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赣系”说研讨 作者:屏西堂

从成忠先生编辑的各种史谱关于潘美身世的不同记载对照表”中可以看出,持潘美“闽系”说的只有闽浙两地,而持潘美“赣系”说的遍布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笔者注意到“赣系说”主要代表作是宋潘源所修《武宁南皋潘氏世谱》(以下简称“赣谱”)。 本着“共同研讨,共同切磋,争取达成共识”的宗旨,对潘美赣系说谈一些粗浅看法,将疑点摆出来,请大家帮助解疑。

一、“赣系”说三疑点

疑点一“赣谱”记潘美父名震。“震为普(注:普字应加王旁)子,以军校戍常山”。

“赣谱”不写潘美“父璘”或“震字”。

“赣谱”为什么不写潘美“父璘”或“震字”,可能因为潘震有个儿子叫潘琳,如果潘震叫潘璘,则潘璘、潘琳父子同名(音同字不同)。

虽然不写“震字”,但记下“以军校戍常山”效果是一样的,它同“震字异曲同工。

潘震究竟是不是潘璘?当然有疑问。如果潘震即潘璘他有可能将儿子命名为潘琳吗?如果潘震不是潘璘则与《宋史》记载相悖。

疑点二:潘美出生地:

“赣谱”记65世潘佑为后唐(923年)蒲州刺史,居蒲州(山西永济)。

 湖北黄州潘谱记:潘佑“因黄巢乱即避居蒲州”“黄巢乱”乃乾符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间的事。可见潘佑早在884年之前就居住蒲州,潘美的出生地应在蒲州。

如果潘美的故里在蒲州,显然与《宋史》潘美大名人”的记载不符。

疑点三:潘美世系的年龄衔接:

“赣谱”记潘美之高祖65世潘佑为后唐蒲州刺史,居蒲州。庄宗同光二年(924年)诏除京都府主,明年,迁户部尚书。据此记载潘佑“迁户部尚书”时他的玄孙69世潘美出生。

潘美出生时潘佑年龄几何?

有宗亲说“古代人早婚,多数人十八岁左右就结婚了。有的家族十七、八年就可传一代人。我们将时间放宽些来计算,平均每二十年传一代人”。如按代间隔20岁推算:潘美出生时潘佑应约80岁。

也有宗亲说:“假设佑925年为75岁,这年潘美出生,为五世同堂。按古人早婚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75岁五世同堂是有可能的。”

但是,古代官员也有退休制度,《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汉、唐、宋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到70岁就该退休了。925年潘佑“迁户部尚书”,他的年龄应该小于70岁。而且925前后几年他不断升迁,如果不是年富力强也不至于老迈年高。可以断定他不超过70岁就当了高祖父。

让人生疑的还有“赣谱”撰修者潘源世系。“赣谱”谱记潘源为潘美6世孙。成忠先生考证说:“我们可以断言,潘源公撰武宁南皋潘氏族谱的时间只能是宋庆历四年(1044年),因为潘之德在庆历八年(1048年)撰写的序言中说, 潘源公已经去世。”故知潘源去世时间约在1044年至1048年之间。他卒年几多没说,假设为48岁,那么潘源应出生于1000年。潘美至潘源,75年间繁衍6代,平均13年传一代。

假设925年潘佑70岁,则他出生于856年。65世潘佑至75世潘源之间传11世相隔145年,代间隔平均也不到14岁。

如果某人13岁或14岁当父亲,作为特例也许并非不可能,但连着6代就匪夷所思了。

有网友说潘美世家生活条件优越,传宗接代特别快。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距今二千五百多年,衍圣公才传77代,代间隔约三十多年。孔子世家生活条件不算不优越吧?

作为参照,谨录一段《宋史》卷248列传第七记载:

徐国长公主,帝幼女也。母曰钦成皇后。始封庆国,进益、冀、蜀、徐四国。年及笄,犹处圣瑞宫。侍母疾,昼夜不暂去,药饵非经手弗以进。迨疾革,号恸屡绝,左右不忍视。

    崇宁三年,下嫁郑王潘美之曾孙意。事姑修妇道。潘故大族,夫党数千百人,宾接皆尽礼,无里外言。志向冲淡,服玩不为纷华,岁时简嬉游,十年间惟一适西池而已。再生子,不成而死,滕妾得女,拊视如己出。政和三年,改称柔惠帝姬。五年薨,年三十一,追封贤静长帝姬。

崇宁三年(1104年),郑王潘美之曾孙意与徐国长公主成婚,曾孙应是三世孙,可见郑王潘美家族不是早婚世家却像是晚婚模范。

潘美三世孙潘意比六世孙潘源还小80岁,这可能吗?

两相比较,潘佑-潘美-潘源前后世系的年龄衔接是否合情理?

笔者孤陋寡闻,提出疑点只是为了“共同研讨,共同切磋”,希望得以解疑。笔者充分尊重各地祖谱记载,不想对诸谱品头论足。上述意见如有冒犯,请多包涵。

2010-11-1写于福州屏西

0 收藏

评论 (1)

观潘美葬洛阳词条:“潘惟吉染院使浔州刺史在武惠王处效力。4.以父荫起家任霸州兵马监押等职。5.有6子3女,长子潘夙司封郎中知桂州,次子潘震任左侍禁”,可知,潘震为潘美之三世侄孙,不可能为潘美之父。赣谱记载错误颇多,请认真考证。
匿名 #1 楼 2010-11-05 14:2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