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瓜果飘香。说起种瓜,三甲街道无人不翘指以赞:潘世德,最行! 人们的理由是:他虽目不识丁,但有一手种瓜好技术,还有一双与众不同的“市场眼”———专种市场上没有的东西。 一 今年49岁的潘世德,三甲海保村人。他捕过鱼、办过厂,结果都没赚到钱,无奈之下,他决定:包地种瓜果。 1994年,潘世德开始承包土地,种植甜香瓜。由于承包的亩数不多,赚不来也亏不了。 2001年,潘世德投资16万元,承包46亩土地,种植无籽西瓜。因不懂技术,瓜苗买来时,已超过种植时间25天了,结果3个月时间,亏了8万元。 第二年,老潘再投入资金,种植蜜世界、哈密瓜等进口洋瓜。10月上旬种下,春节后就可以上市。可不巧的是,那年冬天气温特别低,瓜的根系全部被冻死。 那一年,老潘又亏了6万元。 二 吃一堑,长一智。老潘总结失败的原因,认为问题出在不懂技术上。从此,没读过一天书的他,硬啃起了技术书籍。 1997年夏天,因受台风影响,路桥瓜果市场供不应求。一些上海瓜贩乘机把上海的瓜运到路桥来卖,因怕影响自己的销售,其他瓜农对上海瓜贩子很不友善。 可老潘则相反,他不但帮他们一起卖瓜,还请他们吃饭,想方设法和上海瓜贩套近乎。原来老潘想跟上海瓜贩学习反季节种瓜技术。因老潘的友善,上海瓜贩子竟把反季节种瓜的全部技术传授给了他。 第二年秋天,老潘种上了反季节进口甜瓜。那时,台州没人种反季节瓜,同行得知后都笑他说:我们的瓜都卖了,你还刚开始种,怎么能长大呢? 老潘没有理会。反季节甜瓜成熟后,路桥市场只有他一个人有瓜。那一年,老潘9亩地赚了10多万元。 三 看到老潘成功了,同行们都纷纷跟风仿效。老潘看到这种情况后,第二年,马上换上别的瓜种———拉比达小西瓜。 因为初种,老潘不知道西瓜也要修枝剪叶,出现了“好的瓜产量不高,藤黄黄的反而产量高”的现象,但因温度高,瓜的个头大,加上种的人少,价格竟也卖到每公斤12元。 老潘说:“那一年的瓜,一担卖出去,都在千元以上,卖得心里开了花。” 老潘说:“物以稀为贵,这是市场规律,种市场上没有的东西才能赚钱。” 3年大棚种下来,老潘不但还清了9万元债务,还净赚12多万元。 四 老潘种瓜富了,不但带有10多位徒弟,还经常帮同行解决技术问题。 有一次,路桥金清瓜农应有顺带着礼物来到他家说:我们10多人合资,投资了50多万元种植进口洋甜瓜,碰到了技术难题,特来向他请教。 老潘详细了解了情况后,带上邻居邱克森,手把手教应有顺他们解决了技术问题。瓜成熟后,略知市场行情的老潘,还把他们带到温州去售瓜。 那一年,除掉本钱外,应有顺他们每人分得3万元的利润。 |
稿件来源:台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徐丽萍 |
潘世德种瓜记
0
点赞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