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潘天寿书画(二)

    注意笔墨和章法的严谨性潘天寿教学生从眼光教起、什么画值得看,什么画不值得看。他主张“画宜有清峻之气,古朴之风,天真之美,自然之神,雍容华贵而入大雅之堂;不可有躁气、土气、作气、甜俗之气”。所以,辨别潘天寿的画,凡有丝毫躁气、土气、作气、甜俗之气的作品,肯定是赝品无疑。

    他的画总是气韵生动,落落大方。他强调“强其骨”,所以他的画特别有骨力。连黄宾虹生前也称“阿寿的画力能扛鼎”。他又以“不雕”为座右铭,观其画面清清爽爽,一笔是一笔,一点是一点,不拖沓,不罗嗦,明豁有力。许多伪作,正是在这些方面不及而被识破。

    目前香港、广州一带出现的伪造得比较象的赝品,作伪者也许是美院的毕业生,尽管造型比较按近原作,但线的力度和点的节奏,与潘作的距离依然有天壤之别。伪作画面上常常出现不该有的点子和线条,显得琐碎繁杂。要知道潘先生对于每一笔都是经过思考的,他说:“画事之用笔,起于一点,虽形体细小,须慎重从事,严肃下笔,使在画面上增一点不得,少一点不成,乃佳。”

       拿墨点来说,潘先生曾将石涛用点的复杂变化,具体分辩为许多不同特点的种类。有风雪晴雨点,有含苞藻丝璎珞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如焦似漆邋遢透旺点,以及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等等等等。仅“点上积点”,他就分为三种:醒目点、糊涂点、错杂纷乱点。由此可知,每个点都有每个点的作用。

    潘画上的墨点子自然也各有其职,并且皆为其所特有。先生常以这种种大大小小、浓浓淡淡、以圆浑厚重为主要特色的点子来协调整幅画面,分组分片,疏密呼应、既不繁杂,又非匀洒,特别具有韵律感。作伪者尽管也知此理,但乏于修养,难以企及。

    说到墨线,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但很少有人能象潘天寿那样,用极其凝练的书法单线勾勒出山岩巨石而不显得单薄。被称为“潘公石”的勾勒便是如此。

    作伪者往往在这些单线勾勒时,纯用中锋用笔,却不料潘公不但善用中锋,尤善以侧锋取胜;而他们“一条线出去看起来很挺”,其实没有内涵,力度不足。这些线条还是可以识别的,对照上述的书画集即能分辨。

    潘天寿的用笔,无论是创作还是应酬之作,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有哪一幅作品是信笔滑去、草率从事的,甚至可以说,每一笔都有千钧之力。当然,早年之作与中年以后之作是有所区别的。伪作也摹仿早年作品为多,因为壮年和晚年之作几乎可以说是无法作伪的。拍卖行的失眼,实在是因为潘天寿流传在外的作品数量少,真迹见得少之故。1997年潘天寿诞辰100周年纪念画展在海内外巡回展出,此况已大为改变。

    潘天寿作画的严谨性,更表现在章法布置,即构图方面。他非常注意构图而且也以构图上的成就最被人推崇。他极重“疏、密、虚、实”四字,不但注意画面内之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虚实,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纵横曲折,而且特别注意画面之四边四角,使之与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相承接,所以能得气趣于画外。

    公凯兄曾有专著分析他父亲绘画的许多结构类型,如方形体块,变实为虚,倾侧动势,倚斜撑持,重心偏移,平面分割,骨架组合,气脉开合,四面包围等等。潘天寿本人的理论著作对这方面论述也很多。如取合、虚实、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斜正、撑持、开合、呼应等等。他以孙武论兵来论画的奇正之变;以人眼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来解释中国画的透视习惯;以“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来喻舍取之理;以中国老秤和秤锤来喻平衡问题;以不等边三角形、四方形、圆形等几何形体比较,来谈情味之不同;又以下围棋喻黑白关系和四边四角之理等等。

    他的构图内容需大部头书籍才能包容,这里不过举其一二,无非是说,正因为潘老构图理论严谨,所以那些不讲章法,或者拘谨小格局的作品便可大胆怀疑是伪作。

    潘先生用色也十分讲究。他主张“用色以古雅为上。不可浮艳、混浊、火气、俗气、死气。”他的画色彩对比强烈、明豁,以原色、正色为多,一般一幅画只用两三种颜色,相当清爽、明确。也有用到五六种的,同样清新、古雅。许多画册在印刷时没能把握好,常常把潘天寿的画印得偏红,所以不少伪画也有色彩偏红的倾向。上文介绍的《潘天寿书画集》责任编辑王肇达亲自把关,色彩也印得比较准。在没有原作可寻时,此本画册可资参考。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