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读明工部尚书季训公纯孝里世谱序

 
  浙江乌程纯孝里(现湖州市)潘氏。是潘氏中一支很有影响的支派,其子孙繁衍甚多,分宗遍布江、浙、皖、赣,湘、楚等地,代有名人。今湖北广水潘成忠先生编著的“潘氏文化资料”上,收集了纯孝里世谱中部分资料,为我们提供了阅读、了解纯孝里潘氏一支情况的条件。
  吴兴潘氏始祖潘伯民的七世孙潘综幼年时遭遇孙恩之乱,但他临危不惧,舍命救父,“父子遂得免”。由于事迹感人,经太守王诏之举荐,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年),诏建白华坊,并旌其所居为纯孝里,这便是纯孝里的来源。潘综被其后代子孙尊为“中兴始祖”,并尊其为汇沮潘氏一世。
  吴兴环渚潘氏聚集较多的地方称作潘家坝、潘家湾,其中尤以外溪最为著名。潘氏后裔为纪念先祖潘伯民从滎阳郡南迁至吴兴乌程外溪后发展为湖州一大宗姓事迹,故易名为汇沮。汇(huì):众水会合和类聚之意。沮(jǔ):古水名。系指“周朝发祥地即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的沮水,汇沮本身就含有潘氏赐姓后,其宗亲最先繁衍集聚和生息于沮水之滨的意思。
  吴兴潘姓始迁祖潘伯民,名攻,字汝里。西晋末年,随东晋元帝南渡(307年),始迁至吴兴郡乌程县外溪。因追随晋元帝征战有功,被封为猛烈将军。其后伯民公七世传纯孝公,再八世迁至婺源桃溪,,自婺之桃溪又十二世,传至潘万,万一公尊其父训率全家从婺源桃溪,复迁至吴兴环渚乡汇沮村,而纯孝公之世业,遂有今日矣,此纯孝里之正派也。
  “潘氏文化资料”所载纯孝里世谱共有四部份组成,1,纯孝里世谱源流(序)、2,乌程纯孝里总系图;3,乌程纯孝里世谱迁居、4,乌程纯孝里迁徒一览表。1和3明确落款为潘季训所作。作文时间标明为明万历二十三年甲午岁,即纪元1595年,离今已有四百多年了。
  潘季训“千古治黄第一人”,世界著名河工专家,明朝大水利学家 。(公元1521一一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十一月,他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和工部尚书朱衡一道主持治河。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八月,被任命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提督军务,次年十二月遭睢遵弹劾,被免职。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他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的头衔,对黄河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治理。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秋,以治河有功升南京兵部尚书。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四月,又一次总理河道,一生四次总理河道。《河防一览》是潘季训治河理论的代表作。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因病离职回故里乌程。为教育子孙,遂抱病编纂和修订了潘氏家谱:《纯孝里世谱源流》、《纯孝里世谱迁居》。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73岁潘中风风瘫,半肢不仁。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75岁潘抱病撰写完成了《明万历乙未潘氏族谱印》,这也是他传世的最后一篇文章,他在文中谆谆教诲其后代说:“我欲子孙读忠烈传,当慷慨就义,戮力王国;读孝友传,当蔼然敦睦,刑于有家。即晦影巌穴,亦当积仁累行,砥砺名节”。
季训公在留下的“世谱源流”和“世谱迁居”两篇文章中,较系统的考述了纯孝里潘氏一门的来龙去脉,所居所位,为我们后代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谱碟资料。
  根据“潘氏文化资料”所提供的世谱,现作以下阅读解析。
 
  一、纯孝里世谱源流(序)
  明万历二十岁次壬辰(公元1592年)(原文有误)
  余潘氏世居今汇沮,即元嘉中诏旌纯孝里也。自武王受命,大封同姓,于是毕公之子季孙,食邑于潘,因以为姓,封荥阳侯,因以为郡。
  厥后,历十一世至楚师叔公为楚上卿,而其子叔庆公相继为楚大夫,遂为楚世家。
  又十二世至左丞公琳,顺道过山西,遂改居山西。琳传仁英,为谏议大夫。仁英传级,为御史大夫,后皆累官拜相。级传而澈,则以文为贵,时在汉宣帝朝也。澈传森,森传桂芳,举贤良为扶风太守。再传而蹇,为淮阳太守。又再传而广义,为议郎。又再传而亮瑰,公举孝廉,为御史大夫。亮瑰公传勉,为御史。勉四传而庇,字文德,为琅琊内史。庇传安重公岱,为清河太守。安仁公岳,为为河阳令,重公传攻,又讳伯民仕晋为猛烈将军,从元帝南渡,始迁吴兴之乌程。历桂林太守公真之、司徒公沔,凡七世而传纯孝公,皆世居今里。而其散处于吴、越、齐、楚、燕、赵之间。曰上海、曰新昌、曰淮安、曰婺源桃溪者。皆纯孝公之后也。
  解读:我潘氏今居住的乌程汇沮一地,是南朝元嘉年间奉诏旌表的纯孝里,自周武王大封姬姓诸王,毕公之子季孙受封于潘邑,以邑为氏受姓潘,并封荥阳侯,因以荥阳为郡望之地。
  季孙公之后,传至十一世为春秋楚庄王时期,师叔公名潘尪,为楚国上卿,这里的上卿非专指官名,只强调官位很高,其实师叔公为楚大夫,相助庄王,楚之良将。而师叔公的儿子潘党,字师党,(原文资料为叔庆),继其父仍为楚大夫,两代为楚之高官,从此潘氏成为楚国的世家名门。
  又历经十二世,传至琳公,潘琳公,字汝佩,做官做到了左丞,左丞为尚书令的佐官,此时约在西汉初,琳公顺道路过山西,遂全家定居山西。可为何顺道山西就全家不走了,我已无考。琳公传仁英,仁英公字国器,因举孝廉,在汉昭帝时为谏议大夫,宰相霍光因其贤,遂拜为相。仁英传级,级公字升之,因孝廉闻名于朝野,出擢为博士而荐为御史大夫,后又累官至相位。级传到他儿子澈,澈公文才过人,便以其父贵爵高,而封为关内候,此已是西汉宣帝时期了(公元前50年左右)。澈公传给儿子森公,森公字汝茂,有学问有德行,潜隐山林,自号裳林居士,森又传至桂芳公,字迎馥,贤良方正而为扶风太守。再传而蹇,蹇公做过淮阳太守,可惜在东汉初汉光武建元二年(公元26年),被更始帝手下的苏茂(原为绿林军将领,随朱鲔投降刘秀)所杀,苏茂占据广东,投降刘永,刘永封他为大司马淮阳王。蹇公儿子广义公,字公甫,官拜议郎,可参与朝政。又再传至亮瑰公,经举孝廉为御史大夫。亮瑰公再传勉,勉公为御史。勉四传而庇,字文德,为琅琊内史。庇公传安重公潘岱,岱为清河太守,岱弟为安仁公潘岳,为河阳令,安重公潘岱再传攻,攻字伯民,东晋时为猛烈将军,跟随晋元帝司马睿从中原南渡江南。始迁到吴兴郡乌程县。此后又传桂林太守直之公(原文:“公真之”我疑是后代的笔误,因直之公兄弟三人,长直之,次欣之,三贞之),再传司徒公沔,共七世而到纯孝公,以上这么多代一直居住在这里。
  而其它子孙则有分宗、迁涉、散布在江、浙、山东、皖、赣、湖南、湖北,山西、河北等地,也有称:上海潘氏,新昌潘氏、淮安潘氏、婺源桃溪潘氏,而这些潘氏都是纯孝公后代分枝派别。
  评析:这一大段,季训公述叙了乌程潘氏一支,从季孙公起到始迁乌程,在这期间历代潘氏祖先名字和传流,读到这里,虽说代有名人,交待清楚有根有据。但总感像篇潘氏光荣榜,这中间有许多潘氏祖先,在其它潘氏支派中也能看到影子,我大慨算了一下,从季孙公到纯孝公共有49世,时间跨度在1470年左右(公元前1044——公元427年),每代约30年,明显偏长,而且几乎每代都是官宦人家,这从直系嫡传的可能性来看,上千年中代代不衰,可能性、真实性就值得推敲了,所以这些潘氏祖先并未列入纯孝里总系图中。只在这篇世谱源流(序)中罗列出来。
  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家谱的作用被用来对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所以凡有显赫地位的先祖,被后代子孙追捧在所难免。
  直到北宋,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才兴盛起来,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加之宋初庐陵欧阳修,老泉公苏洵(苏轼苏辙之父)倡导民间修家谱,更使家谱的编修普及化了。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家谱中对谱世源流中较古老的嫡传祖先都是名人,贵族、做官的,而传承关系模糊的原因。而宋以后的祖先和传承关系比较清淅了。
  公九子皆俱才名,又四传而义,则世公而之业。而弟仲迁金华,弟侁迁处州,又四传而御史公琰,琰二传而兴义,公传仲阳。赐进士第,为三山令,乃迁闽之建阳,兴仁公传良辅,迁烟川。仲阳公又六世至逢辰公,迁婺之桃溪,逢旦公居屯溪,逢辅公迁弋阳。皆唐季广明之乱而避之也。自婺之桃溪又十二世传至万一公,复迁于乌程之汇沮,而纯孝公之世业遂有今日矣。故溯流穷源,当以毕公为始祖,而以纯孝公为中兴,第世远近迂,名高难附而忠孝相仍,显名著姓,厥为旧矣。奚必自附于朱程顾陆之列而后,称乔木世家哉!
  居纯孝里,即当以纯孝公为祖,乌程之有潘氏,则自伯民公始,兹则世世子孙所宜永怀先哲,继述罔替者乎!
  时值万历甲午孟冬,赐进士、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工部尚书,赐勋正治上卿、前两京兵刑二部尚书。四奉勅总理河漕,提督南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处军务,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提督北直隶学校,河南道监察御史,侍经筳奉敕居守,赐麒麟服。
  纯孝公三十八世孙季训百拜谨叙
  解读:纯孝公潘综共生九子,依次为:教(字承甫)、敏(字学甫)、敬(字德甫)、敩(字勤甫)、敦(字和甫)、敷(字宣甫)、勅(字济甫)、敭(字振甫)、敞(字彬甫)九子皆俱有才名。其第九子敞公又四传至义(义公父潘绍),义公字时礼,官至尚书左丞,则渐形成为义公一支了,而其从弟仲(潘绪长子),迁金华。从弟侁(潘绪次子),迁处州。义公再四传至琰,琰公字伯用,少年时就才华出众。举进士官至御史。琰公二传至兴义公,兴义公传长子仲阳公(兴义公次子季阳、三子节阳),仲阳公赐进士,为闽三山令(现福州市),因见其地土地肥沃,民风醇朴,遂迁福建建阳闽山桃源。兴义公弟兴仁公,子仲道六传至良辅公,迁歙之烟川,为徽烟川派始迁祖。仲阳公六传至逢辰公,逢辰公时任“歙州刺使,遂迁徽之婺源桃溪成为婺源桃溪派始迁祖,逢旦公(仲阳之后)迁居徽之屯溪 ,为屯溪潘氏始迁祖,逢辅公(仲阳之后)迁江西弋阳,为弋阳派始迁祖,此四支皆因唐末广明之乱(黄巢起义),避战乱从福建建阳迁出到婺源桃溪、歙地烟川、徽之屯溪、江西弋阳。
  婺源桃溪这一支,又经十二世传到了万一公。他率全家从安徽的婺源桃溪,复迁至吴兴环渚乡汇沮村。(潘万,又名潘仁杰,号万一,生于元至大戌申(1308)八月二十日,元至正十八年(1358)戊戌十一月十五日逝世后葬于湖州南门道场山)。从此定居这里。才使纯孝公的族业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所以追根求源,纯孝里的潘氏,是正统从毕公高姬姓潘氏而来,到纯孝公时兴盛,此后又一代一代分布于远近广大地区,好名声无可比拟,忠孝精神延续不断,名门望族由来已久,而不必排列在朱程顾陆姓氏之后,当称高门仕族之家了!
  居住在纯孝里的潘氏子孙们,都应该以纯孝公为始祖,而乌程的所有潘氏子孙们,要知道自已是由潘公伯民而起始的,以后的子孙都应该牢牢的记住这一点,并且一代代传下去不能乱啊!
  万历二十三年甲午岁次、冬月。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季训公30岁,登庚戌科进士第一百名、殿试第三甲第七十名,赐同进士出身。后加赠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爵位,先后任工部尚书,赐勋正治上卿、前两京兵刑二部尚书。四奉勅总理河漕。。。。。。等等。位极人臣。从纯孝公一世算起季训公为纯孝里三十八世。
  评析:此后一段因有“乌程纯孝里总系图”支撑。所以文中只对谱系中关键先祖承传作了述叙,交待了季训公一支由乌程而闽,由闽而婺之桃溪,再由桃溪返乌程汇沮。又对相关傍系先祖着重点名,如早期迁金华的仲公,迁处州的侁公,后来和婺源桃溪逢辰公同一代的烟川始祖良辅公,屯溪先祖逢旦公,弋阳先祖逢辅公。在序文的最后,谆谆教导后世子孙们,对荥阳潘氏,乌程潘氏,纯孝里潘氏。要知道潘姓的来源高贵和传承后代的责任。全文文字虽不多,但脉理清晰,语言精炼,看似单调,考据有源,内涵丰富,和纯孝里总系图配合阅读,就能非常清楚的了解纯孝里一支的世系全貌了。
  二、乌程纯孝里总系图
  总系图(略)
  总系图共排列了三十八世,从一世潘综到第三十八世潘季训。季训公生有四子,(长:大复,进士。次:龙翰,敕授文林郎,三子:元授,郡贡生。四子:廷圭,敕授徵仕郎。)其余各世均列出各世的名和儿子的名,有官名有号或字者都一一标明,为我们阅读系图带来了许多方便。也为我们对照阅读其它潘氏谱系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
    三、乌程纯孝里世谱迁居
         明万历二十三年岁次乙末,纪元1595年(原文有误)
余潘氏始封于荥阳之万安乡崇仁里,至晋,伯民公始迁于吴兴之乌程。遂为乌程人,纯孝而后。凡十二世为仲阳公,迁福之建阳,则自吴兴而福建矣。又六世至逢辰公,自福建而迁婺之桃溪,为徽州潘氏。又十二世至万一公,复归于乌程,此纯孝里之正派也。
  其余,本盛公沔迁义兴,彦光公辉迁温州,和叔公仲迁金华,其弟侁迁处州,孟阳迁新安,皆由乌程去。
  至昭融公迁浮梁,子仁公迁休宁。子潜公迁黟县,文迪迁篁墩,宗继迁浦城,应昭迁太原,犹自福而来者。
  逢辅迁弋阳,琳迁南昌,良辅迁烟川,昭远迁京兆,惟文迁湓浦,仁祜迁瑞安,福生迁池阳之石埭,复又迁瑞州,云二迁松江之上海,云三迁无为州,云四迁新昌,仁炳迁建康,荣一迁宁国,义亨迁丰城,仕立迁武宁之南皋。小伍迁郁林友谅子。十八迁淮,汝器迁彭泽西柳子,四十迁安庆,之翰迁桂崖,万五万九迁广信之玉山县,福八迁芜湖,安舍迁武昌,福郎迁越州,德一迁兴化,恂四迁铜陵,肇迁光州,关奴迁江山,南寿迁衢州,尧仁迁遂昌,舜美迁江州,彥广迁西安,应壁迁靖安,应刚迁麻城,显荣迁高安,右一迁黄州,右三迁青阳,宗一迁庐州,元嗣迁凤阳,会迁余干,胜祖迁宣城,均达迁贵溪,宗十迁上饶,大海迁广德州,富迁淮西,容迁昌化,应三迁扬州,美住迁济宁,舜民迁金陵,逸民迁泾县,鸷迁六安州。赵奴迁抚州,细臣迁泗州,承三迁兰溪,文六迁祁门,有道迁铅山,如石迁湖口,兴义迁江夏。
此皆徽福二处生齿日多,故其迁徒之众如此,独我乌程仲阳公以后向无迁徒,
  解读:潘氏自周初始封荥阳万安乡崇仁里,一直到晋,伯民公迁到乌程,成为乌程潘氏始迁祖,此后就传到了纯孝公。又经十二传至仲阳公,仲阳公又迁到了福建的建阳,这样就由吴兴郡的乌程人成为福建建阳人了,但此后又六传到逢辰公,逢辰公便又从福建迁到了婺源的桃溪,又成了徽州人,再过十二世,到万一公时又全家复归了乌程。这就是纯孝公一支来龙去脉。
  从乌程迁出的潘氏派系还有:本盛公潘沔迁到了义兴(江苏宜兴),彦光公潘辉迁到了温州,和叔公潘仲迁到了金华,他的弟弟潘侁迁到了处州(浙江丽水),孟阳公迁新安(皖南歙、休、婺、绩溪一带)。这几支潘氏都是由乌程潘氏迁出的。
  还有昭融公迁浮梁(江西景德镇浮梁),子仁公迁休宁(安徽休宁县),子潜公迁黟县(安徽黟县),文迪公迁篁墩(安徽歙县),宗继公迁浦城(福建浦城县),应昭迁太原,这几支都是由乌程而闽,再从福建分迁出来的。
  逢辅公迁弋阳(江西弋阳县),琳迁南昌,良辅迁烟川(歙县篁墩烟村,潘村),昭远迁京兆(西安),惟文迁湓浦(江西九江),仁祜迁瑞安(浙江瑞安市)。福生迁池阳之石埭(古安徽池州石埭县,现安徽石台县),复又迁瑞州(现江西高安县境内),云二迁松江之上海,云三迁无为州(安徽无为县),云四迁新昌(浙江新昌县),仁炳迁建康(江苏江宁县),荣一迁宁国(安徽宁国县),义亨迁丰城(江西丰城县),仕立迁武宁南皋(江西武宁县内),小伍迁郁林友谅子(可能在广西玉林境内),十八迁淮(安徽准北准南),汝器迁彭泽西柳子(江西彭泽县),四十迁安庆(安徽安庆市)之翰迁桂崖(可能是江西高安市华林山乡),万五万九迁广信之玉山县(古广信为广丰和信州,现为上饶市玉山县),福八迁芜湖,安舍迁武昌,福郎迁越州(浙江绍兴市),德一迁兴化(福建莆田),恂四迁铜陵(安徽铜陵市),肇迁光州(河南光山、潢川、固始一带),关奴迁江山(浙江江山市),南寿迁衢州(浙江衢州),尧仁迁遂昌(浙江遂昌县),舜美迁江州(江西九江),彥广迁西安,应壁迁靖安(江西靖安县),应刚迁麻城(湖北麻城市),显荣迁高安(江西高安县),右一迁黄州(湖北黄冈),右三迁青阳(安徽青阳县),宗一迁庐州(安徽庐州县),元嗣迁凤阳(安徽凤阳县),会迁余干(江西余干县),胜祖迁宣城(安徽宣城市),均达迁贵溪(江西贵溪市),宗十迁上饶(江西上饶市),大海迁广德州(安徽广德县),富迁淮西(安徽宿州、阜阳),容迁昌化(浙江临安县昌化镇),应三迁扬州,美住迁济宁(山东济宁),舜民迁金陵(江苏南京),逸民迁泾县(安徽泾县),鸷迁六安州(安徽六安市)。赵奴迁抚州(江西抚州),细臣迁泗州(安徽泗县),承三迁兰溪(浙江兰溪市),文六迁祁门(安徽祁门县),有道迁铅山(江西上饶铅山县),如石迁湖口(江西湖口县),兴义迁江夏(湖北武昌南)。
  以上这些迁居地都是因徽州、福建两处潘氏繁衍越来越多,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迁居地,只有乌程纯孝公一支自从仲阳公之后再没有迁徒。
  评析:季训公在这一段不厌其繁的叙述了除乌程纯孝公之外的,乌程各支潘氏,上千年的迁徒路线和迁居地,试想这么多的派系。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地方,就是在现今条件下,做到这一点也极不容易,何况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可见季训公的文才,能力,毅力和付出的劳动!
  这里迁居大约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早期,时间在唐代以前,约公元400年到750年间,最早的一支是本盛公潘沔,他是乌程始迁祖伯民公的五世孙(纯孝公为七世孙),沔公字本盛,南北朝时,南朝宋武帝时(公元420年)官拜中书舍人,后迁翰林学士,又累官至司徒,官居一品。成为江苏宜兴潘氏最早的始迁祖。此后的彦光公潘辉迁温州,但彦光公为乌程何支系待考了,我认为应是最早迁温州的一支潘氏。仲公、侁公两弟兄,是纯孝公五世孙,隋代仲公迁金华,侁公迁处州,隋始设处州,唐时领六县:丽水、遂昌,瑨云、龙泉、青田、松阳下。孟阳公时已到唐代中期,迁新安,隋代设新安郡,到唐领歙县、休宁、婺源、绩溪四县,都属新安江流域,后代也称新安派,为乌程潘氏进入徽州地区最早的历史记载。
  二是乌程迁福建
  这几支潘氏很重要,约在唐朝中后期到五代十国时期,
  眧融公、子仁公、子潜公在纯孝里的世谱中记载为孟阳公孙伯旋公的三个儿子。
  文迪公是仲阳公的五世孙,他的孙子我分析可能叫逢时公。逢时公名潘名,唐光启二年(887年),为歙州剌史,遂由福建三山(福州市)迁歙县篁墩。这一支就是现在大阜潘氏祖先。
  另一支文迪公的弟文远公的儿子为宗继公,从福州迁浦城。
  而应昭公则由闽迁到了太原。应昭公名瑨,为仲阳公二弟季阳公的五世孙,和文迪公同辈,应昭公就是后来潘美公一支的先祖,
  仲阳公、季阳公、节阳公(迁浙江武康:现为浙江德清县)为三弟兄,其父名兴义公,字元,迁江夏。孟阳公为兴义公二弟津美公长子。
  三是一共写了五十七处迁居地,不可谓不多!时间也有先有后,每一地我都加注了现在的地名,以便阅读,查找。这一点也是季训公写这篇世谱迁居的本意,以便后代子孙所用。
  文中两个要点,一是始迁祖名。二是始迁地之名,始迁祖的名在纯孝里世谱总系图少部分有记载。大部分是没有的,对这部分始迁祖我因收集的资料不够,考正太难只有照写了。不过我分析这是季训公认为是从乌程迁出的其它潘氏,或  来源于口传心记,或当时季训公认识或知道的其它潘氏所叙。始迁地因古地名和现在有些差别,所以也难勉很准确。现举几例,解析一下。
  例一:良辅公迁烟川,两文均提及是烟川潘氏始迁祖,但对烟川一地并没考出,我解析为:良辅公,字朝相,登进士学,持节新安剌史,广明之乱避地歙之篁墩,后徙文笔山下(文笔山为歙之篁墩南笔架山),再徙潘村,定为烟川潘氏始祖,良辅公为仲阳公从弟仲道公之后,仲道公父亲兴仁,是仲阳公父亲兴义公的三弟。良辅公生有二子,长子潘万一,性孝,不尚文饰,率全家返回乌程故里守祖陵,居潘坞越州西南四十里。此万一公和纯孝里返迁乌程万一公不是一代人,一个在唐末,一个在元代。良辅公次子潘万二,名唐运,官通州长史,其六世孙潘日宝,在北宋初960—976年间率二子迁安徽泾县茂林潘村,为茂林始迁祖。在歙县篁墩新安江畔,沿江顺次有潘村、下烟村,烟村,烟西村,此正是烟川一地名的出处。因为时代久远。加之地方太小才会被后人忘记的。
  例二:兴义公迁江夏,这是纯孝里之后很重要的一支潘氏裔孙。
  兴义公字元仁,生有三子,长仲阳,字再春,唐进士,任闽三山令(现福州市),遂迁闽山桃源,传五世到文迪、文远,文迪公及后代迁歙篁墩,很可能是逢时公,就是现在大阜潘氏先祖,文远公及后代逢辰公迁歙篁墩再婺之桃溪,为婺源桃溪始迁祖,这两支都称闽山桃源改新安派。兴义公次子季阳,字三春,登进士弟,历官至侍御史,纯孝里世谱记载为季阳传湘,湘公字国佐,官太仆卿,后迁居太原府阳曲县,湘传佑,佑传约,约传瑨,瑨传震,震传美,这便是潘美  公一支。兴义公三子节阳,字迂春,由进士历官谏议大夫,迁武康(浙江德清县武康镇)。
  兴义公二弟津美公,字元善,生三子,孟阳、再阳、德阳,孟阳字先春,博学宏词登唐开元进士,任盐铁转运使,天宝年间迁新安(歙县、黟县),二子再阳,字符春,迁义兴(江苏宜兴),三子德阳,字道春迁宜兴。
  兴义公三弟兴仁公,生一子仲道公,仲道公后代便是良辅公,烟川派始祖。
  例三:惟文公迁湓浦,惟文公潘美公第六子,后代繁胜,在纯孝里世谱的记载和武宁南皋谱系记载有交叉,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仲阳公一代起上溯完全不同了,纯孝里世谱潘美公为季阳公之后代,而武宁南皋谱潘美公为罡公之后代。这之后两谱基本重合,我分析。季阳公这一代以前时间在唐朝初期,约为公元600年之前,这之前正是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原仕族陆续大批迁徒南方,人口减少并流动,生活不安定,所以这一段的传承关系,显得模糊是理所当然的事,从惟文公之后,虽然谱系越来越清楚,但经此后的宋靖康之变,蒙古灭金,灭南宋,和元末农民起义,朱明王朝建立,明初朱元璋实行的全国移民政策,所以到季训公时也是变化很大了,只有那些隐居深山边远之地的家族才能得以保留较清楚的谱系关系。
  例四:篁墩。这是徽州歙县所属一个小镇,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环境,使篁墩至少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人在这繁衍生息,成为中国移民史上一个亮点地。许多氏族纷纷避难,徽州仅一次就迁徒来了20多个姓族,其中就有十六、七个是迁居、避难于篁墩的,他们当初来到徽州,首先就是在篁墩这个弹丸狭小却是福祉之地获得了喘息和立根之后,或留居篁墩,或由篁墩再析分到徽州各地,以后都发展成为了徽州的名族望姓,瓜瓞绵绵,名人辈出。
  明程尚宽著《新安名族志》中综录了由外地迁入徽州的家族88个,其中,可考其具体迁徽时间、地点的有56个家族。究其过程,有三大迁徙高潮,即魏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唐末的黄巢之乱、两宋之际的靖康南渡,尤以唐末黄巢之乱最盛,一次迁居来的达20个左右,这其中,十分明确是始迁篁墩的名族就有15个,他们分别是张、陈、朱、戴、周、萧江、济阳江、康、曹、王、毕、潘、施、齐、唐等。
  例五:闽之三山,福建建阳桃源。纯孝公后代最早迁居到福建的是仲阳公,时任三山令,世谱上写道“见其土沃民醇,遂迁建阳闽山源”。
  闽越王无诸创立闽越国,建都于东冶(今福州市西),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后闽王王审知先后扩建“罗城”和南北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故福州亦称“三山”。
先是文迪公由闽迁歙之篁墩,
  到唐广明之乱(880年)逢辰公又避战乱,从闽之建阳迁婺之桃溪,
  逢时公也叫潘名,唐僖宗时自闽之三山宦居歙西篁墩三世祖潘滔,五代时徙居邑之大阜后山;十六世潘佑,元明之际再从后山迁山南,创建宗祠,这便是大阜潘氏一支。
  良辅公一支也是闽山桃源改新安烟川的。
  以上这几支的子孙由此再迁各处。
  例六:纯孝公后代,迁安徽、江西、浙江、江苏、湖北最多且广。
  安徽皖南几乎所有的县市,皖北的无为、庐江、安庆、两准,宿州、阜阳、泗县。
  江西的上饶、景德镇、九江、宜春、抚州地区各县。
  浙江的湖州、绍兴、金华、丽水、衢州地区的许多县市。
  江苏苏南的南京,宜兴、扬州、上海松江等地。
  湖北的武汉、黄冈地区。
  因为季训公只写到明代万历年,此后上述地区的潘氏还有再次迁居。
  例七:几个难考的地名。
  淮和淮西,淮河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明代安徽凤阳以西淮河称淮西,含安徽淮北和河南,地区比较大。
  郁林友谅子。广西玉林市,隋唐称郁林州,领四县。石南、郁林、兴业、潭栗,到明时领郁林、兴业、陆川、博白。友谅子何处已无考了。
  瑞州、桂崖和高安。明瑞州设府,领三县:高安、上高、新昌。唐朝时高安人辛南容在高安华林乡办了桂崖书院,为中国最早的私家书院,以此桂崖闻名,我疑桂崖在高安。季训公文中有三位潘氏迁这里。
  惟高庙二十五年,纯孝公三十一世孙安,安之弟得宴以四丁选充锦衣校卫。历原生、德安、进毛(原文为追毛)、俊、永桢、桂,迄今应龙历升本卫副千户,又入锦衣籍,为北京人。安之季弟豫任云南提举,遂家滇中,其支渐繁,尝揽典故,古之人仕宦所至,淹留既久在齐则曰齐人,在鲁则曰鲁士,往往然也。未有如我潘氏之多且众者,由周而来二千有余岁矣,其子孙或远或近,蔓延四方,难已地计。
  其问富贵能显者,随地而发,如婺之太保公讳璜(正德已卯解元庚辰进士),少司空加爵尚书讳鉴(正德戊辰进士),少司空加爵尚书讳珍(宏治壬午进士),大方伯讳镒(正德辛巳进士),讳釴(嘉靖戊戌进士),新昌之大学士讳晟(嘉靖辛丑榜眼)上海之左都御史讳恩(嘉靖癸未进士),大方伯讳允端(嘉靖壬戌进士),提学副使讳允哲(嘉靖乙丑进士),淮安之副都御史讳埙者(正德戊辰进士)不可枚举,猗欤盛哉!第欲人人而谱之不能也。故举其始迁祖,昭析着明,列之谱首。俾后之子孙有事于四方者,询其所自一览可见,不至等祖宗骨肉于途人,未必无小补于宗祊也。
  裔孙季训谨序
  解读:太祖高皇帝洪武二十五年,纯孝公三十一世孙安,安公之弟得宴以四丁入选锦衣校卫,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此后经原生、德安、进毛(原文为追毛)、俊、永桢、桂几代人,迄今应龙又升为本卫副千户,又入锦衣籍,成为北京人。安之季弟豫,任云南提举,一家人都居住在云南,后代子孙也很繁盛了,看看古往今来的人事,在外做官的人家都是这样,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屍还。在齐就成了齐人,在鲁就成了鲁人,顺其自然了。不过像我们潘氏这么多人,从周朝到现在二千多年时间里,子子孙孙多少代人分宗迁居如此广大四方,难以计数。确实是不多的。
  要是问富贵者、显赫著名者,那可是能随便举例的。如婺源桃溪的太子太保公潘璜正德十四年以书经领南畿解元,十五年进士),太子少保加尚书衔潘鉴(正德三年进士)。太子少保加尚书衔的潘珍(弘治十五年进士)。布政使潘镒(正德十六年进士),嘉靖十七年进士潘釴。新昌的大学士潘晟(嘉靖二十年进士第二名)。上海的左都御史潘恩(嘉靖元年)。布政使潘允端(嘉靖四十一年),提学副使潘允哲嘉靖四十四年),淮安副都御史潘埙(正德三年),举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是盛世空前的啊!但要想人人都写在谱里也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只能举出他们各支派的始迁祖,简单明了的记载在世谱的卷首,让那些分迁于四面八方的潘氏后代们,可以对照着去寻根求源,不至于同一血缘的潘氏宗亲碰到一起时形同陌路之人,也能帮助他们在宗庙祠堂里去认祖归宗啊。
  评析:最后这两段,前一段是写季训公的近支纯孝公三十一世孙安、得宴、豫三弟兄和他们的后代子孙,直到和他同辈的人迁居情况,以此发出感慨,同为一家亲骨肉,因时代变迁,时世沧桑,而天各一方了。说明潘氏一姓,从周以来二千多年子孙已遍布全中国。
  后一段是强调纯孝里的后代子孙,出名的很多,要想都记在世谱中已不可能,只能把迁居各地的支派始迁祖明确简要的记载在世谱的首卷,以便那些远离故乡的纯孝里后代子孙,通过查找世谱,能找出各自的支派,知道自已的宗庙祠堂,祖宗先人就是纯孝里的纯孝公。
  后人根据季训公写的“乌程纯孝里世谱迁居”,一文,编写出“乌程纯孝里迁徒一览表”以帮助后人阅读,我已用现在地名分别标注在各迁居地后,但毕竟时代久远,难免有错误,此文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只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季训公是年老带病写完这世谱两文,其实一个完整的家谱还有很多内容。其工作量之大,内容之广,考据之多,编写之难是难于言表的,同时民间家谱不像历代正史,得到国家保护。全靠民间老百姓一家一户一代一代私家保存,上千年来,改朝换代,战火不断,流离失所,移家他乡,不可胜计,遗失损毁在所难免。所以重修家谱时发生谱系错误,人名地名不准确,在所难免,季训公的两文中可能也会有这方面的很少疏漏,但绝不能损伤他为子孙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史实。功德无量啊!
  本人才干平平,能力有限,读了个半通半不通,错误在所难免,望宗亲们斧正。
  荥阳季孙公103代裔孙
  歙县烟川良辅公38代裔孙
  泾县茂林潘村日宝公32代裔孙潘祥鶤拜读
  2009821于四川德阳市
0 收藏

评论 (5)

宗亲之福!
潘友艺 #1 楼 2009-09-01 03:58
好文章!“ 惟文公迁湓浦,惟文公潘美公第六子”情况清楚,还有五子的情况是否也知道?望知道的予告知。
高坡 #2 楼 2009-10-21 20:52
耀
我是江西贵溪市金屯镇富畈潘家的.我看咯谱我们的第一世是明成公,,,,不知道是哪一脉,,望家中知情者告知.明成公是从余江来贵溪的,应该跟余江七山脑盘家畈上盘家有关系.反正跟余江潘氏是一脉,明成公的叔叔还是伯伯是进士他当咯大官还给我们村建咯牌坊就叫耀秀第,我是第22代简字辈.我看咯谱我们的辈份像一首诗.很有文才的诗,我不记的咯等下次传上来\
耀秀第 #3 楼 2010-02-25 21:07
耀
我把潘打错咯,对不起族人
耀秀第 #4 楼 2010-02-25 21:09
P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解析得让人信服!作者很花了些功夫,感谢宗亲的贡献!
panic #5 楼 2010-08-19 17:2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