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湾是广州市有名的游览胜地。这里有密布汇流入珠江的小河涌,灌溉的附近一带土地肥沃,出产驰名的"泮塘五秀"----莲藕、菱角、荸荠(马蹄)、茨菇、茭笋。基于防洪抗旱的需要,勤劳的农民沿河涌修筑了堤围----田基,为巩固堤围和充分使用土地,在堤围上中指经济效益较高的荔枝树,招惹得远近无数游人前来乘游艇消暑游河赏玩,啖荔剥菱。一时江面及河涌上各式各样花舫、舢板,穿梭往来、十分热闹。有"十里红云,八桥画舫"的称誉。
最早见于历史资料,在这里建园庭的是唐咸通十年节度使郑从谠构筑的"荔香园"。
公元九四八年,南汉王刘鋹又在这里兴建御花园――"昌华苑",广袤三十余里,每到荔熟时节,就在这里举行以啖荔为主要活动项目之一的"红云宴",历时几十年之久;明初号称"南园五子"之一的番禺诗人黄哲,在这里建有"听雪莲";清朝邱熙建有"虬珠圃",当时就有"千树荔枝四围水,江南无比好江乡"的咏叹。
至于建园规模最为宏大的要推清朝道光年间富商潘仕成,据俞询庆《启廊笔记》载:
潘氏园,园有一山,园坡峻坦,松松翁蔚,石径一道,可以拾级而登。闻此山本一高丘,当创建斯园时,相度地势,担土取名,堆而案之,朝烟暮雨之余,俨然苍岩翠岫。一大池广约百亩许,其水直通珠江,隆冬不涸,微波渺渺,足以泛舟。面池一堂极宽敞,左右廊庑回绕,栏干周匝,雕缕藻亥,无不工致。距堂数武,一楼峙立水中,为管弦歌舞之处,没于楼中作乐,则音出水面,清响可听。由堂而西,接以小桥为凉榭,轩窗四开,一望空碧。三伏时,藕花香发,清风徐来,顿忘燠暑,园多果木,而荔枝树尤繁······,东有白塔高五级,悉用白石堆砌而成。西北一带,高楼层阁,曲房密室,有十余处,亦皆花承树荫,高卑合宜,······
俞氏的记载,对海山仙馆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人造出岩翠岫的工艺特色、大型湖池的山水相连湖江相接、花草果木及水上种植均有详尽的叙述;称海山仙馆建筑的分布、规模、特色和整个园的精心设计为"真山真水,不徒以有楼阁华整,花木繁缛称也!";认为海山仙馆内楹联"荷花世界,荔子光阴"是对这个园景物的记实,
潘氏刊有《海山仙馆丛书》行世,又将收藏的珍贵碑帖,刻成碑廊,刊成《海山仙馆丛帖》,其后潘氏资财被籍没入官,海山仙馆园地被分为"荔香园"、"彭园"、"倚澜堂"、"小画舫斋"等庭园。
此外,在海山仙馆旁边还有叶鄂修筑的"小田园"、规模虽比不上海山仙馆,但建筑布置错落有致,别出心裁,园内有"风满楼"、"醉月楼"、"门精舍"、"水明楼",其中的"风满楼"是文人雅士经常觞咏雅集之所。张维屏《游荔枝湾》诗云:
游人指点潘园里,万绿丛中一阁尊。
别有楼台堪远眺,叶家新筑小田园。
诗中所指的"潘园"是海山仙馆,"一阁尊"是指海山仙馆以白石砌成、高凡五级的又号"雪阁"的"白塔"。由此可见,荔湾作为旅游赏玩的胜地,由此已久。
荔枝湾话旧
0
点赞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