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山“旋磨渡”


潘山古村村口

苏尔胜/文 方孔德/摄

潘山古村现属瑞安市马屿镇,族兄和村民说,早先有个姓潘的大官到该地建起府门而居住,旺了很多子孙后代,所以就叫了潘山。站在潘山岭,族兄指着岭下平地和近岸的江面,说那里当年是潘府前两进大屋和花园。这座山老早叫双山,潘家府门就筑在这一大片的平坦之地,后靠山,面朝飞云江。后来,飞云江河道渐渐南移,把潘府的前两进房屋都淹没了。

笔者查当地《潘氏家谱》,又查民国《瑞安县志稿》《瑞安市地名志》,证实这说法并非纯属虚构。当年大官便是北宋名将潘美的曾孙潘孝宁。潘美(925-991)便是至今“恶名”远扬的潘仁美。但其实,他是一代名将,北宋开国元勋,平南汉,安岭表,平南唐,安北汉,功勋卓著。但他确有过错,就是在伐北汉之役中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杨家将传说”中的杨老令公)失陷绝食而死。这使潘美不但蒙受了降职的处分,而且颇遭后人讥议。潘美去世后谥武襄,追封为郑王,《潘氏家谱》因此称他“宋太平兴国郑国武惠王”。

据史料所记,身为名门之后的潘孝宁淡泊名利,超然谢爵,弃官不仕,自号清河遁客,大中祥符元年(1008)游历至温州瑞安,遂“卜居四十四都藤岙双山间,以潘塘名其地,聚庐前村之江滨”。这种说法与我族兄及其他村人传自上代的传说契合。

正是因了飞云江河道日益南渐,而且北宋宣和甲辰(1124)、南宋绍兴甲寅(1146)两次特大洪水几乎吞没了大半个潘府,潘氏家族不得不“各营山阿”,纷纷自谋出路,向地势较高、安全肥沃的地方迁徙。于是,邻近的一甲、东源、三港(今高楼、龙湖)及较远的稠泛(今属文成县巨屿镇)等地都有了潘氏子孙,形成“星分数里”的局面。

村人和族兄又引我到江边的一处大草地,指着江心说,老早这里是潘府的门台,后来成了渡口,叫“旋磨渡”,曾是个大漩涡,水势大时,连磨石也会被水冲得旋转不休。一听这名字,我不由怦然一动:莫不是粟裕回忆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中提到的“旋磨渡”?向边上一看,真有山嘴子直伸到江心。

1935年冬至1937年冬,粟裕曾率红军挺进师转战于浙南、浙东,开辟革命根据地,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有力地策应了长征。他回忆说:“还有一次,我们住在瑞安县平阳坑的半山腰,布置了警戒。不料,敌人熟悉道路,绕过了我们的背后,爬到我们的上面,居高临下地把我们往坎下打。山下是飞云江。我们下到江边……顺江而下。下游有个旋磨渡,那儿有一个石山咀子伸到江心,我们想由此过江。可是刚一下水,我就被一个大漩涡卷进去了,旋转力太大,来回转了三四个圈子还是划不出来。真是危险极了,幸好后面的同志赶忙递了伞柄给我攥住,才把我拉上岸。刚上岸,敌人已经从后面打过来了。我们就你推我拉地从石壁攀上悬崖,好在黑天,我们不动,敌人没有发现。”

我曾和有关同志一起为寻访这“旋磨渡”努力过,却无甚收获,想不到却意外找到了答案。我赶紧请摄影师把这里拍下来,附上说明寄给曾在粟裕身边工作过的吴克斌先生。吴老很快回信确认这就是粟裕所说的“旋磨渡”。他说,粟裕生前曾在多个场合、多次会议上提到“旋磨渡遇险”,强调掌握情况的极端重要性。我不由感慨万分,想不到这小小的潘山,竟如此有故事,竟和古今两大名将扯上了关系。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