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潘氏族谱》关于潘氏源头的记载 湖北省广水市委党校潘成忠辑录

 

维我祖毕公,后稷苗裔,周文哲嗣,揆文奋武,开周祚八百之鸿图,积德累仁,启荥阳绵远之世泽。其子季孙食采潘邑,肇姓受氏由来尚矣。

                                 宋中书令龙图阁宰臣潘良贵撰《宋谱序》

                                        见江西瑞星《潘氏族谱》

 

太极既判,三才肇立。人物由生,而姓氏以定。我荥阳潘氏,乃周文王十六子毕公高之幼子季孙食采于潘邑,因而姓焉。

见江西武宁南皋《潘氏世谱》

 

西伯侯姬姓名昌,生而圣明。事商纣,赐弓矢鈇钺,得专征伐。虞芮质成,江汉归化,三分天下有其二。配圣女姒氏,生子十八人。厥后,第十六子毕公名高,相武王伐纣,奄有天下,大封同姓,于是,毕公幼子季孙名旬,食邑於潘,因以为姓。封荥阳候,因以为郡。

                             见《潘氏合修宗谱湖北区筹备委员会报告书》

 

若吾潘氏之始,实由文王第十六子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然则潘氏之作,皆本于姬姓而无重出者,以潘之为字,古不以之为字,名不以之封谥,官无其衔,人无其号,则凡潘氏者,知其皆出于毕公之后无疑矣!

                                     见江西武宁《潘氏宗谱》

 

潘氏之宗,其来远矣。自周文王毕公之子食采于潘,因氏焉。

潘氏姬姓,出于周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其后延蔓天下,不可胜纪。

                                  见江西婺源桃溪《潘氏族谱》

 

潘姓之先,……始于周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

我祖出季孙,系轩辕黄帝之后也。

                                          见江西寻鸟《潘氏族谱》

 

潘氏世宦族也,在在著闻而婺邑最之,其先姬姓,系周文王第十六子毕公高之三子曰季孙,食采於潘,因氏焉,封荥阳侯,故名潘氏者,皆从荥阳郡。

明万历首辅张居正为徽州婺源桃溪《潘氏族谱》所撰序言

见《潘氏合修宗谱湖北区筹备委员会报告书》

 

余潘氏世居今汇咀,即元嘉中,诏旌纯孝里也。自武王受命,大封同姓,于是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邑于潘,因以为姓,封荥阳侯,因以为郡。

余潘氏始封于荥阳之万安乡崇仁里。

明代工部尚书潘季驯所撰浙江乌程纯孝里《潘氏世谱》

见《潘氏合修宗谱湖北区筹备委员会报告书》

 

潘氏世官族也。在在著闻,而自晋鲁间最之。其肇迹姬姓,系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子曰季孙,食采于潘,因以氏焉,封荥阳侯,故后之曰潘氏者,皆从荥阳郡,自兹始也。嗣后而袭封是郡,瓜衍椒繁,散居各邑,或鲁或冀,或皖或豫,或支迁苏浙鄂赣,或徙居甘陕太原,历代递迁,闻人素著,以致蔓延天下,难以枚举,其分迁之所,各省府县,详载注明,某代某祖,迁于某地,后有某公,继迁何处,支分派衍,以徵其信。故知潘无二姓之传信不虚也。

                               见河南固始“淮南堂”《潘氏族谱》

 

按史云,我祖毕公高,系后稷十五代孙文王昌第十五子,武王发之胞弟也。以商纣无道,武王率师伐之,毕公辅王亟入纣,纣师皆倒兵不战,以归武王,纣走入登鹿台之上,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即亡矣。诸侯尊武王为天子,王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表释以讫,遂罢兵西归,大封功臣,毕公高荥阳侯,所封之地古名中州汴梁,即今河南荥阳有水曰潘水,食采于此,因以为氏,此吾潘氏受姓之由来焉。

见河南固始花县堂《潘氏宗谱》

 

潘氏自季孙得氏以来,名人望士,班班辈出。

赐进士资善大夫工部尚书太子少保万安镇

山朱衡为婺源桃溪《潘氏族谱》所撰序言

见河南洛阳《潘氏宗谱》

 

潘氏之宗,其来久矣,自周文王子毕公之子食采于潘,因为氏焉。

                              见河南洛阳《潘氏宗谱》

 

且夫天地之间,木之有本,水之有源,物各有自来矣。所以国之有史、郡之有志、家之有谱也。家谱者即家乘也。以明世系,以续宗派。如我潘姓,何为潘,乃周文王毕公之子季孙食彩于潘,因氏焉。此潘姓之所由始也。

                               见河南孟县《潘氏族谱》

 

若吾潘氏,其源远矣,始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三子季孙公,封为荥阳侯,号荥阳郡,以食邑为姓,后世言潘姓,皆自此始也。”

见河南荥阳《潘窑、廖峪合辑宗谱》

 

  若我潘氏,自后稷肇封有邰,受姓为姬,十五传至文王,生毕公高,佐武王定天下,其支子季孙食采于潘,后遂以邑为姓,是为潘氏得姓之由来者矣。

见淮西《潘氏族谱

 

周文王第十五子高,被封毕国,后人称他毕公高。

毕公高之子季孙的封邑在潘。季孙食采于潘(即潘水,在河南荥阳),遂为姓。此地是潘姓最早的发源地。故季孙公是潘姓得姓之始祖,河南荥阳是潘姓最早的发源地。

                       见福建永春《桃源潘氏族谱》

 

潘氏之始,周文王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姓。

稽之旧谱,吾潘得姓之先,自季孙食采封荥阳传至旭生党,又传至岳至师正……

                       见福建莆阳《潘氏族谱》

 

大约在公元前一00至前一00年间,毕公高按周时的宗法制度封自已的幼子季孙荀于潘地——今陕西咸阳县北部,成为附属毕国的小国。季孙荀的后代就以其分封的地名(也是国名)为姓,他乃潘氏之鼻祖。毕公高是潘姓鼻祖季孙荀之父。

见四川乐至《潘氏族谱》

 

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咸阳一带),第四子季孙氏食采于潘地,子孙以地为姓,是为潘姓之起源,后迁河南荥阳,发祖开基,继世相传,历居显要,而族始大焉。

                          见江苏江阴文林《潘氏宗谱》

 

粤稽我潘氏,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四子季孙受姓,而后代有传人,其见于史册者可历历指数。

                           见湖北大冶《潘氏宗谱》

 

潘氏受姓祖季孙公,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第四子也。毕公高历相文武,成康封于毕,世子袭爵,季孙公食采潘地,从而得姓,是为潘氏始祖。

                      见广东广州石牌贻远堂《潘氏族谱》

 

我潘氏系周文王第十五子高,被封于毕,称为毕公高。其儿子季孙公,食采于潘水,封爵于荥阳,故定姓潘氏,郡称荥阳。季孙公就是潘氏的开元始祖。

                        见《海南潘氏族谱》

 

吾姓之出自邃古者,亦有文字之表表者,尝按《韵府·群玉编》曰:潘姓氏羽音,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姓。  

见韩国岐城、南平、光州、结城《潘氏大同谱》

 

昔周穆王骑八骏马遍游天下,时税驾荥阳潘邑,怀挽驾至舍,硬献茶毕,上曰:卿谁之裔欤?怀曰:臣毕公高之四世孙。上曰:毕公高吾文祖之出,与吾同源,遂钦取笔赐其额:岐周同源云。

                         见湖北武汉《潘氏族谱》

 

我潘氏世胄,寅(原文如此)于周文王毕公之子季孙之后,食采于潘,因以为氏。

                         见四川盐亭《潘氏溯源》

 

季孙讳荀,毕公高第四子,封荥阳侯,食采于潘,以邑为氏,子孙世居荥阳,作潘姓,季孙即潘氏之始祖也。

                          见广西岑溪《潘氏族谱》

 

予族自周文王十五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得姓,封荥阳侯。

吾潘氏系牒自季孙为断,以其初受姓也,由季孙而来,不下百余代。

                         见赣北六县市联修《潘氏族谱》

 

予家荥阳郡,系出毕公。

                   见鄂东南联修《潘氏宗谱》

 

若吾潘之得姓,由姬周之文王第十六子毕公高佐武定天下,列十臣之数,其子季孙食采于潘,遂因以为氏。

                    见湖北松滋《潘氏宗谱

 

荥阳潘氏,派出周文王子毕公嗣季孙食采于潘,子姓以邑为氏,而潘氏之姓,寔肇于此。

                          见贵州飞云崖《潘氏族谱》

 

粤稽潘郡,肇自荥阳,系出毕公,支子食采于潘,后嗣遂以邑为氏。

                          见广西全州太和堂《潘氏族谱》

 

我荥阳潘氏派出西周。周文王之子毕公嗣季孙食采于潘,遂以邑为氏,而潘氏之姓实肇于此。

                          见四川达县福寿乡白鹤寨《潘族宗谱》

 

尝详观先谱记载,参稽列志传闻,潘实黄帝之苗裔也。周纪毕公高佐武王得天下,赐季孙公食采于潘,从而以潘为姓,以商为音,以荥阳为郡,斯我宗得姓之始。

                           见台湾《世界潘氏宗谱》

 

朔潘氏之源,乃周姬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相武有功,封其四子季孙食采于潘,以地为姓,从而得姓。潘地位于郑州与洛阳之间荥阳郡,故吾族堂名夙称“荥阳堂”。吾潘氏祖先在此筚路蓝缕,开基创业。嗣后,支繁派衍,丁众族广,遍布神州,远涉世界各地。

                            见湖南岳阳《潘氏族谱》

 

潘氏之先出于周毕公高之第三子季孙公(有说第四、第五子,按伯仲季叔顺序排列,第三子的可能性较大)。武王克集大统,大封同姓,公食采于潘,封荥阳侯,号荥阳郡,子孙因以为氏,故潘姓称荥阳,自此始也。

                            见安徽潘江藻主修的《潘氏统宗谱》

 

因于巳卯桂月初赴敦本堂,按老谱之断简残篇考史书之分封受氏,悉其得始于毕公高之支子名季孙者,食采于潘,以邑为氏,即今荥阳郡,此其所由来也。

                            见陕西西佛坪《潘氏宗谱》

 

季孙毕公第三子,文王孙,武王弟也,又云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三子也 高相武王,以功封于毕,封高第三子季孙公袭荥阳侯,食彩于潘,因氏焉,居安仁乡崇仁里。

                            见浙江新安《潘氏宗谱》

 

粤稽潘之受氏,自初周姬姓文王,第十五子毕公皋之后也。其季孙雍侯,食邑于潘,故受地以赐焉。

                           见浙江缙云箬川《潘氏宗谱》

 

粤自周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见武汉《潘氏总谱》

 

余潘之得姓,自毕公高支子,食采于潘,后遂以邑为氏,巧檀弓县潘氏为卫邑,许慎说文:潘水出河南荥阳。是潘为豫地无疑矣。

                       见湖北武汉东西湖《潘氏宗谱》

 

季孙毕公三子,名荀,食采于潘,因以为姓。

                       见湖北罗田《潘氏丁丑宗谱》

 

我族得姓之始祖——季孙公,系黄帝二十一代之孙。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毕公高四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世居河南荥阳县安仁乡崇仁里,殁葬金堤山罗汉献脐形。

                  见广东深圳石厦村《潘以德堂族谱》

 

溯我潘氏源于轩辕黄帝之后周室。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四子季孙公食采于潘,因以为氏焉,以荥阳为郡,遂乃潘姓之始也。

                   见四川大竹《潘氏族谱》

 

邑中潘氏,固望族也,溯所自出,始于周毕公高之支子,食采于潘,因以为氏焉。

                      见湖北浠水《潘氏大同宗谱》

0 收藏

评论 (7)

很有参考价值
潘吉丁 #1 楼 2012-01-08 23:34
潘成忠宗长收集到的海内外百余套潘氏族谱,一致的记载是:“潘姓始祖为文王十五子毕公高之幼子季荀,潘姓发源地为荥阳” 。凡关心潘姓宗族事业的潘姓宗亲,都应自觉维护这一传统观念,进而达到宗族的团结和事业的发展。
中天 #2 楼 2012-01-09 09:38
潘成忠宗长收集到的海内外百余套潘氏族谱,一致的记载是:“潘姓始祖为文王十五子毕公高之幼子季荀,潘姓发源地为荥阳” 。凡关心潘姓宗族事业的潘姓宗亲,都应自觉维护这一传统观念,进而达到宗族的团结和事业的发展。
中天 #3 楼 2012-01-09 09:38
潘成忠先生做了一项很意义的工作。
匿名 #4 楼 2012-01-09 11:39
我们不需要马世洲之类的所谓姓氏专家。
匿名 #5 楼 2012-01-09 11:41
P
汇总资料极好!极有参考价值!
pf83201 #6 楼 2012-01-12 17:58
我古蔺县潘氏谱也记载发源季孙,天下潘氏是一家。我古蔺潘梁公支系族谱已修订完成,订于壬辰年清明节发放族谱,望我潘氏族人相互转告。
四川泸州市古蔺县潘氏 #7 楼 2012-01-15 18:3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