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水潘氏丙申清明座谈会上的讲话
潘氏文化爱好者:潘成忠
各位长辈
各位兄弟
各位晚辈:
目前正值清明时节,首先,请全体肃立,向潘氏始祖季孙公三鞠躬,以表达我们对潘氏始祖季孙公的追念思慕之情。
关庙笔山村的潘家国在外打拼,长期不在家,很想与各位族人见见面,拉拉家常,与大家相互认识一下。他今年春节回广水委托我,趁各位族人清明节回乡扫墓祭祖的机会,组织一次潘氏族人集会。今天的集会,由潘家国出资做东。在此我代表各位族人对潘家国宗亲的热情相邀和慷慨解囊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广水有两句老话,一句叫做:“潘无二姓”;另一句叫做“亲三代,族万年”。这两句老话千真万确,道出了中国人宗族姓氏文化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我们都是季孙公的后代,在我们的身上都流淌着季孙公血液,我们血脉相连产生的亲情,哪怕远隔千山万水,跨越千年万岁,也是永远割舍不断的,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平时,大家天各一方,各干各的事业,很难相聚在一起。今天大家欢聚一堂,让我们借此机会,敞开心扉,共同交流。共叙宗情,畅谈族谊,为发展潘氏事业献计献策,共同开创潘氏家族的美好明天。
今天,我借这次清明集会的机会,跟大家叙一叙家常,谈一谈家事。
一是介绍一下广水两次修谱的情况和广水潘氏的来龙去脉。
二是介绍一下我个人开展潘氏研究的情况;
三是谈谈关于广水潘氏修建祠堂的事情。
一、关于广水潘氏两次修谱的情况和广水潘氏的来龙去脉。
首先谈谈关于广水潘氏两次修谱的事情。当年参加第一次修谱的人,有的人已经步入高龄,第一次修谱的总负责人潘德森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体弱多病,行动不便。首倡修谱的潘承志先生,因为身患疾病,已经目失明耳失聪,不能自由行动,所以让我深感遗憾的是,他们都不能到会。参加第一次修谱的潘清元先生、潘成纪先生已经作古。广水修谱,他们功不可没。在此我代表广大族人向潘德森潘承志二位老先生表示亲切慰问,祝愿他们早日康复,晚年幸福!对潘清元潘成纪二位先生的不幸去世表示沉痛的悼念。当年的参加修谱的年轻人也已过不惑之年或知天命之年。我也进入古稀之年了。因此有必要借此机会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广水二次修谱的情况和广水潘氏的来龙去脉,让大家不看族谱就能向后人口述广水潘氏历史。
第一次修谱始于一九九七年,首倡修谱的潘承志先生突然造访我家,邀请我参与由他发起的修谱活动,我不顾当时工作繁忙,欣然应允。
要修谱就要与老谱相衔接,但在广水根本找不到尚存的老谱,也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可供参考。但我八十高龄卧病在床的老父亲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他说,听老辈人传说我们太平镇的潘氏老祖宗叫潘道清,“世”字辈是潘道清第十八代孙。但这只是一种口头传说,需要文字资料来佐证。可是广水没有尚存老谱,于是我们商量,走出广水去寻找相关的文字资料。潘承志与潘德祥二位先生率先适孝昌去孝感,奔大庙畈到信阳,赴罗山走大悟,四处寻觅,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孝昌花园西郊潘氏族人家中寻得三本资料:一是民国三十六年(公元一九四七年)《潘氏合修宗谱湖北区筹备委员会报告书》;二是《黄陂潘氏续谱编纂处预刊小册》;三是孝昌花园潘氏族人手抄本《潘氏族谱》。在孝感寻得潘家桥《潘氏族谱》。另外在大悟寻得芳畈《潘氏支谱》。上述谱牒资料极其珍贵,其中潘姓起源、世系排列、人物事迹、迁徙概况等等,一目了然。其记载甚为详明,为我广水潘氏追根寻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四本资料上明确记载着,湖北应山太平始迁祖叫潘道清,还有从季孙公至潘道清的世系表。“上述各地族谱资料所载,果如家父所言,即广水太平潘氏老祖宗名叫潘道清。至此,口头传说得到了文字资料的印证,家父之言,完全可信。由此推断,家父自身为道清公十八世孙的传言,亦当为可信之言。有了上述资料,广水潘氏根之所在,源之所出,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昭穆世次,清晰朗然;流派脉络,条分缕析。
第一次修谱活动有两个最大收获:
一是,弄清了我们潘氏始祖叫季孙公,是周文王的孙子,毕公高的幼子。季孙公“食采于潘,因以为氏”。潘氏是姬姓的一个分支,潘氏之潘是由地名演变而来的。
二是,弄清了我们广水太平潘氏的始迁祖叫潘道清,以及道清公的世系源流。
同时也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由于我们广水没有老谱,道清公派下之世系排列比较混乱。中间断代,联接不上。
第二个问题是,由于缺乏经验,族谱的打字、排版、印刷、装订、装璜都存在问题,因此族谱质量非常差。
到了二00七年,离第一次修谱已经十个年头,潘德森先生家里的族谱已经霉乱变质,在他的倡议下,于是启动了第二次修谱。第二次修谱启动后,也共同推举他为总负责人。但潘承志先生后来多次找他商量修谱的一些具体事宜,他都以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为由不参加具体工作,实际上他自动退出了。大家共同推举的总负责人打了退堂鼓,第二次修谱差一点流产。最后在我和承志先生的坚持下,在潘忠玉、潘清元、潘世友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四年时间,由我打字、编辑、排版、校对、定稿的《广水潘谱》,终于在二0一0年印刷成册。这一次修谱在资金上虽然得到了潘清斌、潘清荣等族人的大力赞助,但缺口仍然较大,因而在颁发族时,没有举行庆典活动。
第二次修谱的最大收获:
一是我们用最少的钱办了最大的事。就我所知,邢氏修谱,光印刷费就用了将近四十万,他们还耗巨资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修谱庆典活动。请你们回家察看《广水潘谱》后面的《捐资名录》就知道,我们广水潘氏修谱总共只筹集到一万七千五百元,不足二万元。
二是,族谱质量上乘,纸张质量较好,字迹印刷清晰,装璜非常精美。
三是,新谱世系表,按地域、按支系、按房头分别排列,清晰明朗,便于各自查谱。
当然并非十全十美,仍然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有的地方没有参与修谱,这是最大的缺憾。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按照古人的惯例,族谱要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希望我们广水潘氏,后继有人,把我们的谱接续下去。
二、我个人开展潘氏文化研究的一些情况。
我研究潘氏是从读书看报收集潘氏资料开始的。那个时候,我主要是从各种书籍、报刊、杂志上收集整理了一些有关潘氏名人的各种资料,古代名人如潘岳、潘尼、潘美、潘季驯等人,现代名人如潘汉年、潘自力、潘天寿等。早期只是我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开展着这种文化活动,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那个时候也没有想到要给家族修谱。
真正具有价值的研究活动,始于退休。退休后我学会了使用电脑,学会了上网,我把原来收集到资料和撰写的研究文章上传到网上,全国各地宗亲看到以后,纷纷给我打来电话、发来短信,或在QQ上,邀请我去他们那里访问交流,传播潘氏文化,帮他们解决修谱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2006年起,每年大概都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到全国各地走访,到目前为止,这种走访活动持续了整整十个年头,最近我统计了一下,我的足迹遍布除西藏青海宁夏之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近200个县、市、区。会见了数以千计的潘氏宗亲。我把这种走访活动称之为“十年访潘万里行”。
十年访潘万里行主要进行了以下活动:
1、走访潘氏宗亲。
十年来,我走访了全国各地宗亲,并与他们进行了座谈和交流。我走访的范围之广、宗亲之多,上面已经作了介绍,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说了。请大家看看幻灯片就会知道。每到一地,都受到宗亲们的热情接待,让我感受到了宗亲们的深情厚意,就象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2、收藏潘氏资料。
十多年来,我走访各地,交换了潘氏文化资料。收集近百部《潘氏族谱》,都保存在我的家里。这近百部族谱,就不一一列举。也请大家看看幻灯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族谱有八部:
①以江西武宁南皋为代表的《潘氏世谱》,此谱记载季孙公生子二:潘怛、潘佶(ji)。经考察,江西北部、湖北大部、湖南新化、冷水江、岳阳、平江、四川泸州、乐至、重庆长寿、开县、山东临朐等地的潘氏均为怛公后裔。没有见到佶公族谱。
②以江西寻乌为代表的《潘氏族谱》,此谱记载季孙公生二子:潘居仁,潘居杰。经考察,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大部、江西南部等地的潘氏均为居仁公后裔。没有见到居杰公族谱。
③以湖南中方洞口为代表的《潘氏族谱》,此谱记载季孙公生一子:潘连。经考察,湖南西部、贵州大部、四川一部分地区的潘氏后裔均为连公后裔。
④以湖北黄梅古磉(sǎng)为代表的《潘氏宗谱》记载:季孙公生一子:潘献。经考察,湖北黄梅、安徽宿松等地潘氏为献公后裔。
⑤以江西湖口都昌为代表的《荥阳潘氏宗谱》记载:季孙公生一子:潘师厚。经考察,江西湖口、都昌、彭泽,安徽怀宁、太湖、无为、郎溪等地潘氏均为师厚公后裔。
⑥以江西婺源为代表的《潘氏宗谱》记载:季孙公生一子:潘荣。经考察,江西婺源、安徽歙县、休宁、繁昌、庐江、巢湖、怀宁月山等地潘氏均为荣公后裔。
⑦以贵州普安为代表的《潘氏族谱》记载:季(孙)公生一子:潘成。经考察,贵州普安县、盘县、云南富源等地潘氏均为成公后裔。
⑧以安徽舒城为代表的《潘氏宗谱》记载:始祖潘(季孙)公生一子:铨公。 经考察,安徽舒城等地的潘氏均为铨公后裔。
根据以上族谱的记载,季孙公共有十个儿子:怛公、佶公、居仁公、居杰公、连公、献公、师厚、荣公、成公、铨公。
3、参观潘氏祠堂。
在走访过程中,我参观了以下祠堂:
广东惠州惠东潘氏宗祠、广东广州天河石牌潘氏宗祠、广东汕头澄海潘氏祠堂、湖南中方荆坪潘氏祠堂、湖北鄂州牧门庄潘氏宗祠、湖北阳新潘彥村潘氏祠堂、江西武宁南皋潘氏祠堂遗址、江西星子城墩潘氏敬公堂、江西婺源桃溪坑头太宰读书处、江西婺源桃溪孔村奉直大夫晋三公祠、安徽怀宁石牌潘氏宗祠、安徽怀宁月山潘氏宗祠、安徽歙县大阜潘氏宗祠、安徽怀远潘氏宗祠、甘肃临洮新添铺潘家庄潘氏宗祠、山东邹县唐村潘氏宗祠、福建长乐三溪潘氏宗祠、福建永春达埔潘氏家庙、福建永春潘氏厚山祖宇,福建龙海潘氏福禄寿三个祠堂、山西清徐吴村潘氏祠堂、河北清河武植(潘金莲)祠、河北清河张氏挥公祠。
在我参观的潘氏祠堂中,只有湖北鄂州牧门庄潘氏宗祠和甘肃临洮新添铺潘家庄的潘氏宗祠及安徽怀宁月山潘氏宗祠是新建的祠堂,其他的都是旧祠堂。在我印象中,福建的祠堂文化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祠堂虽然很旧,但都进行了维修,内部都布置得金碧辉煌,富有文化内涵。甘肃临洮新添铺潘家庄潘氏宗祠虽然刚刚建起来,但其开发利用价值特别高,这里香火旺盛,前来烧香朝拜的人络绎不绝,收到的香火钱,数额可观。江西婺源桃溪潘氏虽然有着辉煌历史,但这里的奉直大夫晋三公祠,还有其他许多徽派古建筑至今仍然布满蛛网,堆满灰尘,都没有利用起来。如果开发利用起来,可以成为展示潘氏辉煌的旅游景点。
4、追寻潘氏先祖。
在走访的十年里,我主要追寻、拜谒了以下潘氏先祖,主要是潘氏的历代名人。
2006年我访问了河南荥阳。这里是潘氏始祖季孙公的食采之地,潘姓的发源地。河南荥阳宗亲为潘氏始祖重建了季孙公墓。改革开放后,海内外各地潘氏宗亲络绎不绝来到这里拜谒祭祀始祖。2007年4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派其堂兄潘基秀到荥阳寻根。2007年中秋节世界潘氏宗亲在这里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当时因我父亲去世,未能前往出席这次会议。但我当时组织了潘清元、潘成志、潘忠玉三人作为广水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2006年我还访问了河南中牟大潘家庄,这里是西晋潘岳潘尼的故里。潘岳潘尼叔侄二人是西晋时期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潘岳也就是潘安,他是中国古代的美男子,也就是今天说的帅哥。凡是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貎若潘安”这个成语,还有一句话:“貎美谁能比潘安!”也就是说“再美也美不过潘安”。还有一个成语叫:“掷花投果”,说的是,有一次潘安赶着车出游走在洛阳道上,沿途的女孩子都惊羡潘安的美,于是向他的车里投掷鲜花水果,到了傍晚,潘安满载而归。改革开放后,大潘庄村花巨资为潘岳建造的陵园,占地一百多亩,园中建有潘安像、潘安碑、潘安墓,还建有神道,神道两旁站立着石人、石马、石羊。在一个小小县城,为纪念自己的先祖,建有如此之大规模的陵园,实属罕见。
这一年我还访问了开封龙亭,龙亭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办公的地方。也是潘氏先祖潘美为官的地方。潘美就是小说电影《杨家将》中的潘仁美的原型。根据《宋史·潘美传》的记载,潘美是北宋开国大功臣,并不是什么奸臣。但不良文人把脏水统统泼到了潘美的身上,潘仁美成了谋害忠良的代名词。不良文人的笔杆子远远胜过了潘大将军的刀把子枪杆子。在龙亭有两个湖,一个叫潘湖,一个叫杨湖,合起叫潘杨湖。关于潘杨湖,有这样的传说:潘美是奸臣,所以潘湖的水是浑的,杨业是忠臣,所以杨湖的水是清的。此次来到潘杨湖边就是为了亲眼看个究竟,事实是:潘杨两湖一样清澈,毫无二致。浑浊之说,完全是那些无聊文人制造的恶作剧。说到潘杨湖,我给大家还讲一个故事:有人告诉我:有一次开封龙亭一导游小姐给游客介绍潘杨湖时,说潘美是奸臣,所以潘湖的水是浑的,杨业是忠臣,所以杨湖的是清的。当时有一个叫潘洪学的开封宗亲,听后非常气愤,上前打了导游小姐一耳光,导游小姐一时朦头朦脑不知所措,问潘洪学为什么动手打她,潘洪学义正辞严地说,你凭什么说潘美是奸臣,你不读历史,随意诬蔑侮辱我们的老祖宗,所以要打你。如果我说你的老祖宗是坏人,你愿意吗?导游小姐一时语塞,无话可说,后来报了警,潘洪学被关进看守所。再后来开封的潘氏族人找警察说情说理,警察释放了潘洪学。走出看守所后,潘洪学仍然告诉那位旅行社的经理,今后如果仍然不尊重历史事实,继续诬蔑侮辱我们老祖宗,我们将照打不误。据说经过这一事件之后,旅行社的导游们还真的有所收敛,深怕惹出事端。听到这个故事,我对潘洪学宗亲肃然起敬。他为维护老祖宗的声誉和潘氏家族的尊严,不畏权势、不畏警察,敢于抗争的精神是值得宗亲们共同学习的。河北邯郸政协曾对潘美进行了专门考察。《邯郸日报》记者赵明信撰写了长篇通讯报道《北宋开国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从这篇文章的题目上看,作者对潘美的正面形象是给予充分肯定的:潘美是北宋开国功臣。《宋史》说潘美是河北大名人。现在河北仍有大名县,与魏县接壤,据邯郸政协考证,潘美的故里在边马乡,现在划入魏县。2012年5月11号上午,我们从濮阳乘班车到达河北魏县,魏县潘瑞国宗亲派车将我们送到北宋功臣潘美故里魏县边马乡李庄村。因没有人接待,只在此停车逗留了几分钟,驻足观看了李庄的地形地貌,有人告诉我们,为了避祸,潘美的后人都改名换姓,据说,现在的李姓人,就是潘美的后代。
2011年我访问了江西婺源桃溪。这是一个值得潘氏大家族骄傲的地方,因为桃溪潘氏创造了自己辉煌的历史,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文化底蕴深厚。
桃溪潘氏始迁祖潘逢辰。他的后裔中有许多骄骄者,在潘氏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美谈。到了明代,潘氏历史更加辉煌。这里有“两多”。“一多”是文人仕宦多。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叫做:“进士满街走,秀才多如狗”。村谱载:仅明正德至万历年间,该村中进士者就有十一人,任尚书者六人。其中潘璜祖孙三代里出了九位进士,潘璜一人就先后任过吏、刑、工、兵四部尚书,在婺源辉煌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村中“尚书故居”曾有对联曰:“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另“一多”是古桥多。至今村中央小溪上历代所建的三十六座半小型石拱桥,蕴涵着一个意味深长的传说——村中共出了三十七位达官,其中三十六位系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村人允许各建一桥(谐“轿”音),以示荣耀;而有一位却是花钱捐来的,村人只允许他建半座桥,以警后人。桃溪潘氏还有一个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万历首辅张居正为婺源《潘氏族谱》撰写了序言。张居正在序言中回顾了潘氏的辉煌历史,列举了桃溪潘氏众多的为官者,还讲述了自己为婺源桃溪《潘氏族谱》撰写序言的原因。张居正在《序言》中说:他年少时,为祖先的坟墓与仇家打官司,正在此时,朝廷正派一个叫潘鉴(襄毅)的官员到荆州督办木头,遇上此事,帮张居正打赢了官司,保住了祖先的坟墓。后来张居正发迹当了宰相。这个潘鉴就是婺源桃溪人,潘鉴死后,后人修谱时,请张居正为其序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张居正为婺源桃溪潘氏撰写《序言》实为罕见,这是我潘氏的无限荣光与骄傲。
2010年我访问了湖南中方县的荆坪古村。据族谱记载,荆坪潘氏为潘美后裔。到了清代,这里出了一位乾隆皇帝老师叫潘仕权。据说,那位在历史上号称"十全武功"的乾隆爷正是在他的启蒙下才开始认真读书的。这样一个小小的传说,荆坪村就一下子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有了某种因缘,潘仕权这个名字是荆坪村的一个魂,是荆坪潘氏后裔引为自豪的人物。荆坪古村,就是潘仕权根据八卦太极图的原理设计建造的,进得了村,就出不了村。村里巷道弯弯曲曲,一个巷道连着一个巷道,进了村,就找不到出口,整个村庄就象一个迷宫,很有特色。今天这里的古井、古牌坊、古树随处可见,古老的潘氏祠堂富丽堂皇,引人注目。荆坪古村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成了湘西一颗耀眼的明珠。
2010年我访问了河北清河,参观了武植祠。可能有人会说,武植祠不是我们姓潘的祠堂。但我要告诉你,武植祠虽然不是我们姓潘氏祠堂,但与我们姓潘的有关联。武植就是《水浒传》中的武大郎,潘金莲的声誉与武大郎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说一下。武大郎潘金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武大郎是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潘金莲是河北清河黄金庄人。两村距离很近。在河北清河我拜访了潘金莲的族裔潘福顺,在潘福顺的带领下也拜访了武大郎的后人武书常。同时查阅了黄家庄《潘氏族谱》,参观了武植祠,也查阅了《武氏族谱》。武氏后人挖开武植墓,对武植的尸骨进行测量,真实的武大郎有1.80米的个头,根本不是什么“三寸丁”“枯树皮”,也不是什么沿街叫卖“炊饼”的平庸之辈,而是“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的阳谷县令。被武家后世称为“老祖奶奶”的潘金莲是知州家的千金小姐,大家闺秀。历史上的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是一位知书达礼的贤妻良母,并非杀害亲夫的荡妇。那么武潘二人真实面貌为什么会遭受历史残酷的“毁容”呢?据武植的裔孙武书常等武家后人介绍,这其中另有因由:早年贫苦的武植曾经得到过一位同窗好友的资助,后来等武植做官之后,这位同窗好友家里突发大火,房屋被烧,家境败落,于是便千里迢迢来投奔武植,希望能谋得一个公差。然而在武家一直住了大半年,为官清正廉明的武植也没有提拔他的意思。愤怒之下便不辞而别,为发泄心中怨恨,他便在回乡的路上四处编造张贴武潘二人的各种丑事,极尽污蔑损毁之能事。而先前武植得罪过的当地恶少西门庆更是与之沆瀣一气,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很快有关武潘的各种谣言便传遍街头乡里,而且版本越来越多。其声誉遭受极大损毁。然而等到这位同窗好友回家以后才发现,武植早已为他重修了房舍,并购置了家当。这时候他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懊悔,并发疯似的回头揭撕自己沿路张贴的污蔑言论。然而谣言一旦传开,又如何能收得回呢!后来施耐庵把这些东西都写进了《水浒传》,无疑对这些原本用以污蔑诋毁的“谣言”的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地玷污了良家子女武潘二人的美好声誉。现在值得庆幸的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的后人施胜辰先生已经代其先人向武潘后人道歉悔过。在参观武植祠时,我看到在武大郎座像后的墙壁上张贴着河北政协委员、漫画家、施耐庵的后裔施胜辰的漫画与诗文。施胜辰先生给武大郎和潘金莲分别画了像,并在他们的画像后分别题了诗文,现在特抄录如下:
在武植造像后的题诗: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在潘金莲造像后的撰文:
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冤假错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画盗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施氏焚香再拜。
岁次癸未仲秋 施胜辰画并记
在参观完武植祠后,我不胜感慨,也步其韵赋诗一首:
武植祠感赋
车到清河话武潘,先看谱牒后座谈。
武潘原是好儿女,无端蒙冤数百年。
只因水浒瞎编造,穿凿附会施耐庵。
庆幸施家出贤孙,作画题词把帐还。
5、参加潘氏会议。
我应邀参观了以下潘氏会议:
2010年元旦,参加了在深圳召开的潘氏宗亲网创刊六周年暨迎春茶话会。
2010年12月,参加了在长沙召开的湖南季孙公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
2011年5月,参加了在中牟召开的河南潘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
2011年10月,参加了在福建泉州举行的中华潘氏宗亲联谊会。
2012年8月,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注册成立大会筹备会议。
2013年4月,参加了在江阴召开的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
2015年10月,参加了在六安召开的安徽潘氏文化研究成立大会。
还参加了本省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会议。
我在十年访潘万里行活动中,广交了宗亲朋友,联络了宗亲感情,增进了宗亲友谊。了解了各地风土人情,扩宽了自己的视野,增加了家族历史知识。丰富了我晚年的文化生活,激发新的生活情趣。
6、撰文编书
在走访考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撰写了大量研究潘氏的文章,发表在潘氏宗亲网和各省的潘氏会刊上。经过去年一年修改校正,编辑了三本书,即《话说潘姓》、《中华潘氏老谱汇编》、《十年访潘万里行》。现在已经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如果这三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可以说,在潘氏历史上是前无古人。但我相信一定会后有来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一个潘氏文化爱好者,我把我的晚年的精力和工资几乎全部献给了潘氏文化事业。有人曾经问我为什么愿意花费自己的工资走访全国各地,用这么大的精力去研究潘氏文化,我回答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姓潘,所以愿意。
三、关于修建广水潘氏祠堂的问题。
广水纪委的潘书生先生多次向我提出修建广水潘氏祠堂的问题,去年十月,我正在安徽太湖、郎溪走访,潘书生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我们广水好几个姓氏都修了祠堂,建议由我出面组织大家讨论一下我们潘氏修建祠堂的问题。就我所知,广水最近几年修建起来的有陈氏祠堂、李氏祠堂、凃氏祠堂、熊氏祠堂、刘氏祠堂、王氏祠堂,郝氏祠堂、邢氏祠堂最近落成,昨天(4月2号)举行庆典。
修祠堂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家族共同的事情。所以我今天特地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决议。
我想要修祠堂,就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解决钱的问题。俗话说,“人是英雄钱是胆”,没有钱,什么事都办不成。也就是说,没有钱修祠堂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就是由谁牵头的问题。“蛇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而且这个头至关重要。有了钱,没有一个过硬的头,也是办不好事的。比喻说,他把钱放到自己的腰包里去了,这样事情发生过,是有教训的。有了过硬的头,再由他组织一个过硬的班子来领导修建工作。
第三个问题,祠堂修在什么地方,这就涉及征地问题。建在应山城,那当然好。但现在土地昂贵,需要一大笔钱。如果建在农村,征地便宜一些,甚至不花钱。如邢氏祠堂,用地就没有花钱。
我建议首先讨论钱的问题,钱有了着落,再讨论后面两个问题,如果钱没有着落,讨论后面两个问题,就没有意义了。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