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屏西堂
南安潘氏其先河南人,唐末避乱,迁于闽粤之南安。治产作业,遂为著姓。至三世武原公,自南安迁兴化,唐末为古田令。
武原公子二: 长曰崇胤, 次曰崇钧。崇钧迁永兴(湖南郴州),子孙为永兴人,子三: 谷、袭、仁庆。
崇胤公子二: 长子曰承叙(又名潘贵), 次子曰承佑。
宋人杨亿《武夷新集》卷九《宋故翰林侍读学士、朝奉大夫、右谏议大夫、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荥阳潘公墓志铭》载:“公讳慎修,字成德,其先荥阳中牟人。唐末避乱,迁于闽粤。治产作业,遂为著姓。当王氏之偏霸也,曾祖武源,以丘园之秀,预弓旌之招,受署福州古田令。令祖宗裔,种德务滋,怀才不试,世难方棘,肥遁终身。烈考承佑……尝为吴为蕲州法曹椽……辞荣致政,得刑部尚书;归隐洪州之西山……”对武原世系做了描述。
高坡先生在“潘美之父及故里考”一文中引《宋潘慎修墓志铭》对武原—崇胤—承叙—处常世系提出质疑。他说:“潘贵与潘承佑籍贯和生活年代不同,两人去世和子女出生时间相差较大,两人的兄弟关系不太可能。进而正史上的潘贵与族谱的承叙同一关系难以成立。”对此,笔者作如下探讨。
一、古田令武原世系图
高坡先生说:“代距(父子出生年之间相距的年数)是分析和判断潘武源与孙潘贵、玄孙潘美关系是否成立的重要参考‘量尺’”。那么,武原世系之“代距”是否有问题?为了直观,我们将武原世系生卒年图列如下:
武原——┳-崇胤—----┳———承叙———处常——┳——美 828~-898 ┃ 853~ -- ┃ 875~911 898~960 ┃ 925-991 894 年为┃ ┃ ┗——佑 古田令 ┃ ┃ 937-972 ┗---崇钧 ┗———承佑———慎修 883-963 937-1005 |
武原世系生卒年参考简图
由图可见,他们的代间距都在20、30、40乃至50年以上,最大代距达到54岁,完全符合中国国情。
高坡先生提到潘承叙、潘承祐兄弟卒年相差52年,是因为承叙英年早逝(被杀),而承祐老迈至耄耋之年,为何不差?《潘承裕墓志铭》载,承裕夫妻同年,而承裕卒年43,夫人卒年73,相差竟也有三十年。
处常与慎修年龄相差39岁,因为承佑是晚育模范,55岁才生慎修。堂兄弟年龄差距大实是社会常态。
结论:武原世系代距不存在问题。
二、武原出任古田令的时间和年龄
笔者同高坡先生在“代距”问题上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关键在于对武原出任古田令的时间和年龄的判断不同。
唐中和五年(885年),王潮发动兵变,在南安篁竹林设伏兵擒获王绪,光启二年(886年)八月杀廖彦若,占领州城。福建观察使陈岩上表请授王潮为泉州刺史。
泉州刺史王潮迅速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平定狼山流寇薛蕴,投顺福建观察使陈岩,悉心治郡,“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资治通鉴卷256晋纪72),他兴贤养士,保境安民,颇著嘉声。891年福建观察使陈岩召王潮欲“授以军政”。
景福元年(892年),陈岩死,王潮与弟审知带兵攻克福州。唐昭宗授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志尚谦恭,誉蔼乡曲,善于和众,士多归之。”
王潮任泉州刺史期间能“誉蔼乡曲”,最主要措施是设“招贤馆”、“招贤乡”招纳贤能之士,悉心治郡。弓旌之辈王潮在泉州(南安)拜见丘园之秀武原,先召武原子崇胤,为崇胤所拒,崇胤遁(外逃)。887年武原虽已年届花甲,为王潮之诚感动,应召参与兴化(莆田)政事,迁居兴化,卓有政声。王潮任福建观察使(894年)后任命武原为古田令。
武原为古田令应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他已经67岁。
三、太仆卿崇胤
武原子崇胤。
王潮治泉州,欲召崇胤。崇胤视王绪、王潮为“乱贼”,不与合作。
崇胤“种德务滋,怀才不试”,本无心仕进,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决心为国分忧,887年带着大儿子承叙离开南安北遁。
崇胤到长安,其才其德为唐昭宗所赏识,890年出任太仆卿。
昭宗之朝经黄巢之乱藩镇林立。唐昭宗曾图强军备以增強朝廷實力,却加剧了藩镇叛亂,唐朝廷摇摇欲坠。893年崇胤携承叙离长安,赴幽州。
战火连年,世难方棘,崇胤北遁竟一去不返,且信息全无,家人认为他“肥遁终身”。崇胤离家时其次子承佑方5岁。百年之后,他的孙子慎修竟将他的大名崇胤写成了“宗裔”(古音同)。(见《宋潘慎修墓志铭》)
谱载崇胤赴长安任太仆卿,未见史书记载。
四、检校司徒承叙(潘贵)
谱载:承叙涉猎经史, 精于骑射, 唐末居燕州。王刘仁恭闻其才,僻置帐下, 累以功授强弩将军, 后改行军节度使, 检校司徒。后梁乾化元年, 刘仁恭子守光僭号大燕皇帝, 承叙不平, 率兵攻之, 为光所败。
《南唐书》卷13云:“潘佑,幽州人,祖贵,事刘仁恭为将,守光杀之。”
908至913年间刘守光杀了许多反对他的人,但他僭号大燕皇帝为乾化元年,即911年,承叙被杀应为911年。
五、散骑常侍处常
承叙为刘守光所杀后,911年处常脱身南奔,自幽州抵大名
处常居大名又名潘璘,以军校戍常山达十余载,饱学经书、韬光养晦。大和年间(927年)闻吴王网罗天下贤士,处常往奔之,吴王召拜右拾遗。937年烈祖李昇代吴自立,授处常以散骑常侍。943年南唐元宗李璟再拜左谏议大夫。
处常卒,谥文穆。
《南唐书》云:「潘佑,幽州人,┉父处常,脱身南奔,事烈祖为散骑常侍。」
六、 “幽州人”或“金陵人”潘佑
称某君为“A地人”,有下述不同情况:
⑴、A为居住地;
⑵、A为出生地;
⑶、A为其父出生地;
⑷、A为其祖居住地;
⑸、A为其家族居住地。
上述5种情况都可称某君为“A地人”。⑶、⑷、⑸三种情况就是现代人所称之“籍贯”。
一个人的居住地、出生地,父亲的居住地、出生地,家族聚居地可能是同一个地方,也可能不同。称某君为A地人,还需要区别其不同所指。
称武原为南安人,是因为他出生于南安;称他是兴化人是因为他迁居兴化。称潘佑为为“金陵人”是因为他出生于金陵;称他是“幽州人”是因为幽州是他父亲的出生地。《宋史》记潘承佑为南安人,是因为他的祖父出生于南安。《南唐书·潘承佑》称承佑为晋安人,是因为南安又被称为晋安(晋安的范围比南安大)。这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由此可见,说潘佑是“金陵人”并不排斥他是“幽州人”。同样道理,说潘佑是“幽州人”,并不排斥他是“南安人”。因为那里是他的祖籍地。
2006年韩国潘基文当选联合国秘书长,当时有关媒体及网络争先报道“潘基文祖先来自福建”,《中国新闻网》、《泉州晚报》说“潘基文祖籍在泉州(南安)”,《湄洲日报》说“潘基文祖籍在莆田”,《郑州晚报》说潘基文祖上是荥阳人。
“南韩巨济潘氏”为南唐潘佑后裔,此说来自“巨济潘氏”,不是福建人的发明,不存在“争拉名人贴金”问题 。1988年台湾“世界潘氏总会”编撰的《世界潘氏宗谱》对此有详细记载,其中附有韩文原版本;“南韩巨济潘氏”曾经于1994年派族亲来福建闽侯南通瓜山“探亲”;2008年“福建潘”秘书长潘朝阳也曾组团访问韩国“巨济潘氏”。数年来福建与巨济潘氏双方互动密切。
媒体报道可是空穴来风?非也。潘基文既为“南韩巨济潘氏”,既是南唐潘佑后裔,上述种种说法都没错。因为泉州(南安)、莆田(兴化)都是潘佑先祖武原的居住地,而武原的先祖来自于荥阳中牟。
显然,潘佑“幽州人”或“金陵人”记述并不排除他是“兴化人”或“南安人”。
七、关于潘美
关于潘美闽系说笔者在《潘美“闽系”说讨论》一文中已经介绍过,本文不再重复。该文中笔者说过:由于“处常即潘璘,潘美即潘仁。”只见谱载而不见史载,其可信度理所当然受到质疑。有人对“闽系”说表示不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高坡先生列举三点理由指潘佑与潘美不是同胞兄弟。
1、《潘美实録》载:潘美“大名人。父璘,以膂力应募隶兵籍,迁军校,戍常山,以病免归郷里”,笔者猜想潘璘“病免”是离开军旅的“理由”。难道潘璘一辈子就“病”在乡里?
2、关于《宋史·潘美·惟吉》载,惟吉“(潘)美从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虽连戚里,能以礼法自饬,扬历中外,人咸称其勤敏云。”高坡先生说,“这表明他是大名人,亲属和亲戚也在大名。”潘美、潘惟吉既然在大名娶妻生子,此地当然有他们的亲属、亲戚。
3、“两人籍贯不同”,“潘美是大名人,而潘佑是幽州人”。
潘美“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对此各方并无异议,有异议的是潘美籍贯。大名人的籍贯就必定是大名吗?他的祖先就不可能来自外省区吗?
潘美大名人,籍贯也可能就是大名,但这需要证据。
八、潘美故里在“大名县边马集”?
潘美故里是否在“大名县边马集”?很有可能,因它符合“大名人”之要素。
高坡说:“潘氏历史人物中,除潘美是检校太师外,正史上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太师;南汉潘崇彻在北宋征伐时加封为内太师;潘承佑官到二品,相当于太师;潘佑在一些族谱中记载宋太祖诏哀恤赠为南唐太师。但潘崇、潘崇彻、潘承佑、潘佑均于大名县无关。说明这里的‘潘太师’指的就是潘美。”
“‘潘太师’指的就是潘美”,这只是推测。史书上称潘美多用郑王、郑武惠王美、武惠、武惠王,极少用‘潘太师’者,当然,‘潘太师’称谓也可以用。
但称‘潘太师’者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神话传说人物。仅仅依据“潘太师墟”地名就确定潘美故里在大名县边马集,似乎依据不足。
九、探讨
通过《潘氏宗亲网》对潘氏历史的一些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切磋,是有益的。
关于潘美祖系,笔者曾在《潘氏宗亲网》上介绍“潘美闽系说”,是抛砖引玉,笔者再次强调此说“只见谱载而不见史载”,是有争议的。笔者乐见各方专家关于“潘美祖系”不同版本的叙述、论证,相信有一天会找到潘美真实祖系。
讨论常常是好事,通过讨论,弄清史实,增进知识,加深对潘氏历史的理解。争论之后有可能取得共识,也可能没有共识,不必强求。没有共识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对潘美祖系各说各话,各自表述,尽管不尽人意,但“一美各表”,气象万千,也是一种和气局面。
如今的潘美是潘氏共同的潘美,也是潘氏团结的象征。
有歧见是正常的。历史远去,悠悠千年,说清它谈何容易。
(2010-12-17写于福州屏西)
评论 (3)
《潘美之父及故里考》网址:宗亲网----潘美专题(下方)---本人文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