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中的人物,是首要元素,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渲染,张扬,直至夸大,使文学艺术得以深入人心,而其中的人物更是代代相传,从上古神话和传说中的盘古,女娲乃至嫦娥,吴刚,无不生动、鲜活、可爱。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好逑君子,虽说无名无姓。可是千百年来都是人们对爱情想往偶像,但毕竟只是片断,直到有了小说,人物形像才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具体。
说起中国的小说史大致是从神话到神仙传,经汉书艺文志、魏晋南北朝的鬼神志怪书,到唐之传奇文,历宋之话本,这才慢慢进入小说正统,元明是小说,启动,创立,发展阶段,清为兴盛时期了,因为小说这才带动了其它的艺术形式,因为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还有流于民间的说书人,说书的人要有本子,著书的人要有素材,二者互补,使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更有了听书、读书、看戏的广大人民基础。
宋代以来就有所谓的说话人,都是讲史高手,那时就有流行的话本了,如《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吕后斩韩信前汉书续集》、《秦并六国》,《三国志》五种,前四种早已失传。惟有《三国志》留下《全相三国志平话》,今能见到最古的是明弘治甲寅年(1494年)罗贯中本《三国志演义》,明弘治年间刻本甚多,继三国演义后还有水浒、隋唐演义、北宋三遂平妖传等,这些都是以史为本,还有言情小说如西厢、三言二拍。以及西游记。
水浒故事是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其实真有其人,宋史载:“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于是自有奇闻异说,生于民间,辗转繁变以成故事,民间艺人掇拾粉饰,以文而出,水浒前就有《宋江三十六人赞》、《宣和遗事》,到明有人起而荟集取舍,使之较有条理可供阅读,,缀集者。有说是罗贯中(简本)。有说是施耐庵(繁本一百二十回),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浒传了。
自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问世之后,我国通俗小说的创作曾出现了将近两百年的空白,直到嘉靖年间才开始逐渐复苏。,嘉靖年间新出的作品一共也只有七种左右,而熊大木一人竟编撰了其中的四种。《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全汉志传》、《南北两宋志传》。《南北两宋志传》衍生出杨家将题材。杨家将抵抗契丹的故事早在民间流传。在南宋话本和元明杂剧中就有不少有关杨家将的故事。熊大木是将北宋初到明万历近600多年来有关杨家将的口头传说、曲艺、戏剧、小说集大成之,使分散的杨家将故事得以集中与系统化,成为完整的、大型的文学作品,并启迪了后来其它的的相关创作和艺术形式。
熊大木(约1506—1579),福建省建阳人,自号锺谷子,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历史演义小说的编著者与刊行者。其书坊名为“忠正堂”。熊大木编有大量通俗小说,形成了“熊大木现像”熊大木并不是专业作家,他只是个书坊老板, 书坊老板干预创作通俗小说创作,此为“熊大木现象”。按现在的话说,熊大木集产供销一条龙,既是作者,又是印刷厂长,还是出版发行商,《杨家将演义》就是熊大木书坊出版的书,他还出版了《武穆精忠传》。《岳家将》就是现在的说岳全传,以及《宋代君臣演义》,《北宋志传》等。
《杨家府演义》,从杨业与辽(契丹)作战,身陷重围,撞李陵碑殉国写起,以十二寡妇征西,克敌凯旋结束。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很大部分是史书上所没有的。如杨六郎袭破幽州,一举灭辽以及杨宗保征西夏等重要情节,只是反映了作者的一种愿望,并无史实根据。
前面写了这么多,是为潘姓人物出现作个铺垫,潘姓人氏成为文学艺术中的形像。确也是一个特殊现像,自我能识文断字起,就喜欢看小说和戏剧,可那上面的潘姓人物总会要我心存遗憾,从三国演义中吴大将潘璋杀死关羽,继而水浒传中的武大郎之妻潘金莲,杨雄妻潘巧云,都是些不光彩的形像,而看了杨家将演义后更为奸臣潘仁美陷害忠良杨老令公而心有不平,后来又听说开封府的杨家湖水是清的,潘家湖水是浑的,潘杨两姓成为世仇,更是信以为真,就是到了现今还有那些潘姓丑陋人物。如早期话剧《日出》中的花花公子潘四爷,电影《抓壮丁》、电视剧《王保长新传》中的潘驼背,直到电视剧《闯关东》中热河潘姓大户潘四爷,真不知我们潘氏招谁惹谁了。只有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出了个正面形像潘冬子,可还是个孩子。记实电影《画魂潘玉良.》一位客死法国的爱国女士。
我们老家泾县茂林潘村,从康熙年起潘姓全族人就集资在村中修一座全县最大的关圣殿,直至道光时才全部完工,整整用了一百多年,就因为潘氏37世祖吴将潘璋杀了蜀将关羽,本属各为其主,但由于此后关羽被后世帝王和小说《三国演义》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成了潘氏一族人的一块心病,这才修了这座关圣殿,唱戏也不唱“走麦城”,殿分三进,一进有神台,台口对内为唱戏酬神之用,二进为正厅,上供关羽、关平、周仓三巨塑像,神案前立有韦陀护法神,后壁有大型绘雕塑须弥山,第三进为大雄宝殿,正中盘座三尊大佛,两边是金刚罗汉,从此殿可知潘氏族人把关羽当作神和佛来供奉崇拜,世代子孙香火不断,潘氏人多么善良啊!
《水浒传》施耐庵笔下一共只写了四位淫荡之妇,阎婆惜,潘金莲、潘巧云,卢俊义之妻贾氏,潘氏就占了一半,都是偷汉子的高手,而潘金莲,潘巧云更是淫妇之首,此后的文人墨客还觉不过瘾。又出了个《金瓶梅》、《续金瓶梅》更把潘金莲写得不成样子了,为此我很纳闷,施耐庵何至于和潘姓过不去呢?后来我偶得一传说,说施耐庵元末明初时本为张士诚的幕僚和好友,还有一位潘姓人也在张士诚手下谋事,后张士诚被朱元章战败。潘某投降了朱元章,施大爷极为不满,为此就在水浒中,给两个淫妇取了个潘姓,以报私仇。此仅为一传说,但我一查资料:“施耐庵(1296~1371),本名彦端,又名肇瑞,字耐庵,号子安,汉族,江苏兴化人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将卞交情不错”。啊,还多少有点粘边边。孰真孰假?已没法考证了。现在也有人专门考证武潘之冤、更有学者甚至民间大众为潘金莲鸣屈。反应了时代的进步,这又是一个版本了,我看很是有些道理的。
要说最冤屈的莫过于杨家将演义中的潘仁美,这部小说以人物、情节、时代的极大反差而广泛流传不止,以宣传忠孝节义,反对外侮为主线,反复加深和上升,用历史的真实人物为对像不断派生、臆造,以历史的事实为铺垫,任意夸大、错位。偷换以达到调动读者的是非观,广大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善恶有报的正义感,忠孝节义的儒家正统思想。
如果单从文学艺术上来说,确是一部构思完整,主题鲜明,情节感人,人物丰富的小说,充份利用对立和冲突的效果把人物和故事典型化。加上编书者熊大木集小说创作,印刷,销售一体化的商业运作模式。把一本杨家将演义推向了千家万户的老百姓心中,几百年来深入人心。
从小我看杨家将演义,也被杨老令公一门忠烈,一代一代传于子孙,连杨门女将也是前仆后继的精神所深深感染,也为潘仁美的“卖国求荣,陷害忠良”而气愤,但在三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一篇有关潘仁美和杨业的评论,才知道史实绝非如此。似乎大有受骗之感,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报导、评论,已不少。在此不再重复,只想从另一个角度思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融合的历史,中华民族,不是中华汉族,二十五史中既含有汉族建立的国家历史,也含有匈奴、鲜卑、羯、氐、羌、辽、金、蒙古、满等各民族在中国建立的政权历史,这才是中国三千年的文明史,这道理现在谁都能懂。可一遇岳飞、杨业这样的人物就忘了是非,总把他们看成是民族英雄了,如果他们是民族英雄,那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国,是那一国呢,总不至于是外国吧,没有金国那来的现在的首都北京城,没有辽国那来的中国东三省,所以把这些人物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中来看,就远不是小说、戏剧艺术中的人物那么省心、那么高大全了,说岳全传中金国四太子完颜兀术绝不是妖魔。杨家将演义中辽圣宗也绝非青面獠牙,承天后也不是母夜叉,辽国韩得勤也不是卖国求荣,潘仁美更不是什么不是里通辽国的汉奸侫臣。
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温代唐有天下是为后梁,此后相继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之并立的中原以外地区尚有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闽、楚、南汉、荆南、吴越、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同时在中国的东北之契丹建立的辽国也积极参与这段历史。
这段历史到北汉被北宋灭亡后(公元979年)结束。此时北方除后晋时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外基本统一于宋皇朝之下。而中国东北的辽国在公元982年辽圣宗接位后,辽圣宗、承天后在韩德让等汉人官僚为辅佐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在辽国确立封建制,解放奴隶而国力增强而,形成了辽朝的全盛时期。潘美公、杨业正是处于这个年代。
潘美公是帮助赵宋王朝统一中国的功臣,他协助宋太祖稳定朝局、收服袁彦、安抚淮南、镇抚长沙、扫平南汉、平定江南,受宋太宗之命攻取北汉,完成统一大业。
杨业作为北汉降将是为赵宋王朝北拒辽国的职业军人,他略识之无、读书不多,是能征善战的骁将,但不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宋太宗之所以对他优渥有加,是出于抵御契丹的需要。宋太宗急于寻觅一个能捍边御敌又不致威胁到中央政权的骁将,命运降临到杨业的头上。杨业舍生忘死,杀敌御边,以报答宋太宗的知遇之隆。这才是真实的扬业。宋辽之战不是什么中国抗外侮的民族战争,只是中国两民族上层贵族之间为争夺控制中国统治权的战争。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大举北伐。杨业作为潘美的副手,率军收复了云(山西大同)、应(山西应县)、寰(山西朔县东北)、朔(山西朔县)四州。但当他提一支孤旅护送四州之民内迁时,在朔州南30里的陈家谷口猝遇10万契丹大军,一场恶战之后,宋军矢尽援绝,杨业不幸被俘,绝食三日而亡。其部下数百人也悉数殉难。因为杨业死得壮烈,使得誉满天下,顺理成章了.。
打了败仗潘仁美因是统军主帅,支援不力,负领导责任,被连降三级,一年后又官复原职,不久病逝。宋庭将他降级使用以期戴罪立功也在情理之中。但潘美和杨业之间绝不是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成为忠奸之争。
可《杨家将演义》为不断拔高扬业一门忠烈,不惜断章取义,偷换历史,臆造史实,将历史上真实的潘美和扬业描写成完全不同的人物。因为这部演义使用了历史真实人物。真实年代、所以更有了欺骗性。几百年来。让后代人们信以为真。宋辽之间的战争上百年,有胜有败,一次战役的失败,本属正常的战争规律,宋太宗手下一员骁将战死本属可惜,可一盆脏水全泼在潘仁美身上也太不公平了。这千年的冤案要潘氏的后代背着岂非拙拙怪事!
在封建正统的思想指导下,在儒家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下。在华夏中国汉族为正,少数民族一律排斥为夷蛮的大汉族主义笼罩中。中国的历史人物,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文学艺术需要重新评判的,这一方面已有很多范例了。
曹操、武则天在文学艺术的型像本来都是奸臣,或淫乱无比。五十年代郭沫若最早站出来为曹操,武则天翻案,一改《三国演义》单一的正统宣染。四幕历史话剧《武则天》是1960年郭沫若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作品。1962年正式在北京上演,周恩来亲自观看,引起哄动,这些事虽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使现代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看法有了较客观的评价,不能不说是个进步。就是近年来播放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在二月河的笔下雍正皇帝形像也有了很大改观,绝不是以前知道的“更改遗绍、轼兄杀弟,气死母后、淫乱无比的恶皇帝”,就是家喻户晓的精忠报国岳飞,虽说他热爱故土,收复中原,大义凛然、一身正气精神令人钦佩。他死于莫须有三字令人惋惜和同情,对秦桧的奸侫痛恨无比,但史学界早有另一种看法,民族英雄算不上是肯定的了,就是抗金一节。也只能算愚忠愚孝之举,岳飞收复失地迎回二圣的指导思想,史学界也颇有微词,弱小的南宋在面对欣欣向荣的北方金国。是战还是和,是个很大的政治议题,所以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与以宋高宗为首的主和派之间的斗争,不是简单的战与降之争,中国几千年来汉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对峙,融合,同化,交流,才演绎出华夏大地的历史。而潘美、杨业、岳飞,和耶律隆绪(辽圣宗)、承天后,韩德勤,完颜兀术一样,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才。
杨业和潘仁美的所谓”忠奸”故事。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更高的高度,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判功过是非。输入新的思维血液。
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文学艺术创作本无可非议,现代这样的小说、.影视、戏剧、舞蹈等等越来越多,那些高、大、全的人物模式早已成为过去了,而创作的严肃性,对历史人物真实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对于已形成的上千年的,那些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故事,人物,也要以宽容的心态加以除伪存真,从正面宣传,让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文学艺术中的历史人物区分开。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时,从内心就感到他绝不是个仅仅白脸奸臣的像征。而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统一中国的魏武皇帝了。
安徽泾县茂林潘村三甲潘祥鶤
2009,8,26.于四川德阳市
评论 (6)
岳飞“民族英雄算不上是肯定的了”。 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
严格意义上说岳飞算不上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