也,其万寿无疆,子孙永宝用”;1978年初在潢川县南刘砦砖瓦窑厂院内出土的五件铜器中,有一件铜盘有铭文“佳番白(伯),用其赤金……”。1979年三月在信阳西北杨河村一座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中,有两鼎腹壁及一盘一底内均有“佳番昶伯者”等铭文。《古今姓氏书辨证》云:“潘,一作番。”这进一步证明了春秋潘国的存在。何光岳《楚源流史》说:“潘为楚邑”。很可能是楚兼并潘国后在其故地置邑的。潘国的子孙以国为氏,即潘氏
另据《姓氏探秘》载:潘国在陕西西安、咸阳以北(笔者注:或兴平县北)。

  上述资料,从辞书对“潘”、“邑”的解释和“潘国是附庸毕国的小国”之说可以认为:“潘邑”是季孙公在河南荥阳境内临近潘水的一个小国。以上叙述其余几份资料显示:

  1、潘国在北京延庆县东北,是“舜”的潘姓后嗣。
  2、潘国在陕西西安、咸阳以北(笔者注:或陕西兴平县以北),是商朝末期,周文王封给他孙子季孙的。
  3、潘国就是河南固始县城。

  以上三处“潘邑(国)”惟独没有“荥阳”是“潘邑(国)”的记载。

  又据潘可权宗亲的实地考察知:“潘邑(国)”故址是:北京延庆县东北(“舜”的潘氏后嗣)→陕西兴平县北(周文王封给季孙的,当时此地是商的辖地)→河南荥阳市(当时叫潘城,因水得名,是毕公为加强东边的防御力量令其子季孙而迁移至此的)→河南商丘西北(是战国时期,荥阳战乱频繁,潘人避乱迁移至此,当时叫潘侯集,是以季孙公潘侯起的名)→河南固始县城(当时叫“潘乡”,是潘人到此后取的名,是因商丘西北地理位置差不安全,生活条件不理想,才迁移至此)→最后成为楚邑(战国后期潘国因小而被楚国并吞,潘国则成了楚国的一个县城)。
笔者认为:潘可权宗亲的实地考察结果与有关典籍介绍的“潘邑”基本相符,有一定的可信性。我要质疑与宗亲们共同探讨的是:

  1、商纣王时,残暴无道,时任纣王“三公”的西伯侯(周文王),能否有权利将陕西兴平县北的潘地封给自己的孙子季孙?周文王是在什么形势下杀潘正的,他为什么杀潘正,有无确凿的文字依据?

  2、季孙由陕西兴平县北迁至荥阳就爵称侯,并立宗庙于荥阳,这段历史为什么没有任何典籍提及到?试想,假如兴平县北的潘地是毕公高将自己毕国辖地的一部分赐给其子季孙,这也是在可能的情理之中,毕国必然广大,只要这个事实成立,由此迁至荥阳即可顺理成章。(因毕公是武王的左右,为保家卫国,令自己的儿子由兴平到荥阳去保卫东边的疆域这是合情合理的;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周公在东征获胜后,封季孙在荥阳也是可能的,两种情形都可能同时存在,但就是缺乏佐证,无法定夺)。

  (二)季孙始祖墓址在哪里?

   潘可权宗亲在〈〈关于潘国旧址及季孙公世居地的考察报告〉〉结论四叙述到:“季孙公卒葬金鼎山罗汉献脐形。此墓地有两个可能:①邙山大墓。②潘窑大墓。如果邙山大墓是季孙墓的话,那么潘窑之墓与廖裕之墓很大可能就是居仁、居杰或怛公之墓。”从这个结论看出:季孙公墓址还未确定。笔者在湖南冷水江潘桥乡九井村一宗亲家见到光绪乙未年四修谱时,受(和凤)房嗣孙邑廪生保南写的跋中首句就是:“季孙公墓在河南省开封府郑州荥阳县金堤山罗汉献脐形。”这句话为寻找季孙公墓址提供了两点信息:

  1、墓址地名:荥阳县金堤山。

  2、墓址地形:罗汉献(现)脐形。 [Page]

  宗亲结论中提到的邙山、潘窑、廖裕三个大墓中哪一个墓符合以上两个要素呢?

  (三)季孙“以荥阳为郡”的提法是否妥当

  在潘氏谱书中,关于始祖季孙的记载,叙述是有差异的,较为普遍的提法是:周文王第十六子毕公,毕公幼子(或第四子)季孙,名荀,食采于潘,因以为氏焉。个别提法是:周文王第十六子毕公之幼子食采于潘邑,以之为姓,封荥阳候,因以为郡,公为潘姓之始祖。这两种提法,笔者认为,在没有弄清季孙受封的“潘邑”在哪里之前,前者提法较为科学,后者有待商讨。因“郡”是春秋(前770年——前476年)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名,而“荥阳”,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韩时叫“荥阳邑”;三国魏正始三年(公元242年),荥阳从河南郡分出,置荥阳郡。而季孙则是公元前1040年左右受食采的,若称此时的“荥阳”为“郡”,相当于把历史拉近(推迟)了接近几百年。如果季孙受封的“潘邑(国)”经考证确实无误就是“荥阳”,后者提法可否改为:(周文王第十六子毕公之幼子季孙公食采邑于潘(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因以为姓,封荥阳侯,以荥阳为治(或治荥阳),公为潘姓始祖。当否, 供宗亲参考。

  (四)潘崇能否是为潘姓始祖

  有关“姓氏探源”书籍将潘崇作为潘姓始祖,其依据大都出自〈〈潘岳家谱〉〉。甚至还有资料称,潘崇是有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潘姓人氏。其实,非也。笔者未能见到〈〈潘岳家谱〉〉,不知潘岳是否奉潘崇为其始祖。但说潘崇是有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潘姓人氏,那就绝对错了。在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中,“……(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还归曲沃。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潘父。”

  楚成王四十六年(公元前626年),潘崇助成王子商臣登上王位,是为穆王。穆王以其太子宫予潘崇,使为太师,掌国事。

  从潘父被诛和潘崇任太师的时间看,潘父任晋大臣要比潘崇任楚太师几乎早100年。说明在潘崇之前百年就已经有潘姓人氏。因此,奉潘崇为潘氏始祖是不恰当的。

  二、应该统一的有关先祖世系

  1、潘崇上行至季孙世系

  从〈〈世界潘氏宗谱〉〉上见到的潘永昌宗亲提供的荥阳潘氏世系第十一世是潘崇,可江西、湖南、湖北潘氏谱载第十五世是潘崇。且十一世、十五世潘崇往上至季孙始祖中间的世系全然不同。这就怪了,既然中间世系不同,怎么会在十一、十五世出现了同一位潘崇呢,真是令人费解,难道我们的祖先是老前辈用笔“造”出来的?我想:居仁、居杰二位是否是怛、佶二位的名号?

  2、潘美上行至潘崇世系

  福建荥阳潘氏文化研究会的〈〈荥阳潘氏〉〉第三期第十四页和第六十八页上载潘美

  上行八世是:
  源→殷→璜、谊→武原→崇钧、崇胤→承佑、承叙→处常→佑、美

  江西、湖南、湖北潘氏谱载潘美上行八世是:
  骥→魁、罡→沈(沉)、湘→禄、祯、佑→ 、 、约→瑒、瑨→霆、震→美、骞、琳。

  从上面所列出的世系可以看出,相对应的先祖名讳不同,而到最后的一世又出现了名讳“美”。这是否也属有的支系记其名,而有的支系又载其字的缘故。

  3、个别需要考证和探讨来确定的字

  第六世炅生镐、镛、 三子,笔者查辞书,有“ ”字,无“ ”字;镐:①温器②刨土的工具③古都名。镛:大钟。 (zhú):斫(zhuó)。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斩。故“ ”应是“ ”。

  冷水江谱的和孝感谱的第十七世敞生质、直二子;成忠宗亲网上发来的是敞生质、贡二子,待考。

  第二十七世琪生隐、活、澹三子,成忠宗亲网上发来的琪生 、活、澹三子。我认为成忠宗亲的是正确的,理由是:我见汉族多个姓氏家谱知,古人有用含同一偏旁给后代取名的习惯。

  第二十八世隐(应 )生潜、玄,有的谱记为隐( )生潜、沅。“沅”、“玄”音近,“沅”的可能性大,理由与二十七世同。

  第四十七世,孝感谱是宾生旻、衡、盾三子,冷水江谱是宾生旻、衡、质三子。有“盾”和“质”之差,待考。

  第五十四世,孝感谱为师正生皓、旸、亮三子,冷水江谱是师正生亮一子。待考。

  六十三世,孝感谱是罡生沅、湘二子,冷水江谱是罡生沈、湘二子,还有谱是罡生沉、湘二子,待考。

  第六十五世,成忠宗亲介绍:祐生约、谭、唐三子,冷水江谱是祐生约、 、 三子,但辞书已无 、 二字,笔者认为应是约、 、 三子,理由是同第二十七世。 [Page]

  第六十六世,成忠宗亲介绍:约生瑨、瑒二子,有的记为约生普、易二子,冷水江谱是约生 (无此字)、瑒二子,笔者认为应是瑨、瑒二子,因瑨、瑒均属美玉类。

  4、湖南冷水江谱载七十三世善至八十八世仁孙、德孙、福孙、禄孙世系。

  璋公之子善配刘氏生源、浩、济三子;善公长子源(七十四世)配吴氏生劲、劭、劾、 、勖五子;源公长子劲(七十五世)配张氏生辅(字康性)一子;劲公长子辅配魏氏生 、 二子,辅公次子 (七十七世,字景华)配薄氏生 一子; 公之子 (七十八世,字邦久)配龙氏生伯成一子; 公之子佰成配曾氏生颜、锡、允三子,伯成三子允(八十世,字仕余)配蒋氏生韦、永二子;仕余次子永(八十一世,字子上)配徐氏生添君、添明二子,添君宋宁宗年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迁湖南宝庆府新化县太阳乡石子岭,配汪氏生万一、万二、万三三子;添明留居江西原址。添君长子万一(八十三世)迁湖南湘潭县,其后裔居湘乡县河东滑石滩和宁乡县夏落桥等处;万三(八十三世)迁湖南武岗三岚铺,后裔迁邵邑四塘、红塘,宁乡县栗溪浏阳等处。万二(八十三世)配傅氏留居新化县城生汝梅、汝和二子;汝和(八十四世)后代和鸾迁湖南安化县;万二长子汝梅(八十四世)配戴氏生和凤、和甫、和舆(又分别依次叫受、贵、舆)三子;这三个弟兄的后代居今湖南冷水江市的禾青镇和潘桥乡等处;汝梅次子和甫配周氏生均用、均玉、均达、均显四子,玉、达、显三位在雍正八年前就早已迁往外地。和甫长子均用(八十六世)配张氏生必成一子;均用之子必成(八十七世)配王氏生仁孙、德孙、福孙、禄孙四子;必成四子禄孙(八十八世)配彭氏生必捷、必达二子。再往下传至100——104世这几世中,有大量人员迁入四川。仅受、贵、舆三大房在雍正八年修谱时,就已迁入四川110多家(户)。

  人对潘氏家族文化的珍爱,谈出来让族人们共同探讨,以求有一个全国潘氏共同认可并统一的总干,再传万世也不致紊乱,到那时我们的潘氏文化必将更加灿烂。如有冒犯或不妥之处,诚请宗亲们赐教并斧正。 
 
 

0 收藏

评论 (5)

P
拜读存元先生的《漫谈潘史》一文,有些疑问,提出来求教、探讨。 1、如果说“将潘崇作为潘姓始祖”不妥,因为有“晋大臣潘父”。那么,将季孙公作为潘姓始祖,也有疑问,因为前面还有商朝“潘子国”的潘正,“潘子国”的潘姓应该是最早的始祖。 2、既然季孙名“荀”,为什么不像毕公高似的称为潘公荀或潘侯荀?而一直用他在兄弟排行中位列第四,被叫作“季孙”,好像一直在用小名、乳名。 3、季孙始祖墓址在本网站上有
pf83201 #1 楼 2008-08-28 11:07
P
文中有些文字上的空缺和错误。空缺系输入时找不到相关的字,可是这些空缺涉及字辈,是很重要的。至于错误,最要紧的“克裔兴周”恐怕是“克商兴周”之误吧?其它如“欲血奋战”,应该是“浴血奋战”,因为无关紧要,可以忽略不计。
pf83201 #2 楼 2008-08-28 11:08
pf83201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潘氏文化源远流长,学术探讨,各抒已见.希望广大潘氏后裔都参与其中.
匿名 #3 楼 2008-08-28 14:04
pf83201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潘氏文化源远流长,学术探讨,各抒已见.希望广大潘氏后裔都参与其中.
匿名 #4 楼 2008-08-28 14:04
军字辈过了是什么辈份了,我家没有了,希望同宗的朋友说一下
匿名 #5 楼 2008-12-15 14:5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