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潘天寿书画(三)

    潘天寿的画,评论者认为多一笔不得,少一笔不成,十分严谨。这同样表现于题款与印章。他曾撰写过《中国画题款研究》的论文。前人题款常有不讲究位置的现象,而潘天寿先生强调把题款和印章当作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他选择题款位置、大小、字体都严格之极。有时先用小纸片写好后在画面上比划,几经比较在合适的地方不多不少题上字。因题款做到心中有底,多数题款不必拟稿,落笔便成。画面的起承转合常常因题款而气势更顺畅。题款的形式与画面总是相当吻合。赝品则不但书法轻软,上述几点也常顾此失彼。

    印章的大小、朱白文、铃印位置等也不随便。要详细了解潘天寿的用印主张,则可以阅读他的《治印丛读》。这里略为提一提几枚常用印章。因为伪作的题款作画时间往往与印章琢刻时间有悖,可资参考。

   “潘天寿印”与“阿寿”:1938年秋,诸乐三所刻。此印是潘氏用得最多的姓名章,潘天寿基金会的会徽即用作图案标志。抗战时期,国立艺专内迁湖南沅陵,诸乐三随其兄诸闻韵与潘天寿一起到沅陵。诸乐三素善印,又与潘氏为上海老友,此时为天寿兄治得数方印章。“阿寿”印亦是1938年秋所刻。1939年艺专继续内迁贵阳、昆明,诸闻韵因病回浙江安吉,诸乐三也离开了艺专。此二方印用了三十多年,故后钤者增加了些许残损。

   “止止室”印:胜利后,诸乐三回到艺专任教。1958年他又为潘氏治得一方“止止室”章。可能是潘氏嫌此印小了一些,故自己又另琢一方。1958年初,潘天寿被补选为全国人大代表,7月又接受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的称号。取斋室名曰“止止室”,其意为在名利面前止步。

   “寿康宁”印:1945年,李际科所刻。潘天寿1944年受聘国立艺专校长,他亲自开设篆刻课。其时李际科已毕业留样任教,为潘先生琢成一方“福寿康宁”章,潘先生觉得蛮好,但又感到“福”字欠妥,所以让他磨去了“福”字。

   “强其骨”印:1948年,为余任天刻。"强其骨"是潘天寿的艺术主张,余任天在边款上刻曰:“老子语,天寿社长命刻叩正,戊子夏,任天。”潘天寿许多代表作都钤有此印。

   “宠为下”印:1948年,来楚生所刻。此印用得较多。

  “知白守黑”印:1959年,余任天所刻。“知其白,守其黑”是老子语,潘氏借用作画理,以喻虚实关系。其意为黑从白现,对空白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处理好画面的黑实之处。

    “一味霸悍”印:1961年,余任天所刻。此亦是潘氏的艺术主张,其意与“强其骨”相近。野战霸悍是潘氏力纠中国画萎糜不振之风的一种措施。他曾赞吴昌硕“晚年画竹好野战。如老将骞旗,颐指气使,无不如意,在梅道人瞎尊者以后又开一蹊径矣”。

     此外,徐建融兄曾指出潘氏题款纪年:“大约以1960年为界,此前为正常'年'的行写、草写或隶写、篆写,此后则无论行草隶篆,一律作上‘禾’下‘千’的结体。唯1960年则两种写法并见,而以正常的写法为多”。这个发现可以帮助鉴定,但亦有许多例外。以上面提到的《潘天寿书画集》(浙江人美出版社1997年版)为例,其中图343《春竹水暖》、349《晴峦积翠》、396《青绿山水》中的隶书款“年”都为正常写法,均作于1961-1962年;图363《微风燕子斜》、367《雁荡写生卷》、462《泰山图》、493《懒石图》、497《双憩图》均是1960年以后所作,“年”亦为正常写法;至于图491《扇面》作于1966年,507《书法荫山阁看云卷》作于1965年,522《书法十六字令》作于1966年,其中“年”字也为正常写法。

    潘天寿书画还有其他一些辅助方法,譬如用纸,潘先生一般用安徽宣,质量都属上乘,但有时也尝试用土纸和皮纸。印泥颜色也取比较沉着的色泽。墨极少用宿墨,绝大多数用新鲜磨的墨。诸如此类,都只供参考,在年青时及抗战时偶然条件欠佳,也有破例的降格以求,鉴定时一定要综合各种因素,全面思考而定。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