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冈 潘富云先生
中方荆坪潘氏古文化村之七,河边码头上的七星树 |
今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我应怀化市国税局副局长潘振文先生的邀请,利用去长沙的机会,返程时从长沙坐晚班八点多的火车去了怀化,二十四日凌晨四点多到达,出站后天还没亮,我就临时在站前鹤城区民政局的招待所休息了三个多小时,醒来后打电话告诉了潘振文和在怀化医药公司工作的堂妹潘小红。不一会,小红及其父亲潘先诰(我的堂叔)一家开车到招待所来接我,潘振文随后也到了。见面后,大家决定去中方。于是,小红的夫君还特意请了假,亲自开车陪我们前往中方县中方镇荆坪潘氏古文化村,我们从怀化出发,小车南行了14公里,便停在了中方镇舞水河畔的仃车场内。
舞水河发源于贵州,由西向东进入湖南,经新晃、芷江流经这里时,突然由北向南,将荆坪潘氏古文化村数平方公里的平川挽在怀里,舞水河水清明亮,没被污染。由于是冬天,河水平缓地环绕着这千年古村静静向南流去,在黔城与沅江会合后再经安江、辰溪、沅陵向北注入洞庭湖。
我们来到河边码头,看到对岸静静的古村荆坪,看到雄伟的潘氏宗祠,心中的思绪又沸腾起来了,我曾两次来过这里,现在是第三次了,一晃又间隔了二年,时间飞逝哟!此时此刻,真还有点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趁渡船尚未过来,我和振文爬到岸边的小山坡上,对着对岸荆坪的村落、舞水河和渡口、还有中方镇拍了数张照片,留下了时空的记忆,然后再上渡船过了河。
一上岸,七星古树己在静静地迎接我们了。从舞水河码头古驿道边至祠堂周围,矗立着七棵古树,按北斗七星状排列,这是荆坪古村的标志。设若游子落业在天涯海角,遇到村人时只要你能说得清这几棵树的方位,他定会确认是故乡人并热情相待。七星树错落地生长于双凤桥内外,全都是重阳树,其中村口一棵四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村民们都叫它“重阳木”,这棵一千一百多年的古树巳不堪岁月的重负,呈弧形慢慢由东向西路边倾斜,为古道上空架起一座天桥。树上还贴了不少红纸条和挂上一些红布块,上面写着村中一些孩子的名字,这是族中父老为孩子“拜树干娘”,为的是驱邪避灾,此风俗自明清以来便一直延续至今。“在1987年,就在离树不远的地方,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遗迹,经国家考古勘探考证,被北京大学教授、考古专家吕遵锷认定为‘舞水文化’的发源地”。
我们一行六人,除振文和我之外,还有小红一家四口、即她的夫君和父母亲。在振文的引领下,我们准备先到祠堂内祭拜祖宗,然后再去村中。随即振文到附近买来香烛,我们一行就轻步迈上宗祠前的十一级台阶,大家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向潘氏先祖上香。潘氏宗祠占地面积有1600多平方米,是湘黔两省相临十多个县市潘氏族人共同祭祀的大型宗祠,现己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族谱记载,宗祠始建于宋代,扩建于元世祖忽必烈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和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又先后于嘉庆六年(1802年)、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和公元2002年进行了四次扩建与维修。大门内是戏台和戏楼,这里是全村的文化中心。每逢节日,锣鼓吭锵,戏台上出将入相,“独健登台东西南北尽情演,堂人就座雨雪阴晴乐意看”;全村父老乡亲,日夜看戏,十分热闹。宗祠左边毗连五通神庙,右连关圣帝殿,斜对面是文殊阁和观音堂。这些古建筑之间,古驿道蜿蜒远去,这是上黔城和到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城的必经之地,也是到中方古镇的渡口。“中方”原是怀化县的一个镇,历史上归沅州所管。之所以镇称“中方”,是就其地理位置方位而言的,以荆坪村古驿道附近的一口“四方圹”为中心,东去安江30公里,南至黔城30公里,西离芷江30公里,北上泸阳30公里。“这里曾经是古代西南地区商贸经济文化的中心,被考古学家初定为战国‘牂牁国’的都城、汉代舞阳县与舞阳郡、唐宋时期溆州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谷米桐油麻布草药柴炭以及本地特产斗笠,都在此地聚散”。
我上完台阶,伫立在宗祠大门前,向上注目良久,细看着大门上方一幅幅精美的彩色浮雕,每一幅浮雕都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讲述了潘氏的发展渊源。比如有荥阳潘窑村的《金顶(鼎)山》,那是潘氏发源地;有《文王求贤》(太公钓鱼),因为文王是潘氏始祖季孙公的祖父,季孙乃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季子,春秋时,因功封为荥阳侯,食采邑於潘,殁葬金顶(鼎)山。战国时,此地被楚国吞并,季孙公的子孙遂以地为姓,这就是潘氏的受姓之始。因此,文王也是潘氏的先祖。有《美公点将》,美公是荆坪潘氏第一代祖贞周公的祖父,历史上的潘美是大宋开国功臣,不是戏说中的“潘仁美”,世人只知“潘仁美”是杨家的对头,其实这是《杨家将》的作者歪曲了历史。尽管人们都知道历史和小说、评书、戏剧是有区别的,但数百年来,人们还是把潘美和“潘仁美”等同起来,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据《宋史》和《续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真实的历史是: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后周世宗柴荣病亡,其长子宗训年幼即位,是为后周恭帝。随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帝,是为宋太祖。当即派潘美回朝传命,然后回兵京师,太祖将后周恭帝降封为郑王。他入宫见宫女抱一小儿,知是周世宗柴荣的小儿子,身边的谋臣范质、赵普皆劝杀勿留。然而旁边却有一将垂首不语。赵匡胤偏问他该如何处置?此人回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负世宗;劝陛下留之,则必被陛下疑。”赵匡胤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我不能做这样的事。但是,他总得有个归宿,你就收养了他吧。只是周世宗的儿子你不好做养子,就做你的侄子吧。”
这位将军便将孩子抱回家去,取名惟吉,吉字不与自己的儿子连名,意在今后让其单行立户,不忘其祖。后来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做了刺史。收养这个孩子的人,就是宋初的大将潘美。《宋史》上称惟吉是潘美的从子,并对惟吉单独记载有一段文字,可能就是这个缘故。这不说明美公是何等的光明磊落、有情有义、事君至诚至忠吗?宋朝建立后,潘美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宋史》上记载了他单人独骑收服凶悍的陕帅袁彦,统雄兵平南汉、直下湖南两广。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潘美以行营诸军都部署率军攻南汉。九月,围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他佯退设伏,大败南汉援军万余,克贺州。继而转兵攻韶州(今广东韶关),击败南汉军主力10余万。四年(公元971年)二月,与南汉军6万对峙于广州城西。潘美派人于夜间烧南汉军营栅,率军乘火势进攻,大胜。不到半年,攻灭了南汉并迫使南汉主投降。其后任广州知州兼市舶使,升山南东道节度使。七年(公元974年),以行营都监率兵与都部署曹彬攻南唐。八年(公元975年)正月,宋军进至秦淮河,船只未具,他率部抢渡,大军随之而过,击败江宁(今南京)城下的10万南唐军。南唐平,加潘美检校太傅、宣徽北院使。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正月,潘美任北路都招讨制置使,随宋太宗伐北汉下太原,北汉主降。进潘美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宋朝立下了不世功勋。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潘美任河东三交口(今山西阳曲县)都部署,帅兵守卫代州边陲,皇上调杨业归潘美指挥。其后潘、杨合作了七年,共同防辽入寇。
史载,时辽兵曾十万大举进犯,敌我兵力对比悬殊,潘美采用杨业建议,由潘美担任正面防守,杨业带数百轻骑出雁门关北小路,绕道敌后突袭,潘美则适时发动反攻,前后夹击,一战击溃来敌,斩其驸马侍中兼节度使萧咄李,生擒其马步军都指挥李重海。潘美因功封代国公,杨业以功授云州观察使。 从这一点上看,潘美、杨业作为上下级关系,在军事上合作还是良好的,并因军功而一起升迁。但在小说和戏剧中,将其后杨业战死的主要原因被描绘成为主帅潘美的有意陷害,这一点是站不住脚的。
其经过是: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春正月庚寅,宋太宗决定第三次北伐,发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役,以曹彬、田重进、潘美等为都部署,三路伐契丹。一是以曹彬为幽州道行营都部署、崔彦进副之,出涿州;二是以米信为西北道行营都部署、杜彦圭副之,出飞狐;三是以潘美为云、应、朔诸州行营都部署、杨业副之,出雁门;并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使王侁(shēn)为监军,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与潘、杨同领随行。潘、杨大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桑乾河,势如破竹。五月庚午,由于东路曹彬之师轻敌冒进,与契丹大将耶律休哥战於歧沟,孤军深入误中埋伏大败,北伐战役部署全被打乱,不得巳帝召曹彬、米信、 崔彦进班师还朝;并令田重进退屯定州,命潘美退还代州。此时,云、应、寰、朔四州仍在宋军控制中。随后,辽国萧太后乘胜集中兵力来攻潘美一路,并亲率十余万大军来夺四州,太宗决定放弃四州,命令潘美等出兵掩护四州民众内迁。这时辽兵已攻下寰州,形势十分危急。
据史载,此时杨业曾建议:“今辽兵势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辽兵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可保万全。”
“从‘俟大军离代州日’这句看,杨业这个建议应是迁民行动尚未开始时提出的。寰州在这四个州中的地理位置离代州最近,此时寰州已失,若宋军出兵迁民回归时,辽军横出寰州拦击,必截断宋军归路,按说宋军迁民行动本应中止,但事实上宋军一直在实施中,说明攻占寰州的这一路辽军当时并没这个实力。要知道,宋军迁民不同于交战,不可以随时机动,而是要随民缓行,想快也快不了,辽军多骑兵,要想追上宋军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可在迁民途中,辽军却一直紧跟宋军,但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可见此时的形势虽表面上危机四伏,大战在即,而实际上却是麻杆打狼,两头(方)害怕。
辽军说起来有十余万,但其分兵进攻,其一路面对宋军数万精锐,未必就占绝对优势,这应是辽军一直紧随宋军,而不贸然进攻的主因。在此态势下,监军王侁(shēn)坚持大张旗鼓,沿大路行进的主张并非毫无道理,而潘美、刘文裕的对其支持,也无非意在合兵一处,使敌难以乘隙。从杨业的历次战绩上看,他极擅长以少胜多,出奇致胜。此时他提出在陈家峪两狼山谷口设伏,诱敌进谷,给以痛击,使敌不敢蹑宋军之后的建议,也就是一个出奇致胜的战术。但王侁是个刚愎自负的人,与杨业就此事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的确说了一些过头刺激杨业的话。
但从其后宋军曾在陈家谷设伏一天的情况看,潘美还是支持了杨业的。而潘美的伏兵之所以撤去,是因为王侁以为杨业在寅时出发,到巳时还没什么音信,以为是敌军怯战,杨业在乘胜追击,就想寻过去抢些功劳,擅自率本部人马行动造成的。潘美作为主帅,没有及时制止王侁破坏作战计划,固然是失误。可要知道,监军一职就是为了牵制主帅军权的,此时监军认为杨业临敌制胜,急需接应,假若真是如此,误了军机致杨军失利,转胜为败的责任,潘美是担当不起的。所以,潘美也只好起兵沿交河递进,行军二十里左右时,突接杨业遇伏巳经大败的消息,宋军计划至此已全部打乱,潘美为尽快收拢部队、保护百姓南迁,不得巳只好率军沿小路撤退。
身为一军主帅,潘美既有权采听众人之议,也有权否决众人之议,胜败自古为兵家常事,慢说是打了败仗,就是打了胜仗的一方也同样会有人员损伤,凭什么到了潘美这就不允许出现失误呢?这事无论怎么讲,也谈不上谁忠谁奸,谁爱国谁卖国,但到了说书的嘴里,为了吸引听众,就非得糟践一个捧一个。”
因此,就这次对辽国的战役而言,造成此次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东路曹彬的歧沟之败,对此,太宗巳有定论。太宗在总结失败的教训后给曹彬和潘美等降级的处分也是实事求是的。但尽管如此,对潘美仍然是信任的,继续要他担任防辽主帅,驻防并州.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六月,忠武节度使、同平章事潘美卒。太宗皇帝下诏:追赠潘美为中书令,谥武惠。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八月,真宗皇帝下诏:以潘美配享太宗庙庭,追封郑王。由此可见,潘美是大宋朝的有功之臣,绝对不是小说、评书和戏剧中的被歪曲了的人物。
荆坪潘氏一世祖贞周公是美公第三子惟道公之子,官封武略将军,并袭父爵光禄大夫,北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5年),被谪镇守溆州、故而自山东临朐县竹搭桥迁来中方,见舞水河边十里沃土长满荆条,故将此地取名荆坪。他令家将亲兵开恳了这片土地,建立了村庄,立了宗祠,从而延续至今,传世三十多代,己有九百三十年的历史了。从这大门的上方、一件件浮雕上的内函即可以看出,是向世人展示了中方荆坪潘氏发源的历史。可见荆坪潘氏,始终没有忘记根本,更没有忘记祖宗,这不就是历史的见证吗?
我们进入祠堂,穿过戏台,再穿过挂满牌匾的二进大厅,来到列祖列宗的神龛前,由先诰叔领头,我们献上三柱清香,肃立祭拜。“尊祖敬宗、慎终追远”,这是我们潘氏绐终尊循的一条古训,我们也希望传承到永远!
出了宗祠,我们漫步在古驿道上,观赏着古文化村的美景。在振文的引领下,我们先来到节孝牌坊前瞻仰前人的遗迹,然后来到唐代的古井旁,先诰叔夫妻俩一遍遍数着古井口的36条坎痕,还尝了纯净甜美的井水,彷佛在追忆着前人的艰辛。我们还来到庭院中的石鱼旁,四条石鱼彷佛是真鱼游戏在水中,小红伉俪戏耍着石鱼留涟忘返。之后,振文又带我们来到舞水河边的十里跑马练兵场,只见荆坪小学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上体育课,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给人们展示着荆坪的未来。
不一会,盛文先生的儿媳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中餐,热情招待了我们。奇怪的是,今天没有看到族中的负责人,原来振文在路上,一直不停地用手机打电话和荆坪潘氏总祠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们联系,要他们快点来会面。但事不凑巧,因中方县委一位管政法的副书记出了车祸受伤住院,他们去怀化看他去了,一时回不来,并约我们到怀化见面。我们饭后告别了主人,依依惜别荆坪,并返回到怀化。本来我还要去堂妹小红家看看的,但振文还有很多事要商量,我就没时间去了。到国税局振文家后,我己感觉到很疲劳,在他去复印我带去的资料时,我休息了一会。他回来后,说中方的人员己经在餐厅等候、催促我们了,于是我赶紧洗了脸,随振文奔餐厅而去。
入坐以后,我谈了此行的来意:一是接受振文的多次邀请来看看大家;二是受《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可权先生的委托,征求中方潘氏是否参加《中国潘氏总谱纲目》一书汇篇工作的意见;三是我看到个别媒体上发表的文章中,对荆坪潘氏有不准确的言辞甚至是非议,有必要进行通报和纠正。同时我还介绍了今年到拜谒黄帝陵、荥阳潘氏始祖季孙公墓、中牟潘岳公墓,访寻开封潘美大元帅府遗址和潘家湖的情景;让他们观看带去的资料和照片(振文己全部复印)。之后,存森、中兴等商量了,明确表态中方潘氏同意参加《中国潘氏总谱纲目》一书的汇编工作,同时对其它问题也表了态。
当晚,振文留我住在他家,我告诉他,我家里有事,必须明天赶回去。他本想还要留我住两天,见我有事,不便强留,当晚我们详谈到深夜,第二天清晨,他送我到车站,一直等到车开出后他才离去。同宗情谊,实难言表。我也来不及向小红一家告辞了,但以后还是有机会去怀化的,到时再当面致歉吧!
二OO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PS:本文作者潘富云先生是湖南省武冈市民政局的局长,附作者近照。 | ||
怀化市国税局副局长潘振文先生和本文作者 | 潘富云先生(左三)在中方潘氏宗祠和荆坪潘氏代表合影(右三为老族长潘盛钧先生(巳去世) | 潘富云先生(左二)在丽水和潘国相先生(中)等潘氏文化研究会部分成员合影 |
潘富云先生在中方潘氏宗祠和荆坪潘氏代表合影 | 潘富云先生在防城港和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可权先生在交谈 | 潘富云先生在书房 |
评论 (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