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是我们潘氏史上一名重量级人物,子孙繁衍何止千万。然对其祖众说纷纭,孰是孰非颇费周章!潘美为大宋名将,所以人只有一个,这是不可争议。各地家谱都以潘美为祖,或是有据可依。总不能都以攀名人为祖提高郡望来解!
我们先看史如何记的?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常山在什么地方?在河北正定,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大名在哪儿?也就是说潘美出生在哪儿?据史国强的《潘美考论》云:根据古籍记载和实地调查,加之民俗研究,可以肯定今魏县边马乡李家庄即潘美故里无疑。
潘美之父璘在后梁是个下级军官,驻守正定。后成燕国势力范围。彦中-pjs401的和讯博客称潘美之父为处常。处常之父贵受燕王大恩,梁乾化元年,仁恭之子守光,絷其父自立,僭号大燕皇帝。贵于是传檄诸郡,历数守光之罪,诸郡响应,遂率兵攻之。会救兵不至,彼众我寡,遂为所害。处常公微服间道,奔江宁,晦迹方山。处常自幽州奔南唐应是911年。其又曰:处常子五人:俶、佑、仁、骞、琳。俶、佑母,冯氏;仁、骞、琳母,钟氏。即是佑为次子,仁为三子;又据包国武的《富潘 贵潘 清潘——上坦潘氏源流考》一文称崇胤(更名贵)迁居燕北。生处常字璘生五子:次子佑仕南唐中书舍人,著名诗人,《全唐诗》录四首、断句二,宋太祖感其忠心谏主赐死累赠为中书令;三子仁字美号仲询为宋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韩国公、封郑王、谥武惠。这里把处常与璘认为是同一人,处常是名,璘是其字而已。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潘美与后唐的潘佑是异母同胞,并佑为兄,美为弟。
现有确切证据证明潘美生于925年,卒于991年。又马令与陆游二人之《南唐书》皆云潘佑三十六岁卒,而欧阳修《新五代史》则记潘佑卒於宋太祖开宝六年(973),故潘佑当生於南唐烈祖升元二年(938),且出生於扬州当地,是故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18才会称潘佑为「金陵人」。 也就是说处常911年年方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奔南唐,于南唐烈祖升元二年(938)生潘佑。其年处常是47岁。显然潘美比潘佑大十三岁,与“佑为次子,仁为三子”之说不符,此疑点矣!就算潘美是处常之子,也只能出生在南奔的金陵。又潘美怎样跑到与南唐相敌的后周呢?难道在南唐不好吗?非要千里跋涉奔不是正统的周世宗柴荣,难到潘美能预测到赵匡胤会黄袍加身吗?此又一疑点矣!处常南奔初,吴武王闻之,召拜右拾遗。南唐元宗时,为左谏议大夫。其时潘美还没有出生,公既居谏列,凡国家之利弊,中外之得失,必囊封上进,无所忌讳。元宗深器之,累加文明殿学士。深器之的处常又怎会让潘美弃唐而就周呢?此又一疑矣!深器之的处常比那个在河北正定以军校戍的潘璘的身份要高得多,一文一武,真乃神人也!
潘美父为多变之身,在河北正定是下级军官以军校戍是为武,南奔后元宗深器之,累加文明殿学士。卒谥文穆。一介武夫居然摇身一变却是满腹经论,学富五车的左谏议大夫文明殿学士。真是古今未有第一人,这人就是我们的先祖,很值得我们夸耀一番!所谓虎父无犬子,有这样的处常就会生下两个国家的两个名人,于是乎,我们的一些谱就记啦,还言之凿凿呢!你不信,有谱载的嘛。
潘美,多地潘氏老谱载:名仁,字美。 我想那一定是附会之作,把潘仁美分解为二,仁为名,美为字。把演义之说当作证据,是为可笑!福建一些地方作如是说总要有些证据,才让人信服。
贵州一些家谱说潘美之父叫国荣,可恒公支系的所有家谱都载:潘美有弟曰骞字国英,三弟曰琳字国升,子与父名同有一国字,这样取名是不可能的!古人避祖讳,所以潘美的父亲国荣不可能给自己的儿子取国升国英。这些自相矛盾的地方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果硬说潘美与潘佑是什么关系的话?我认为最多 是族兄弟而已。也就是潘璘绝不是潘处常,潘美也不可能跟后唐潘佑是异母同胞,并佑为兄,美为弟。潘美与潘佑都是历史上的名人,如果是亲兄弟的话,为什么没有说明呢?彦中-pjs401的和讯博客称潘美之父为处常一定是来自他的谱上记载的吧?仁为处常子,仁者美也。所以他们是认仁美的,这仁美是演义中的潘仁美,还是史上的潘美我们不得而知的。
我认为 不搞清潘美及其的前后几辈的关系,所谓统宗,通史类只是空谈!我认为宗亲中德高望重对潘美有研究的专家学者,除了继续介绍宣传潘美外,搞清潘美世系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评论 (10)
为证加深研讨。作者说的好:“不搞清楚潘美及其前后的关系,所谓统宗,通史类只是空谈!”我非常赞
成此说
而潘美多祖系的疑案,确是潘氏人自己造成的,当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潘氏人有责任,有义
务,有必要把这两件历史疑案搞清楚,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如此,探讨和研究潘美之历史事实,不致以讹传讹非常必要。
潘美总军攻南汉,俘刘鋹,南汉亡。安南土官丁部领篡代静海军节度使后,至此亦附宋,为外藩。
杨业归屯代州备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