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议大夫万昌公,忧国忧民记心中。斥资组建军舰队,清朝政绩耀祖宗。
广东省梅县扶大所里(旧称梅塘,又称乌石头)潘氏十二世万昌,号九珊,讳祝华,谥成创。公前清赏戴花翎知府衔,诰授朝议大夫,朝廷特派精兵护卫,且授官匾2块,圣旨2块,外大门还获准书写“大夫第”。寿终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丙辰岁阴历四月初一日卯时,享年七十四寿。厚葬程江车上莲花湖畔(文革期间坟墓被毁,文物盗尽)。墓碑高1米,宽0、6米,实为罕见。
潘万昌天资聪颖,无奈家贫如洗,远涉马来西亚,经营锡矿业。花甲之年,携银百万回故里,建造了豪华官邸“万昌楼”楼群,并且慷慨解囊斥巨资组建朝廷第二舰队。德高望重,闻名遐迩,誉满人间。壮哉!
潘万昌政绩辉煌,唐山同人引以为荣,亦是国人之骄傲也!
出生贫穷 创业艰辛
潘万昌生於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年)癸卯三月十二日亥时。兄弟四人,其排行第三,众人称他为“潘三伯”。大哥、二哥失传。幼小时,他格外聪明,才思敏捷,初小文化程度,学习成绩优异。无奈家境贫穷,停学后进灰窑“挑灰脚”。可怜十多岁的他,就干起了大人的活,一年三百六十天,都累得腰酸腿痛,生活冤枉,弗能生存,故鬻物作盘缠,含泪告别双亲,远涉异国,旅居于东南亚——马来西亚。
潘万昌到达马来西亚后,找到深山里的锡矿场,入井做苦工,一干便数十年。其成年累月,起早摸黑,敢于吃苦,天天采锡矿比别人多,是因为他有一副高大的身材,年轻而又身强力壮。后来,他与几个股东关系密切,积蓄也多了,便凑了股。开初,事业红红火火;久而久之,也许是经营不善,也许是管理不严,也许是矿源暂少。股东退了一个又一个。最后,只剩其一人,独自经营而终。由于其精明强干,出类拔萃,经营有方,用人得当。加之他先后娶了四位贤妻,爱情交挚,梁孟同心,如冰相敬,鸳鸯双飞,故生活极其安定,卓有成就,如日冲天,从此成了百万富翁矣。
组建舰队 政绩辉煌
潘万昌于60岁时,思乡愈切,归家似箭,几乎举家返回祖国。抵达唐山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雄谋大略,爱国如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且慷慨解囊斥巨资组建朝廷第二舰队。
清朝政府为了褒奖潘万昌之政绩与其爱国精神,清赏戴花翎知府衔,诰授朝议大夫(三品官)。朝廷特派精兵荷枪实弹护卫,特拨马匹多头供其出入,且授官匾2块,圣旨2块(官匾、圣旨,文革期间被毁),均悬挂于下厅。外大门获准书写“大夫第”。其长子潘务财,清赏戴蓝翎知府衔。
潘万昌不但忧国,而且忧民。他有颗菩萨之心,扶贫济世,关心百姓。当邻居有困难时,他主动帮助邻居解决。族中孤寡老人,他照顾周到。残疾要饭者,一旦来到“万昌楼”,或者其亲自动手,或者其叫手下之人,给钱给物。乞丐们都说:“潘三伯是个大好人。”
潘万昌德高望重,功德无量,闻名遐迩,誉满人间。他的爱国精神必将流芳千古。
建筑独特 气势磅礴
清朝政府除了封官爵赏给潘万昌外,旨意可选风水宝地建造官邸。潘万昌第一次选点为梅城郊区西郊,他认为那里地势低洼,常于洪水戏虐,甚感生存困难。其总觉得还是在祖屋左边建造为宜。
潘万昌首先完善老住宅结构建筑,给胞弟潘海昌居住。然后,建造豪华官邸,名唤“万昌楼”。名人书写的“万昌楼”,字体刚劲有力,得体大方,众人观之,无不赞叹不已。据说书写“万秋楼”的书法家,先后来过数十次,仿写不止。“万昌楼”楼群,坐西向东,背靠岌岗,面临大池塘。分为主体、右为厕所楼房、左为“万昌公祠”(即私塾学堂)、左前方为精兵护卫室,总占地3201平方米,结构新颖,布局合理,主体楼高两层,气势磅礴,里外院之分。装饰的确精美,石门框石圆柱石方条构成,雕龙画凤,栩栩如生,古色古香,金碧辉煌。那时的石料,是从潮汕地区,用船运至望江亭,再用人力搬运来的。“万昌楼”楼群,总计7横屋、16厅、7天井、13廊、3禾坪、66间房子、6间厕所。
“万昌楼”上厅,有个独特建筑,那就是“拜亭”。它长5米,宽2米,高4米,楼顶呈拱型,左右可见各种图案及浮雕,正面是“八仙过海”等穿雕,好一派壮观之景象。“拜亭”之作用,官职小之人,地位低之辈,参拜潘万昌时,则要在此地向他跪安。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厚爱。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拜亭”,思绪万千,无不叫好,更有流连忘返之感。[Page]
“万昌楼” 落成时,楼上楼下无数盏大吊灯齐点着,“万昌楼”上方一片通红明亮。潘万昌欲想再选址又建同样模式的第二座“万昌楼”。然而,选址时遇到麻烦之事而被取消。深感遗憾。
“万昌楼”建筑时间共计十年。质量相当坚固。百年历程,如今,任凭钉子都难于钉进去,冲击钻亦无法穿过,原因墙内鹅卵石多,用料比例合理。
繁衍昌盛 光宗耀祖
潘万昌娶陈氏、黄氏、李氏、姚氏为妻。生儿育女,繁衍昌盛,光宗耀祖。其生有六男四女,五个儿子(务、添、福、增、接财)之后裔,大部分均在梅州,人数约80人,占潘姓人数的三分之一。六子金财及其后裔均旅居马来西亚等国,近况不祥。潘万昌的后裔之心永远连在一起。祈愿骨肉同胞互相通信,早日团聚,同饮庆功酒!
后裔们均能“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继承祖辈遗业,发扬祖辈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各自为国家、为家乡多作贡献,共同描绘美好的家园。
作者、拍摄:潘光荣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