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想像的本城女子——潘碧华

认识潘碧华是在“天蝎星文友会”的草创时期,那时她的笔名叫化拾,以诗创作为主。很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气。那时期投稿《天蝎星》季刊的女作者还有灵缤儿、钟慧兰、默默、渺群傲、四帮主、育思、云简、迦晨、邱碧茵、杨贵莲等,都是风华正茂,文章风格各有灵沁巧思。而潘碧华却从飘逸中书向人间烟火,读来扎实,一点也不虚浮。当我从文艺书写踏入报界辗转都门,潘碧华已然身在马大中文系浸淫于古文学的薰陶与青青子吟的逐梦当中,她与一群志趣相投的故友居住的地方就叫“鸿雁楼”,多么鹏程的理想啊!

雅俗共赏的朴实无华

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阅览与学术研究,文章更是精进而思考贯通,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的朴实无华,君不见有人文章愈写愈虚华,文字出类拔萃但少了读者的共鸣。从小姨子手上传来潘老师的著作《在北大看中国》,感觉她做学问写文章相辅相承,对儒家思想的研发更深刻了,懂得从小处看大,更懂得身历其境而附庸风雅。也许之前陆陆续续在《商余》阅读发表的专栏小品并不觉有何独到见解,但在所有文章整合之后结集成书,这才发觉潘碧华的文章底蕴是如此深厚浅易,始感受小品文之轻松幽幽,处处流露本城女子的笔墨神采。

北京之大大于京城,区区一个天安门就让人精神振奋,何况还有帝皇之家八大胡同的悠然神往,我想潘碧华负笈北大不无解读文学历史的澎湃决心,就像不到黄河心不死那样的免了后顾之忧,对大多数选读中文系的学弟学妹不无挑战,但却在潘碧华的笔下开辟了新的学术之路,就像普通子民旅游中国那样找到了新的景点。当然留学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圆的梦想,所以阅读潘碧华的《在北大看中国》更显得弥足珍贵,因为不是每个学子都像潘碧华那样负有使命感。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衣食住行,但在潘碧华的眼里这些都是毕生难忘的经历,读者看了也颇有同感的发出会心微笑。

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文章课题,譬如北京加入世贸所引发的经济效益、北京2008申奥成功、非典时期的非典人生、神五神六宇航发射成功,全世界的华人无不雀跃万分,因为去到哪里,我们都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潘碧华乐不思蜀的给我们描绘了北京近几年的变化以及民生问题,在四季分野的国度给我们添了一笔沐春的秋色,莫不艳羡窗外绒绒飘雪,夏季里水光滟潋的西瓜。当然还有东门西门忽而急速的买书兵团。1998年我曾参加华东豪华团旅游大江南北,最欣喜还是看到街坊摊阁无处不书香,虽然都是一些红火的热门读物,但对急于摆脱文盲的中国显然起了作用,至少可以像日本那样培养读书风气。而像我们这些别有一般的海外游子,为寻求更好的出路,真的做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优良品性。《在北大看中国》不只有潘碧华身为知识分子的自省,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看到客观环境的许可,立场转换,机智应对,而不是一味的穷批恶斗。我想潘碧华的生活阅历更进一步提升了,并非单靠想像来写文章。

喜欢这本书的厚实与温度

所以我喜欢这本书的厚实与温度,我想《在北大看中国》不只是纪念潘碧华的留学生涯,她的见地所思所想也将反映读者需求而有了共鸣,作品畅不畅销那是另一回事了。潘碧华应该是爽朗的本城女子,但是不是学生们仰慕的老师我不得而知。这么多年了,鸿雁聚散,每个孜孜不倦耕耘的写作者自有一片天地,像当年阅读马大中文系的程可欣、禢素莱、郭莲花、张嫦好、黄灵燕、陈湘琳等娟娟女子都拥有各别的抱负,潘碧华也不例外,从讲师到编辑人,从写作者到博士,再从中国回到马来西亚的学术领域,智慧与才情不可同日而语,生活历练想必更从容不迫,即使选择婚姻或继续单身。也有自我的修为与风范。

重新阅读《在北大看中国》,也重新观照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人权改革,虽然从一小步慢慢跨向一大步,中国开放了是否意味着全世界或海外华人都能够抬头挺胸?我们不妨仔细阅读潘碧华笔下的民生问题去寻求答案,但思想不能闭塞,事情都是两面,不管是政治抑或国情,中国还是一个现代的花花世界。从北京看中国或从月球看长城,我们看到的是眼里的世界,但公道自在人心,我们的心是怎么看的呢,天灾人祸?潘碧华从自我观照而放诸海外,我这些海外华人也该想像未来的中国将是如何的一个气度,不妨沉住气来度过下一个世纪!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