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疑《黄天荡——南京附近史前文化遗址考察记》一文!

致疑《黄天荡——南京附近史前文化遗址考察记》一文!

科学论证应该实事求是!

黄天荡——南京附近史前遗址考察记.png

今天在网上突然看到一篇文章《黄天荡——南京附近史前文化遗址考察记》就颇有兴趣地阅读了起来,文章署名是南京历史文化玩家刘宗意所写这是一篇对南京市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考察调查认证性学术论文。

作者刘宗意先生在文中写到:这回我又给自己出了个难题,一个有关大格局的难题。八百九十年前,在南京与镇江之间的长江上,有过一次宋金交兵,人称“黄天荡之战”,宋将韩世忠以八千军勇和百艘海舟,阻拦刚刚肆虐过江南的金兀术数万大军渡江北返。八千劲旅走熊罴,曾断金人十万师。骢马宣威临阵日,羯胡丧胆渡江时。(清朝黄燮清《黄天荡怀古》)...........,我要给出一个新答案。”并且刘先生旁引了如下晚明及清代人写的来佐证:清朝施润章《燕子矶》诗,清朝《读史方舆纪要》《道光上元县志》《光绪六合县志》晚明《隆庆仪真县志》明朝《嘉靖惟扬志》清朝《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清朝宣统始纂《江苏省通志稿·方域志》等作品为据想要把韩世忠围困金兀术十万大军于黄天荡的古战场旧址搬到南京地区来!刘先生并且以此在文中云:“小帆山在赤岸山南0.8公里,明朝《隆庆仪真县志》说:“山之东即黄天荡,江流至此甚险,舟人过之,鲜不乞灵者。”小帆山之东就是长江险段黄天荡,舟船经过小帆山,很少不向落帆将军庙祈求神灵保佑的。我们据此不是找到黄天荡了吗?不是很简单吗?

1晚明及清代人写的文献_副本.jpg

并且刘先生旁引了如下晚明及清代人写的来佐证:即然刘先生以晚明到清代编写的文献府县志来认定宋金交战的黄天荡旧址在宋时的建康今天的南京市地区?哪么别忘了刘先生自己又在文章中讲到:1151年韩世忠去世,又过七年,韩家请孙觌撰写《韩世忠墓志铭》,其中提及战役的影响时说:“是后,两淮交兵,伏尸流血,千有余里,而虏人卒不能饮一马于江者,系公扬子一战之捷也。”战后,金军再也不敢过长江,南宋朝廷得以保全。同样令人奇怪的是,这篇写于战后二十八年的墓志铭里,也没有出现“黄天荡”,而是说“扬子(江)一战”.......南宋地方志都不说黄天荡在哪里,蹊跷了吧!以后研究者的目光也都聚焦在“黄天荡在哪里”这个问题上,黄天荡居然成了历史之谜,考证结果是公婆各有理。”各位看清楚了没有刘先生这自己在文章中前后写的内容不是自相矛盾吗?

 

再来看看刘先生为佐证黄天荡旧址在南京市地区的企图而在《黄天荡——南京附近史前文化遗址考察记》一文中傍引的宋末元初学者胡三省(1230~1302年)所著《资治通鉴音注》又是怎么表叙的,宋的黄天荡地理注释南宋地方志里没有黄天荡注释,幸好宋末元初学者胡三省(1230~1302年)所著《资治通鉴音注》,给我们留下了一条始祖级的注释:“大江过昇州界,浸以深广,自老鹳觜渡白沙,横阔三十余里,俗呼为皇天荡。”老鹳觜(读资,鸟喙),即老鹳嘴,地名中常见。这里的老鹳嘴应该是像鹳鸟嘴的江滩突出部或江中沙洲,是黄天荡的起点。白沙,古扬子县有白沙镇,后为仪征的古称,南宋称真州。白沙在长江北岸,是黄天荡的终点。

2好宋末元初学者胡三省(1230~1302年)所著《资治通鉴音注》.jpg

以上种种就是刘先生在其原文中认定黄天荡古战场旧址在今天南京市的证据,而在下认为刘先生出示的种种证据明显是弊端并漏洞百出,刘先生在釆用胡三省著作时只写出了其中一句话的前半句且对后半句只字半提这是在段章取义不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再则即使其釆纳的前半句也不足以证明黄天荡古旧址就是在南京地区,昇州虽然就是今天的南京,可问题是胡三省著作书中的释义本是过了昇州「今南京」地界后,不知又走了多少路「注:原著中并没有明确表示一过昇州地界就到了老鹳嘴」一片水域面积十分深并且非常广阔,由老鹳嘴渡口到白沙湖面水域宽变横跨三十余里,到达一个地方俗称“皇天荡”!这大江已经过南京地界之后再过三十余里了,这哪是还在南京地区境内呀?而且这宋末元初学者胡三省(1230~1302年)所著《资治通鉴音注》的下面一段原文又记载:昆山人 上疏言水利长洲县界有长荡黄天荡长承湖下通海正淮浙兵战处也!”这句话明明白白告诉世人这韩世忠与金兀术激战的黄天荡古战场旧址根本不在南京地区而是在苏锡常地区!

 

 

同样以澄苏锡常明清时期的府县志证实宋金交战的黄天荡旧址

前面我已经讲到了刘先生在其《黄天荡——南京附近史前文化遗址考察记》一文中曾经声称南宋地方志都不说黄天荡在哪里,蹊跷了吧!以后研究者的目光也都聚焦在“黄天荡在哪里”这个问题上,黄天荡居然成了历史之谜,考证结果是公婆各有理。并且其着重釆用了以晚明到清代编写的文献府县志来认定宋金交战的黄天荡旧址在宋时的建康今天的南京市地区?哪么别忘了请刘先生江阴市、武进区、苏州市、无锡市古代府县志上自古本就有黄天荡、白沙、老鹳河的古地名!

江苏江阴县志上记载南宋绍兴年间金兵南侵,韩世忠曾经的旧部将李宝统领水军驻节江阴县在江阴县与无锡县交界地区的胶西村一带水域用火器击败金兵烧毁金兵船只!胶西村:古村落今位于无锡市锡沪路北、翠屏山南,南与安西村、西与大厍头村、北靠胶山北与江阴市文林镇河塘镇相邻与胶南村接壤。全村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5个自然村,分为17个村民小组,常住318户,人口1319人。

3江苏江阴县志上记载南宋绍兴年间韩世忠的部将李宾统领水军在江阴境内用火器击败金兵烧毁金兵船只!.png

“四库全书”收录的元代至正年编辑的“常州府无锡县志”中:宋代诗人元掔的作品《题胶山寺壁》;岗头鹁鸠鸣,定欲唤晴雨。

驱车指东山,山下寺亦古。道人双眼青,雪齿起柔语。

松回万壑风,落絮趁轻舞。日薄咏归欤,扁舟在烟渚。

这首寺无锡县“今无锡市”东北地区的胶山下古寺附近乘着小舟游玩在水雾气迷漫的水中洲渚之间,证明了宋代时期胶山附近是一片面积广阔的水域!

4胶山.png

网上有文称: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帝完颜亮分兵四路大举攻宋,企图攻取临安(今浙江杭州)。李宝任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职,率舟师江阴(今属江苏)入海北上,迎击金军舟师。胶西(今山东胶州)一举全歼金军舟师。因功授静海军节度使、此说法荒唐有脖军事常识试想,一方面今山东胶州在杭州北方几千公里之外,金兵南下攻南宋都城临安城「今杭州市」李宝只要在今苏南境内以长江为防线设防拦截以逸待劳击溃金兵,何需北上几千公里以疲惫之师到山东迎敌,再则杭州在长江南而不在北,如此南辕北则实是本末倒置不可理喻。另一方面如果真要是李宝放弃上江防线从海路孤军北上至山东当时已是金国复地被金兵全歼还不说,万一金兵由内陆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直插南宋都城临安,后果不堪设想南宋将会被李宝断送,如此愚蠢行为李宝是断然不会这么行事的南宋朝廷更不会!


《江阴县志》记载,“宋将韩世忠、金将兀术战于黄天荡则是黄田港外应驻舟师,为捍御计无别帅航海玖两浙海寇穷发奄至则鹅鼻(江阴鹅鼻嘴山)巫门(江阴巫山)上下为战场。”江阴县志,已把宋金古战场具体地理位置给明确讲清楚了,韩世忠舟师当时驻地就在江阴县(市)长江边的黄山森林公园的西侧鹅鼻峰和巫山,此地自古历来设有军营和炮台一直是战场。“黄田荡”就在黄田港周围地区。进一步证明了韩世忠和金兀术水战的古战场“黄天荡”只能是在江阴黄口田港及鹅鼻嘴山和巫山附近地区决不是千里之外的南京,而现今消失在原桐岐和月城地区的“古芙蓉湖”即黄天荡,现江阴和武进交界处仍有一古村落“黄天荡村”。

5《江阴县志》.png

而南京自古即无史书明确记载,也无“黄天荡”的古地名,

《江阴县志》记载,南宋建炎三年,韩世忠领浙江制置衔,任江阴军驻水军将官。这进一步证实,江阴是韩世忠驻地和防守作战区,金兵过江过占领南京和镇江后,用兵船从大运河一路南下直扑杭州,常州和无锡,苏州纷纷失守,韩世忠退守江阴县此时只有江阴和常熟太仓仍保留在宋军掌控中,杭州直接爆露在金兵面前无险可守,宋高宗快速弃城可逃至宁波再登船逃入东海。

6《江阴县志》记载,南宋建炎三年,韩世忠领浙江制置衔,任江阴军驻水军将官。.png

明嘉靖年重修《江阴县志》记载,焦山,在观山南,本名樵山,观山在今江阴市南闸镇和武进焦溪镇交界处,宋代时此山周围是古芙蓉湖水域,今人只知镇江有座焦山,却不知江阴市也有座焦山,并且此山在宋代时就临处于浩荡无边的古芙蓉湖水域。也进一步证实了近人文人把粱红王登焦山击鼓误认为是镇江的焦山了。


7明嘉靖年重修《江阴县志》.png


明嘉靖年重修《江阴县志》记载,芙蓉湖,江阴宋志云在县南四十里,《寰宇记》云即射贵湖又名上湖,《陆羽记》云:“此湖南控制长州,东连江阴北淹晋陵,周围水域面积达一万五千三百顷之巨,又号称“三山湖”。今已成为圩田。”1 顷=66666.6666667 平方米。如此大的水域面积:,1顷等于六万六千平方米,而目前太湖总面积为2445平方千米,足见宋代时的芙蓉湖不比太湖小多少,常州东境,无锡北境,江阴南境匀是芙蓉湖范围,如能南至长州(今苏州)说明当时大运河的河道是曾借道古芙蓉湖的。此大的水域面积不要说能容纳宋金双方水师交战的条件了,满足当今现代化小型海军交战条件都不为过。

8明嘉靖年重修《江阴县志》记载,芙蓉湖.png

明嘉靖年重修《江阴县志》记载,良信乡(今利港镇)黄天荡泾西坦,黄洋岸坦,等地名,凤戈乡(今璜塘镇)有黄天西荡圩,黄天东荡圩,龙荡圩等地名。看吧在明代黄天荡地名布遍江阴县和武进县境内,这些地名虽现今已然消失,可还能在古文献上找到,反问之宋金时期的苏南地区黄天荡还有什么依据说在南京吗??

8明嘉靖年重修《江阴县志》记载,芙蓉湖.png

10明嘉靖年重修《江阴县志》记载黄天荡地名1.png

原利港的黄天荡泾西坦有圩田四顷四十四亩。原璜塘镇的黄天西荡圩有圩田22顷37亩,黄天东荡圩有圩田四顷九十二亩,公式

1 顷=66666.6666667 平方米

大家自己想一下这些布遍江阴县的黄天荡地名所有圩田面积还小吗?注意这还是明中期的残存面积并且这几个黄天荡地名不在同一处,甚至不在同一个乡镇。明代江阴县志上冠名黄字的荡圩还有很多就无需一一在讲了。

“四库全书”收录的元代至正年编辑的“常州府无锡县志”中“无锡县宰郄公德化记”一文中记载:“建炎年,……寇贼……如金陵志实利冦松江轩以备巨舟百艘夜袭松江府,又攻打苏州城宋军弃苏州城,守常州府无锡和江阴邑的宋军舟师前往阊门外五里迎敌……后又退至离无锡县城东五十里贼舟果又至……,又明日贼舟将抵邑南门……苏人亦不免甲胄赴矢石……郄公不动声色……猶豫夺常者至若解纷赴难!!……我邑以公故罔敢有以化之?而然耶昔汉刘弘农反火虎渡河反世以为难事以公匹之过昆远甚是宜邑之父老必有为公立祠者。”这些元代古文献的内容描述了宋建炎年金兵南侵攻下南宋都城临安“后改名杭州”后,乘舟船沿大运河北归经过松江城和苏州城时攻城杀宋军将兵奢杀无数百姓,后当金兵乘舟船沿大运河打到常州府境内的江阴县和无锡县后,防守的宋军和百姓鉴于发生在松江府和苏州府的惨状,于是在郄公的倡导下用参照昔汉刘弘农用火反攻敌人渡河的方法进行艰苦的反击!而此时防守江阴无锡常州的宋军将领正是韩世忠,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注意:建炎年虽然有苗刘等将领发生宫廷政变和叛乱!可是这元代至正年重修的无锡县志讲到:“……如金陵志实利冦松江轩以备贼得巨舟百艘夜袭松江府。”这百艘巨大的舟船绝对不是什么强盗和叛军的财力所能有的,因此文章这里的贼和猶只能是指南侵的金兵!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中引用“金陵志”来描述这伙贼兵来历的而金兵南侵是从金陵过长江的,进一步说明这伙贼兵不是宋朝侵吞军饷抢老百姓财产的叛军和盗匪而是南侵的金兵和伪皇帝刘豫之兵!

11“四库全书”收录的元代至正年编辑的“常州府无锡县志”中“无锡县宰郄公德化记”.png


12“四库全书”收录的元代至正年编辑的“常州府无锡县志”中“无锡县宰郄公德化记”1.jpg

13“四库全书”收录的元代至正年编辑的“常州府无锡县志”中“无锡县宰郄公德化记”2.jpg


“四库全书”收录的元代至正年编辑的“常州府无锡县志”中“无锡县宰郄公德化记”一文

宋代时期苏南地区老鹳河地名的的考证

而关于刘先生在“黄天荡——南京附近史前遗址考察记”一文中讲到“老鹳觜(读资,鸟喙),即老鹳嘴,地名中常见。这里的老鹳嘴应该是像鹳鸟嘴的江滩突出部或江中沙洲,是黄天荡的起点。”哪正好在江阴市利港民间乡土古文献上流传:【古吴水道】称利港位于江阴西部的利港镇,东与申港镇相接,南与西石桥为邻,西隔天生港与石庄镇为界,北滨长江,与靖江夹港遥遥相望。利港镇因利港河得名。利港本名[渔浦],因渔民打鱼能收获颇丰厚古时乡人又称之为[鹳河]。关于利港(渔浦)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吴平、袁康所著的《越绝书·吴地传第三》中说:“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 浦,入大江,奏广陵。”意思是古时苏州通往扬州的水路,出平门,上郭池,入运 河,出巢湖,北上历地,经过梅村镇入阳湖,经利港入长江,向扬州。由此可见, 渔浦在两千多年前已是苏锡地区至长江的水上通道之一。利港河位于桃花港和芦埠港之间,南自璜土镇汇头上水井口入境,向东至居家湾转北经利城、丁墅、利港等村入江,全长16.3公里。宋天禧四年(1020),江阴 知军崔立疏浚利港河,以河水灌溉农田。乾道二年(1166),漕臣姜诜和知军徐蒇又疏浚利港、申港。此后明清两代共疏浚12次,民国疏浚4次但现状是九曲十八弯,两岸高岗如土山,河底只有2米宽,多处淤塞,影响灌溉,于是1976年利港老河口子拓宽,并废弃了部分老河道动工开挖全长9公里的新利港河,拓浚利港河是从从利港集镇东边起,向南裁弯改道并新建了节制闸,有效地改善了澄西地区4镇的水利、交通面貌。】!让芙蓉湖水经江阴流入长江

宋代时期苏南地区白沙地名的考证

而关于刘先生在“黄天荡——南京附近史前遗址考察记”一文中讲到“白沙,古扬子县有白沙镇,后为仪征的古称,南宋称真州。白沙在长江北岸,是黄天荡的终点?”这完全不符人军事常识和客观罗辑的,首先刘先生在其文中自己本就讲了韩世忠把金兵围困于黄天荡时:“在天长的金将孛堇太一急驱真州(仪征),于江北岸接应兀术。此时,长江南北两岸建康和扬州皆是金军。”反问之在这种情况下这如何让韩世忠能以八千人围困十万之众的金兵于长江北岸的仪征江边呀?而且刘先生甚至在其文中称仪征的白沙镇是宋金交战黄天荡旧址的终点范围之内?凡有点理性的人都会明白事实真相果是如此的话?不要说韩世忠围堵金兵了恐怕韩世忠的军队早就会被金兵包饺子包括其本人在内无一生还了!

而查阅江阴县志得知境内自古长江边上三官镇境内就有一个叫“白沙”的古村落白沙古港口,如今这个地名仍在只是因时代变迁和城市化发展这个千年古村落“白沙村”解放后划归长山镇管辖早已经拆迁了村民都安置在江阴市长山镇「今高新区」的居民新村里了!

14江阴县志长江边上叫“白沙港”和白沙保古村落.png



15江阴县志长江边上叫“白沙港”和白沙保古村落1.jpg



实地考察发现位于江阴和常州交界处的黄天荡古村一带目前虽无大面积水库和湖泊,可是河流密集程度超过别的地区并且古老小河不少,而且紧邻黄天荡村南边的江阴市月城桐岐和无锡市玉祁前洲及武进区的横山桥芙蓉一带发现更大的河流超密集区!目前在江阴市武进区无锡市存在着与水有关的村名如黄天荡.金家荡.蔡家荡.黄泥滩.河池村.荷花圩.戴家坝.陶家坝.鲤池坝.黄泥坝.界溪桥.后水门.双泾村.码头上.小湖沟。龙潭.蓉湖村.蓉湖庄.芙蓉镇.莲蓉门.连蓉桥等等古老地名!这是大江大湖由于大自然造陆功能变成星罗棋布的小湖沼,沼洼地,小河塘,并留下许多古河道,沙堤,沙坝的遗存,查阅江阴市武进区历史乡土资料得知远古江阴市长江入海口随着退海成陆到战汉时期,在无锡江阴武进三县交汇处形成一个面积不小与太湖的湖泊”芙蓉湖”又称”上湖””射贵湖”唐代时湖面广袤碧浪滔天南北相望百余里,北宋时尚存面积达一万五千三百顷之巨。唐代茶圣陆羽说”惠山东北九里有上湖,南挖长洲东峒江阴北掩晋陵苍苍渺渺迫于轩卢盖自山下百余里目极荷花不断以为江南烟水之盛”这句话概括了芙蓉湖不规则水面之巨是紧邻太湖东临吴县.西至武进城郊.北至江阴峒岐直达月城秦望山,南到无锡惠山的广大面积,以导致江南古运河从镇江借道芙蓉湖至苏州,恐怕有人会说”古运河不会借道芙蓉湖吧?因为从现在地图上看江南运河是向东绕过太湖进入杭州的” ,这答案就涉及到江南运河下令始开挖者并非隋炀帝而是春秋吴王阖闾和夫差为战争的需要由当时的国都苏州向西北借道芙蓉湖至长江开凿出古“江南河”,后又从苏州向南开凿叫”百尺渎”的运送军粮的河道至古钱塘江,而”古江南河”与”百尺渎”就是江南运河的前身,611年元月隋炀帝敕穿江南河由京日至余杭八百余里,也只是在吴王开凿的江南河古道上重新疏通并宽快而已,也涉及到古芙蓉湖消失之迷以及韩世忠大战金兀术并围困其于黄天荡死浅水湾的古战场消失之迷了!根据清代人陈镐写的芙蓉湖修堤录中记载芙蓉圩,本自古芙蓉湖之所东通长江南接龙山西连云渎北抵常州郡城郊,湖中包芳茂秦望山等诸山烟波浩荡相望百里,宋室南迁后江南移民剧增耕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围湖之风势不可挡,自此水域面积剧减严重破坏了平衡的水利系统,朝廷为围田巨大的眼前利益所诱惑还田为湖政策时紧时松造成还田为湖与围湖造田的矛盾中徘徊,芙蓉湖的消失此时开始了并且在明代时芙蓉湖区水患不断水灾日趋严重。

利港河位于桃花港和芦埠港之间,南自璜土镇汇头上水井口入境,向东至居家湾转北经利城、丁墅、利港等村入江,全长16.3公里。宋天禧四年(1020),江阴 知军崔立疏浚利港河,以河水灌溉农田。乾道二年(1166),漕臣姜诜和知军徐蒇又疏浚利港、申港。此后明清两代共疏浚12次,民国疏浚4次但现状是九曲十八弯,两岸高岗如土山,河底只有2米宽,多处淤塞,影响灌溉,于是1976年利港老河口子拓宽,并废弃了部分老河道动工开挖全长9公里的新利港河,拓浚利港河是从从利港集镇东边起,向南裁弯改道并新建了节制闸,有效地改善了澄西地区4镇的水利、交通面貌。】!让芙蓉湖水经江阴流入长江以后又在芙蓉湖四周筑圩堤大规模造田了,圩内开辟圩田十万亩出现了十万八千芙蓉圩的水利治理败笔。到明嘉靖年间原芙蓉湖区建起了村庄,其中包括蓉湖庄.蓉湖村.芙蓉镇.莲蓉门.连蓉桥等已是田塍罗列.港汊纷错.桥坝尽排.村落显现到清代时原那湖面广袤碧浪滔天的芙蓉湖已缩成不到二十平方公里的小湖圩了,到解放初芙蓉湖完全消失了!

前面讲到了已消失在历史中的芙蓉湖在南宋时开始萎缩,可必竟此时水面积达一万五千三百顷之巨,且江南段京杭古运河借道此湖中,在长江中从镇江南下经过芙蓉湖可直达南宋都城临安,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可谓是军事重地。有人怕会问与韩世忠梁红玉大败金兀术有何关联呢?我们不仿来查史料吧,南宋时期与金兵对峙吃紧作为历来兵家必争的小地方县城江阴县升级设立江阴军行政级是州江阴守军扩建成独立建制,是属浙西路二军之一归时任浙西制置使韩世忠直接节制,这里要说明的此时南京和镇江并非是韩世忠行政管理范围,当时建康由右仆射杜充防守岳飞属其下级军官,韩世忠此时如要越权带兵接管南京与镇江是会遭到皇帝的猜忌下场如同岳飞!当年岳飞带兵越过其行政管辖范围北伐就是被皇帝处死的,宋史以及明代江阴县志记载:南宋建炎三年韩世忠曾引军退守江阴军防守,后率军伏击截杀胡虏于澄西地区,此次截杀胡虏的记载与黄天荡大战高度吻合,韩世忠在江阴砂山留下古藏军洞遗址至今仍在,岳飞亦曾临时驻守江阴。南宋金兵曾几次侵入江阴武进境内如今江阴农民在耕田时时常有金代钱币出土,走访武进横山桥镇黄天荡地区当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挖河耕田平土时时常出土宋元刀枪箭镞和玉质剑首剑格剑钩等兵器出土。另外在常州博物馆有一件出土于横山桥很特殊的陶瓷器一韩瓶,是一种行军用瓷壶居文物考察中发现大凡韩世忠曾驻军之处镇江圌山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其所属防区宋代墓葬及堆积层出土这器物,江阴市青阳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挖河道时曾大量出土韩世忠士卒携带的韩瓶{相当于如今的军用水壶}这种壶很独特三十多厘米高直径十几厘米口径五六厘米能用布封口,肩部有四个耳朵能系绳行军韭常方便!而其他将领防区且没有此型瓷器出土!


图为韩世忠部队携带的韩瓶(相当于如今的军用水壶),江阴青阳、南闸曾大量出土。.jpg

图为韩世忠部队携带的韩瓶(相当于如今的军用水壶),江阴青阳、南闸曾大量出土。1.jpg

《江阴县志》记载:“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兀术率军南侵。”为防止金兵渡江南下,韩世忠与刘光世二人联手率军驻防今江阴至常熟福山一带。当时张家港境内的滨江重镇——庆安(时称石闼市)韩家军驻扎庆安期间,将士们用衣服拎土,堆筑用作瞭望的土墩,百姓称之为服拎山,后称茯苓山。相传,韩家军在庆安曾一度粮草供应不足,士兵生活十分清苦。韩世忠夫人梁红玉就带领女兵到附近村野中挖野菜。史书记载结合民间传说,可见韩世忠当年曾驻军在当时的古镇庆安。民间也老一辈之间也留传着韩大将军在此地拦截胡人的古老传说!而且明代{江阴县志}中金兵在采石渡江后韩世忠退守江阴,江阴作为历来江防要地金早自然不会放过讯速派兵进攻至江阴是夏港镇,江阴军民纷纷投入抗金斗争,守城胡纺遣王等部将拒敌于乡。又在常州老城区青果巷有一座千年古刘龙图祠是为纪念抗金战死的南宋将领刘晏所建,<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二卷忠义八>中写刘晏字平甫,入辽举进士为尚书郎宣和四年帅众部下数百来还归宋授直郎,建炎初从刘正彦部击淮西丁进晏所提赤心骑八百贼不战而降,还朝升散郎,后刘正彦反晏谓其部曲曰”吾岂从逆党者耶?”以众归顺韩世忠后世忠追击正彦及苗傅于浦城以晏骑六百为疑兵于浦山之力擒正彦,世忠上表其功迁官!金人犯建康杜充兵溃韩世忠退保江阴晏领赤心百五十骑屯松江府青龙镇,群寇犯常州郡守请晏为援刘晏以精锐七千人出奇破之,保以马迹山以捍寇官进直龙图阁。寇再至晏选舟师迎战降其众千五百人郡人为晏立生祠!又从<明一统志卷十>刘晏选舟师迎战降其聚即此地津里山在常州府城东南八十里即秦履山以秦始皇尝登此故名后讹为津里!另据<嘉靖江阴县志>记载秦望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海拔高189米东至江阴月城时家山西止武进焦溪的岳家山<常州府志>记载苻城东南八十里即秦履山以秦始皇尝登此山故名,据<风土记>载秦望山本名峨耳山秦始皇出巡游东至江苏登此山眺望四周人们就把这山称为秦履山又名秦望山!当地口语津里山,此山首尾12里山北两条支脉一条叫芦岐山另一条三茅峰北行三里叫马鞍山此山又突然升高东折三里自成一脉秦始始皇登此山”烧烽火楼祭海”谓称焦山又命李斯手书小篆铭文刻石于秦望山,芦岐山和焦山宋元时突入古芙蓉湖北锁黄天荡海寇经常来骚扰为军事险要。西至的岳家山下焦溪古镇老辈人流传古话因匪害”火烧排门”而从唐朝至明朝一直称焦垫!这里要讲清楚的是恐怕有人会说现在地方志确认此秦望山在常州城正东三十多里,而<明一统志卷十>讲刘晏选舟师迎战降其聚即此地津里山在常州府城八十里即秦履山,因此网上传言刘晏选舟师迎战地是无锡马山而非江阴武进交界处的秦望山是不正确的,持这观点的人请不要忘了古代由于工业落后路是基本上遇山绕山遇水绕水没有直线公路的,其直线距离一里的实际走要绕来绕去走三四里路才到目的地,况且长江航道在常州段是向东南方向流到江阴段的,而古代人绘地图没当代精准再者解放以前无锡马山在太湖之中与陆地根本不相连,江南运河在此山北很远不经此地,因此考证刘晏选舟师迎战金兵是在突入芙蓉湖的无锡惠山北江阴秦望山西侧武进东的水面!

 

 

所以应该证实,韩世忠大战金兀术的古战场“黄天荡”,在江阴市月城镇和申港镇地区和武进区交界处。
 
                   作者:江苏江阴市潘明山

 

2022.11.7日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