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参与编撰《太宗实录》的北宋文学家杨亿,为潘慎修写过墓志铭。在墓志铭中,他对潘慎修曾祖武源(原)、令祖宗裔、烈考承佑作了简单记载。其中写到:慎修“其先荥阳中牟人。唐末避乱,迁于闽粤。治产作业,遂为著姓。当王氏之偏霸也,曾祖武源,以丘园之秀,预弓旌之招,受署福州古田令。令祖宗裔,种德务滋,怀才不试,世难方棘,肥遁终身。烈考承佑……尝为吴为蕲州法曹椽……辞荣致政,得刑部尚书;归隐洪州之西山”。
那么,屏西堂先生对潘慎修墓志铭的解读是否合理?潘慎修墓志铭是否证明了《潘武原世系》的年龄、代距等均无不合理之处呢?为此,特拟本文与屏西堂先生商榷。
一、对《潘慎修墓志铭》中相关事实的解读
1、关于“弓旌之招”的理解
屏西堂先生在《读后记》中解释:“弓旌之招就是武力征召或强行征召的意思。”
①从历史知识和语文知识方面看
查相关《辞典》和《词典》,“弓旌”的释义是“古礼,君主招唤士人,用弓作信物;招唤大夫,用旌、旃作信物。后世常用‘弓旌’喻指招聘官员。” 或:“弓旌.古代招聘人才所用的礼物。统治者根据不同的招聘对象,须选用不同的礼物。以‘弓’征招士,以‘旌’征招大夫。前者称‘弓招’,后者称‘旌招’。”
显而易见。“弓旌”是君主或统治者招聘官员的信物,而不是屏西堂先生的“武力征召或强行征召”。
弓是古代武器,但它并不一定就代表了武力。就像手枪、步枪、机关枪,我们总不能说,手枪是手上用的枪,步枪是脚上用的枪,机关枪是机关单位用的枪。将“弓旌之招”解释为“武力征召或强行征召”,不论从历史知识还是语文知识角度都不妥当。
②从当时的历史记载看
也许有人会说,“武力征召”是当时的现实,只是作者将其美化了而已。
对此,尽管有史料记载,王氏集团在治闽初期,闽人视王潮为‘黄巢部伍’,很多人宁可退隐也不肯和王闽政权合作,但五代史等记载:王潮等“军次南安” 借机擒杀了“性猜忌”的王绪,众将推王潮为主帅。当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残暴贪婪,军民都痛恨他,王潮本想率部北返光州(也有说是打算向西到蜀地去保护唐朝皇帝),与部属相约,改变以往恶习,整饬军纪。泉州人听说王潮执政严明,年老一辈的人就捧着慰问的酒肉,拦在路上请求王潮留下。领兵包围了廖彦若,一年多攻克了泉州。王潮治泉州期间,召集关怀泉州离散的人民,平均赋税,修理兵器,官吏和人民都对他心悦诚服。
可见,屏西堂先生《读后记》中 的王氏集团采用“武力征召或强行征召”,使武原和崇胤“大军压境,刀光剑影”,“在高压下”“处境极端危险,只能逃匿”的说法缺乏历史依据,只是猜测而已。
2、关于“肥遁”的理解
屏西堂先生在《读后记》中说:“唐末,潘武原一家发生两件事:一儿子崇胤(宗裔)逃亡(肥遁)”,“崇胤的‘遁’和武原的‘迁’时间应为光启二年(886年)”。
这里作者把潘慎修墓志铭中的宗裔 “肥遁”理解成了宗裔“逃亡”。
的确,单就“遁”字而言,除有隐匿、隐避、迁移外,也有逃避和逃跑、逃走的意思。但其前面“肥”的基本字义包括 “含脂肪多的,与“瘦”相对”、“土质含养分多”、“能增加田地养分的东西”等。
那么,“肥”与“遁”组合成的“肥遁”该如何理解?
明显地,肥遁不等于逃跑,肥遁更不等于逃亡。肥遁与逃跑或逃亡有质的区别。
3、关于“偏霸”与武原任古田令时间
①关于偏霸的理解
潘慎修墓志铭记载:“当王氏之偏霸也,曾祖武源,以丘园之秀,预弓旌之招,受署福州古田令。”
查《词典》,“偏霸指偏据一方而称王”。
查《辞海》,“王”即:① “一
上述中,④中的“最高封爵”是一种荣誉,如潘美的郑王之类,它与⑤的“辈分的尊大”都不能“偏据一方”。能“偏据一方而称王”的只是①、②、③中的“一
查资料,“君主”指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具备国家雏形以后,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统治者”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利行使者,他统治的领域具备一个国家的性质,国家行政区域的长官不属此范畴。
据史料;唐光启元年(885年)八月,王潮到南安后借机擒杀王绪,次年拨泉州,“闻福建观察使陈岩威名,遣使降之,岩表王潮为泉州刺史。”唐光启四年(888年)唐敕授王潮为泉州刺史,陈岩唐景福元年(892年)正月卒,“其婿范晖自称留后”,二月王潮攻福州,次年五月王潮破福州自称留后。乾宁三年(896年)左右,唐王朝廷升福州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至此,占据福建的王潮得到了朝廷的默认,成为了藩镇节度使,才拥有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大权。可惜王潮于担任节度使不久就病了,于乾宁四年(897年)十二月去世。于是,王审知自称节度使留后,光化元年(898年)三月,唐王朝封审知为威武军节度留后、刑部尚书。元佑元年(公元904年) 唐王朝封琅琊王。907年朱温废唐称帝,中国进入群雄割据状态,史称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后梁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
史载说明,885年到892年,王潮隶属陈岩。893年起到907年唐王朝结束,不论王潮还是王审知,也都只是唐王朝在福建地区的一个行政长官,不具备一个国家的性质,还谈不上能 “偏据一方而称王”。
因此,潘慎修墓志铭中的“当王氏之偏霸”,应当指的是唐朝灭亡之后,也就是五代时期的事。
②潘武原任古田令的时间
《福建通志.职官.五代》记载,“古田县令潘武源”、《闽国史汇》也有:五代“古田县令潘武源”。这与潘慎修墓志铭中“王氏之偏霸” 时间和“弓旌之招”的要素相吻合。说明潘武源受署古田县令是在五代时期。
史料记载,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的方廷范任过唐未古田令,其中也不见潘武原任唐未古田令记载。这也佐证了上述观点。
另外;只要稍有历史知识的人也清楚,王氏集团中,自王潮、王审知兄弟攻占福州后,除王潮外,先后还有太祖王审知、嗣主王延翰、太宗王延钧等六人先后担任过这里的行政长官。
由此可见,屏西堂先生的潘武原为古田令时间“不可能在897年之后,因为王潮死于897年”的说法缺乏历史依据。
二、关于武原与潘美关系
1、相关潘武原到潘美世系图
相关族谱载:武原→崇胤→承叙(又名潘贵;弟即承佑)→处常(又名潘璘)→仁(名美;长兄俶,次兄佑)。
屏西堂先生《读后记》、《古田令潘武原世系考》中:武原828年生, 894 年为古田令,898年去世;崇胤生于853年;承叙875年生,911年去世;承佑883生,963年去世。处常898年生,960年去世。
2、解读潘武原到潘美世系图
为便于了解武原到潘美几代人之间的关系,现就潘美到潘武原之间的衔接及相关事实进行比照。
①《宋史·潘美》、《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宋会要辑稿·勋臣封赠·潘美》、《大名府志·潘美》都记载:潘美,大名人,父潘璘。《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中还说:潘璘“戍常山,以病免归乡里”。
《五代十国志潘佑》载:潘佑“幽州人。祖贵,事刘仕恭为将,刘守光杀之。父处常,脱身南奔,事烈祖为散骑常侍……(佑)开宝五年更官名,为内史舍人”。
《北京古今名人辞典·潘处常》载:“五代十国时南唐大臣,幽州人,……其子潘佑甚有文才,亦受朝廷重用。”
相关族谱记载:潘贵(承叙)为刘守光所害,时处常“年方弱冠”,其母亲哭着说:“祸不旋臻,不可以偕死……独江淮日盛,疆界肃清,可以避难”,于是,母子二人“微服间道,奔江宁”。
对照可知:
第一、潘璘,大名人,“戍常山,以病免归乡里”。潘处常,幽州人,潘贵(承叙)为刘守光所害后,处常母子二人“微服间道,奔江宁”,其中没有去戍守常山。表明潘璘不是潘处常。
对于屏西堂先生在《古田令潘武原世系考》一文中认为“难道潘璘一辈子就‘病’在乡里?”的问题,前面族谱的潘贵(承叙)为刘守光所害,处常“年方弱冠”,其母亲哭着说:“独江淮日盛,疆界肃清,可以避难”,于是,母子二人“微服间道,奔江宁”已作回答,不需重述。
第二、正史记载清楚,潘美生于925年,父亲是潘璘。由《潘佑传》等相关史料可知,潘佑生于937年,父亲是潘处常;《潘处常传》中,潘处常儿子潘佑,其中没有潘美。表明潘美与潘佑不是同胞兄弟,潘美更不是潘佑之弟。
第三、尽管潘佑生于南唐,也有记载他是金陵人,但《十国春秋》、《南唐书》等正史都记载潘处常和潘佑是幽州人,说明潘贵是幽州人。从《潘慎修墓志铭》的“其先荥阳中牟人。唐末避乱,迁于闽粤”和正史上潘承佑晋安(或莆田)人可知,如果潘承佑之兄承叙就是潘贵,根据正史传常例,正史上潘贵、潘处常也就是晋安(或莆田)人。
②潘崇胤的是否“北遁”,如果“北遁”什么时间“北遁”,是确立潘承叙与潘处常、潘美关系的核心和重要要依据。
西堂先生的《读后记》中崇胤留下承佑 “北遁”,时间“光启二年(886年)”。
查史料,马令《南唐书·后主书》记载,宋建隆三年(963年)秋七月“礼部尚书潘承佑卒”。《资治通鉴》有;唐主显德三年(956年)三月,派遣鸿胪卿潘承佑亲至口泉州、建州去征招骁勇的壮士。《潘慎修墓志铭》中有潘承佑曾任“刑部尚书,归隐洪州之西山”。
三条记载,给我们提供了潘承佑后半生的基本信息,956年受令往泉州、建州征招骁勇的壮士;任过刑部尚书后归隐洪州之西山;963年七月去世。
屏西堂先生在《读后记》、《古田令潘武原世系考》等文中,一再强调潘承佑生于883年。在《读后记》中还说潘承佑终年按“《武原世系生卒年参考简图》给出的参考数据是81岁,而莆田潘谱记为82岁。”
如果潘承佑生于883年是事实,显德三年(956年)去泉州时就是74岁,也就是说74岁的潘承佑仍还是在鸿胪卿的岗位上,至于什么时间升(或改)任刑部(也有说是礼部)尚书还不知道。
“人生七十古来稀”。虽然不排除历史上有人74岁后还升职的可能,但74岁高龄的潘承佑还亲自往泉州、建州去征招骁勇的壮士,并且后来还改任了刑部尚书,最后又 才从刑部尚书岗位上“归隐洪州之西山”,显然潘承佑生于883年难以置信。
《潘慎修墓志铭》清楚说到“先府君悬车告老,公求便官就养,得知洪州丰县。岁余,以忧解职”。
查资料“先府君”是对已故父亲的尊称;“悬车”一指“黄昏前的一段时间”,二指人七十岁。汉蔡邕《陈太丘碑文序》有“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由《潘慎修墓志铭》看出,潘承佑显德三年(956年)去泉州时还没有超过有关70岁退休的规定,他一定出生于887年之后,也就是屏西堂先生《读后记》中“(887年)王潮军队便‘解放’了莆田”之后的事。
既然潘承佑当出生于887年之后,那么屏西堂先生《读后记》 “886年崇胤逃亡时”留下潘承佑在南安的说法也就不能成立。
③西堂先生在《读后记》和《古田令潘武原世系考》认定,潘武原出生时间定在828年。
从《潘慎修墓志铭》中的“王氏之偏霸……武源……预弓旌之招,受署福州古田令”和《福建通志.职官.五代》“古田县令潘武源”可知,潘武源“受署福州古田令”是五代时期的事。历史界对五代十国的时间是从 907年朱温灭唐开始的,不难看出,828年出生的潘武原到907年受署古田令时已80岁。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不可能。
通过解读《潘慎修墓志铭》,结合相关正史记载,屏西堂先生在《读后记》中的“《潘武原世系》的年龄、代距等均无不合理之处”是否可信已是非常清楚的事。由此,武原与潘美关系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里必须指出,上述的探讨仅仅是以相关概念定性和有关历史记载为依据。武原→崇胤→承叙(次:承佑)→处常→潘美关系的不可信,并不一定否定了潘美祖籍在闽地的可能信。原因是,假若他们的衔接上出了错误。如:某两人的叔侄关系误成了父子关系,或堂兄堂弟关系错为了同胞兄弟关系等。
三、题外说明
①从目前所能看过的资料上,武原→崇胤→承叙(次:承佑)→处常→仁(改名美)这种关系,当出在熙宁七年的吕子进(真伪尚无法考证)之手。这篇《系源考流》对汉未潘瑾到北宋熙宁年间的福建潘氏(包括潘美的子女等)迁徙情况作了较详细记载,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福建潘氏发展变迁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
但其中的错误也是明显的。如:937年出生的潘佑是兄,出生于925年的潘美是弟;潘美的侄子惟吉成为了潘美第七子,潘佑之子华记为潘美第二子;而当时知鄂州的惟吉之孙潘夙却没有收录其中。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经济文化等原因,造成人物误记和上下衔接错记也是难免的。现在我们在分享先人成果的同时,借助现代交通、通信、科技的资源,开展对包括潘美在内的历史人物进行讨论,尽管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这样的讨论不会有什么效果,可这种讨论对了解历史真相和还原历史本来面目还是有益的。我想包括屏西堂先生在内,都不会是希望通过“潘美世系讨论搞乱唐末五代福建潘氏的历史”。如果对武原、潘美世系的讨论有“搞乱唐末五代福建潘氏的历史”嫌疑,那屏西堂先生的《潘美“闽系”说讨论》和《潘美“赣系”说研讨》又该如何理解呢?
②在我的《关于潘处常与潘美父子关系的思考》中,说到的潘武原到潘美等几代人的传奇故事“缘于正史上潘美和慎修等人的出生时间……武源为古田令等已知因素”。屏西堂先生把文中的“已知因素”理解为是在说“后人‘用已知因素’编造”传奇故事,这是对原意的曲解。
我认为,这不但不是“后人‘用已知因素’编造”传奇故事,而是后人对历史上一些事实的不了解才出现了这样的传奇故事。试想,如果“后人”知道潘美出生于925年,潘佑出生于937年,会把潘美说成是潘佑的弟吗?
评论 (9)
《潘慎修墓志铭》等史料上潘慎修的曾祖是武源,而有关文章、族谱中潘慎修的曾祖是武原,故此处“潘慎修曾祖武源(原)、令祖宗裔、烈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