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受姓始祖季孙公,周毕公高之四子也,毕公高历相文武成康封于毕,世子袭爵,季孙公食采潘地,从而得姓,是为潘氏始祖。
颜子推赞曰
威仪奕奕 德音秩秩 无忝厥考 王命宠锡
执圭受土 屏藩周室 靖安尔位 修明典则
姬旦禽父 姜尚吕 内公外候 左辅右弼
毕公无老 保嫠洛邑 惟公受采 其事不忒
大启尔宇 永思无极 因地为姓 义同申伯
武义县坦洪乡上坦村是革命烈士、湖畔社诗人潘漠华(恺尧),著名工笔重彩画大师潘洁兹(昌邦)的故乡。本文依据《栝苍宣邑坦川潘氏宗谱》、《荥阳郡中国潘氏通系史》,尤其是《荥阳郡中国潘氏通系史》,历十二年、行程八万多里、辑录七百多套潘氏谱牒、耗费百万巨资编修而成,对潘氏渊源流传作了详细考证,纠正数百年之謬传,囊括海内外潘姓
一、潘姓溯源:炎帝后裔、上谷发祥
潘姓来源有二:
其一,祖神农氏炎帝为姜姓。炎帝十世孙榆罔与黄帝战于涿鹿版泉之野,不胜而天下归黄帝,其子仳奔北方,以祖神农有尝百草之功,呼草为俟汾,因号汾氏。汾之后子孙居上谷潘邑参庐,遂以潘为姓。夏禹时,有潘林受命以天下美铜,铸九鼎象征九州。春秋战国燕襄王时,有潘兢(炎帝三十二世)为上谷太守,始有谱牒记录。
兢后裔东汉有潘肇字谋号中牟公(炎帝四十八世),出上谷居荥阳为中牟令,历任三十二年,以禀德绝操著称于世,为后世唐太宗推崇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中牟公为荥阳郡潘氏一世祖。
其二,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子季孙,仕荥阳郡侯,封潘为姓,也为荥阳郡潘氏。
《栝苍宣邑坦川潘氏宗谱》历史上,由于屡经兵火,十损八九,明正统间又遭寇乱劫掠,明万历年间敬应公与上虞同宗潘斯济字元成号凤墅,到丽水横塘就各残谱后分别续编,残章续义疏漏难免,而将祖神农氏炎帝姜姓中牟公谱系纳入黄帝后裔姬姓毕公高子季孙谱牒之下,如此谬误各地甚多,独浯溪、永嘉等潘姓尚祀炎帝香火。
二、郡望荥阳:文星灿烂、名将辈出
中牟公肇生瑾为安平太守,瑾生二子勖、芘。勖字元茂(初名芝,后避讳改)为东汉尚书左丞,著名文学家为“建安三才子”之一;芘为魏郎牙内史。芘生五子岳(貌比潘安指其人)为河阳令,勖生满生尼为西晋安昌公、中书令。潘岳、潘尼叔侄二人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太康诗人,诗文文采高丽,时称“二潘”,与“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一左”(左思)平分秋色。潘氏五代都以官爵显,时人美之曰:五世文昌。
后岳与孙秀结怨,被诬与石崇谋逆诛灭三族,只有其侄伯武逃居江西。潘尼一脉历西晋“八王之乱”,尼长子其避居广宗(为苏浙闽皖始祖),次京仕桂林太守,子若思公后避迁江西抚州、临川。
当时正值“五胡乱中原”乱世之际,潘氏家族顺应潮流,以文就武,一时名将辈出:
潘尼长子其,生才为广宗太守,四世孙聪子光俱为广平太守,因中牟、广宗、广平为荥阳郡管辖,这是荥阳潘氏郡望之源;光四世孙绍业字永基,仕北齐东徐刺史、骠骑将军、仆射、司徒公;子潘乐字相贵,北齐娶金门郡主、封河东王、大司马、尚书令……。
潘乐曾孙求仁为隋杭州刺史(后仕唐二十余年),诗人、文学家,《全唐诗》录一首。子守德字祖仕隋监江都仓,因萧铣之乱受父命迁居栝苍,这是潘姓肇基栝苍之开始。
三、肇基栝苍:子孙繁茂、遍布四方
执中公字源(为栝苍潘姓鼻祖源公),与父守德同年官江都令迁东徐太守,生二子殷、盛。
长子殷,为湖州司马后携幼子璜迁潮洲司马,卒于福建南安,为闽潘姓之祖。长子谊生武原为古田令,生四子次子崇胤(更名贵)迁居燕北。生处常字璘生五子:次子佑仕南唐中书舍人,著名诗人,《全唐诗》录四首、断句二,宋太祖感其忠心谏主赐死累赠为中书令;三子仁字美号仲询为宋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韩国公、封郑王、谥武惠。明代祭典,“以潘美皆善始终,而与岳飞、文天祥等入祀历代三十六名人”,而潘杨之案乃小说家胡编乱造,使潘氏先人蒙羞千年。
潘美生八子,子熙女为宋章怀皇后,后居金华双溪,一门封国公二人,驸马二人,显赫一时(潘美后人有九万多人)。
次子盛,为杭州别驾,居漾沙坊,是杭州西湖较早开拓者之一。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有诗赞:“丰襟潇洒,气宇轩昂;利浚辟湖,节奢赈荒;存心赤子,赞政黄堂;白发乌帽,为邦之光。”
生二子:谋字八元仕唐紫金光禄大夫、宏文殿大学士,历教六帝,寿一百零一岁,唐德宗赐号寿君,唐天宝十四年避“安史之乱”迁栝苍丁川。
寿君谋公之后,曾孙渊者分徙上坦,曾孙泳字希者分徙青田沐鹤溪,澄者分徙金华七宝寺(后分脉上虞),普以下有孙孝祈者分徙横塘、前湾,壇以下有孙节者分徙永场、溪口等地,寿君孙钥者由丁川又分徙浯溪……。《栝苍宣邑坦川潘氏宗谱》记载:“今栝之丽水、青田、松阳等处,远者沐溪、大竹溪、浯溪、近者横塘、黄皮坑(祖京)、潘山头(祖铉)、竹洲、溪口,皆吾上坦之亲族,祀事之所供者。自栝之外则有金华、上虞、兰溪、婺源、新城、永康(祖宗望)俱吾嫡宗,世次可数……。”
今天,谋公子孙计十四万九千余人,分迁三省三十四县,一百五十五个大宗祠,大学生三万余,高级工程师三千余。
潘氏一族宋代极隆:有田连阡陌、富甲乡邦者,有联姻帝室权倾一时者,有名贤辈出清介流芳者(有二位状元公,有“九子十尚书”,有“八代皆一品”)。因此,称之为:富、贵、清三潘。
四、上坦分脉:富甲一方、才俊相继
寿君曾孙渊为榷易使,乐山水之胜,由横塘丁川迁居宣邑应和乡政顺里上坦,潘渊是上坦始迁祖。五世孙安承公生三子,德为岭头前田之祖,方为上坦中宅驮桥南源之祖,直又名环上坦后宅、江望之祖。直生二子,长孝之分居上坦后宅,为一代文宗(二次创业祖),次子益之由上坦中宅分居江望,此后,分派别谱各续春秋。
孝之公之后明代有潘湘官两广监察御史,之后上坦潘氏虽书香传家科举不断,但不以官显。长久以来,上坦潘氏一族超然特出,富甲一方,望重宣邑。或为胥吏,或授儒学,或善农田,或悬壶济世,清流贤达之士比比皆是。如近代:潘文波又称秋涛先生,善于经营,三子九孙学而有术,以乐善好施著称,以九十余高寿善终;潘璜字佩声,投身红十字会事业,在兰溪创办了谷祥医院,为兰溪历史上第一家西医院,活人无数,被政府通令嘉奖。
到了现代,上坦潘氏更是凤声鹤鸣、才俊相继:
潘洁兹之弟昌侯(81岁),曾是“人民大会堂”的主要建筑设计师之一,并于定稿时受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潘昌凯(80多岁)曾为武汉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
潘冠玉(72岁)美国地理科学家,博士。
潘恺跃上海交大教授,高级工程桥梁专家,“南京长江大桥”设计者之一。
潘恺淼曾任台湾金门守备司令。
潘杰震曾参加刘邓大军,以军级干部离休。
……
笔者在采访中, 上坦潘氏族人还自豪地告诉我:前几年,这里还出了一个县里的文科状元;据不完全统计,上坦这个近二千人的村落,教授以上有21名。
五、展望未来:十年树木,百年福荫
上坦村历史上之富裕,现在经济之欠发达,对比明显。只有那苍苍的老屋、斑斑的宗谱,还记载着往日的灿烂与辉煌。
上坦村的衰落:其一,是解放后对土地山林进行了重新分配,致使原来承载上坦富裕的经济基础大部丧失。最盛时,安村、白水坑、金龙村、塘齐村、黄岗山的山林,塘齐村部分、大院后库田200亩、阳坑塘村等大批良田,都曾经为上坦富豪们所拥有。其二,交通不便,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时,本来规划公路从上坦经过,但是由于上坦那些有钱有势的大地主们的强烈反对,最后公路改道桃溪,这为上坦日后的衰败种了因。其实,当时大地主们的强烈反对,不仅仅是因为修公路要征用掉大量的农田,还因为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有入侵武义的可能,所以,对他们这些身家极巨的人来说,修公路过家门,无异于引狼入室!
家谱中记载有:“坦川八景”——“东岭松涛,西山爽气,南崖萝月,北巘翠叠,虹桥卧波,碧潭桂影,壇溪澄练,兴林晚钟”,并绘有详细的图景。
潘昌茂等一干老人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孩提时似曾相识的村景:一人难抱之树数不胜数,走进林中即便酷暑天肌肤也会感到寒厉,鸟栖兽走也是寻常所见,水清澈涟涟鱼结群翩翩……。上坦95%的林木,分别毁于:建设铁路大量需要枕木,1958年“大炼钢铁”时滥采滥伐。而另外5%的林木见证了那一幕幕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一点抚今追昔的念想。
今天,上坦周围环境已不是当年的青山绿水,望着那不再葱郁繁茂的山峦,一种失落油然而生。在离开上坦的路上,我想起了郭洞那森森的山容、络绎寻幽的雅客,不自觉兴起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幻想:假如上坦那些林景还在的话,又会是怎么样呢?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782798&PostID=13148531
评论 (6)
谢谢宗亲作者,辛苦了!!!
我的QQ969954151,希望能够联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