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原载鲁攻玉(即潘攻玉)新浪博客,可用百度搜寻!
从很大程度上说,中国的泱泱历史,归根到底还是一部“男权”的独角戏,女子的份量是非常有限的!然而,历史上最冤的女人,却是一个寻寻常常的女子……她被错误地一直被定格在历史耻辱柱上,成为了妖冶、淫荡、狠毒为人所不齿的坏女人的典型和样板!她的名字就叫做:潘金莲。
在中国,潘金莲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反面”人物,潘金莲的成名当然是缘于《水浒传》和《金瓶梅》的描写和虚构。潘金莲第一次出现在文学著作中是《水浒传》,但真正着重描写这一人物形象并把她作为主角来描写的则是被世人目为淫书的《金瓶梅》。经施耐庵的初步刻划、兰陵笑笑生的极度演绎,潘金莲栩栩如生地“丑恶化”地活在了戏剧舞台、文学作品以及市井百姓的茶余饭后中。时值今世,在这个艺术作品也沦为商品化的大潮中,以潘金莲为“反面形象”的书籍、戏剧、影视汹涌澎湃,有的人开始毅然站出来为潘金莲打抱不平!有鬼才之称的魏明伦创作的荒诞川剧《潘金莲》、张宇的《潘金莲》、何小竹的《潘金莲回忆》、阎连科的《金莲,你好》等林林总总,社会一度掀起了一股“潘金莲”热。
很多人特别是女权主义者认为武松的冷酷和凶杀是应该抨击的,更有人从人性和女人的角度考虑潘金莲是个悲剧化的受害者,但也有人同情她的遭遇、羡慕她追求自由反抗旧伦理的勇气……有一篇七律《叹金莲》写得煞是全面和精彩:
貌美何尝是罪愆,轻挥玉笔叹金莲。
家豪买做豪家婢,意妒偏生妒意烟。
赠与丑男实不忍,情投公子也堪怜。
该杀只是西门庆,弱女无须枉受冤。
开历史的尘埃,揭开事实的盖头,我们发现潘金莲可以称得上历史上最冤的女人!
一、历史上的武松
武松,宋朝人。其原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当时的杭州知府高权偶见武松艺高人强,遂邀请入府充当都头,后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绝对心腹。然而,高权因得罪权贵,被人诬谄而解甲归田,树倒猢狲散,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其倚仗其父的权势,虐政殃民,无恶不作,老百姓怨声载道,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心欲除之而后快。武松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前,乘蔡虎前呼后拥得意洋洋之际,冲上去向蔡鋆猛刺数刀,蔡鋆遂当场毙命。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此侠义壮举。
然而,武松却是施翁在《水浒传》中重点渲染的人物之一,武松一直被认为体现了中国人心目中英雄““快意恩仇”的形象!马上林冲,马下武松,武松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的是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梁山排名第14位。看武松,“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píxīu)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景阳岗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身陷都监府”、“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斗杀西门庆”,“二龙山结义”、“ 挺阻招安计”、“单臂擒方腊”、“杭州出家六合坐化”……这一切的一切,神龙活现,惊心动魄,曲折迥回,韵味无穷……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几乎全是假的!《金瓶梅》中的武松更是离谱,由于书中情节的需要,武松作为书中的配角,形象更是大打折扣了!
二、历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莲
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而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处的黄金庄。流传了700多年的武氏家谱也记载:武四老武植,妻潘氏。呵呵,我们推算,宋朝的武松比明朝的武大郎和潘金莲足足大了270多岁!
武大郎的墓地,在今天的河北省清河县武家那村南方(县城东3公里处)。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武大郎古墓,为缅怀先祖,武氏族人又对武大郎墓修葺一新,并于1996年,筹资修建穿厅、展室、围墙、大门、甬道。在墓前修建碑楼,并撰写碑文如下:“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裔胄,后徙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丙子年仲夏立)
铭文中的“孔宋庄”即武家那村。武大郎虽然出身贫苦、历经坎坷,但绝非沿街卖炊饼的平庸之辈,相反,而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他先于邻村潘家的染坊里当学徒,吃苦耐劳。白天学习染布的手艺,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他习文练武。在习文练武和学徒过程中,其“良好的表现”得到了潘家老板的赏识,就把他们家的大家闺秀潘金莲许配给了武大郎。武大郎也不负众望,考中了明朝的进士,做了山东聊城地区的勤勉奉公的阳谷县县令;名门淑媛、原本贤良的县令夫人潘金莲被后世描述成“裁缝家的穷苦女,九岁被卖做家妓”,且以美女荡妇的形象背负千载恶名,遭到唾骂,实在是比窦娥还要冤!据1946年武植墓的发掘者依据比例和经验推断,武大郎实际身高应在1.78米以上,伟岸极了,决非《水浒》上所说的“三寸丁谷树皮”。说来真是荒唐,生活在不同朝代的武松和武植,在《水浒传》里竟然做了兄弟,而且是年纪小的当哥哥、年纪大的反而降为弟弟,一米八的大帅哥成了身高不到一米的侏儒,身份也由县太爷变为卖烧饼的货郎,那位默默持家的贤妻良母潘氏,则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有名的出墙红杏……
武植夫妇缘何以不堪面目的形象出现在施耐庵的笔下呢,这当然不能完全怪罪于施耐庵,说起来,这里面还真有一段故事!武植有一位八拜之交的盟兄弟,此君家道中落家院没于火灾,于是去阳谷投奔做官的武植。适逢播种时,武植政务繁忙,使得这位盟兄弟在武家住了半月,仅谋武植一面,遂认定武植富贵相忘,故意避而不见!这位老兄愤然不辞而别,回转清河,为发泄心中怨恨,他在回乡路上还四处编造、张贴武、潘二人的各种丑事,极尽污蔑损毁之能事(这或许就是后世各种故事的雏形)。而先前武植得罪过的当地恶少西门庆沆瀣一气,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很快,有关武、潘的各种谣言便传遍街头巷尾,且版本颇多!当他回到家里,却见眼前矗立着盖好的新房,方知武植早已派人为他建房,只是未及相告。武植这位兄弟后悔不已,再回阳谷一路辟谣,却为时已晚。卖着炊饼的丑陋武大与他水性杨花的妻子潘金莲已远传千里,终被同时代的施耐庵写入小说,老孺咸知。更要命的是,被盟兄弟误会诋毁的武大郎武植,成了武松的兄弟,在故事里无辜凄惨地死于非命……
不论是《水浒传》还是《金瓶梅》,就文学创作本身而言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其价值和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为了创作的需要或者剧情的安排,作者都不可能也没必要对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蓝本做史学家们一样的确凿考证。于是,在他们取得文学创作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对这些原本用以污蔑诋毁的“谣言”的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武植和潘金莲是被文学演绎严重歪曲了的历史人物,不仅严重影响了潘姓在世人中的“感觉”,而且致使一些地区出现了“潘武不通婚”的怪事,潘金莲真是一个冤枉至极的女人!
许多学者撰文在《散文选刊》等多家刊物上为潘金莲平反,cctv10特地做了一个潘金莲的视频以正视听,施耐庵直系后人施胜辰曾专程赶赴清河,代祖先向武潘两家后人致歉,武植祠堂里至今仍裱糊着他的诗作:“杜撰水浒施耐庵,潘武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武植祠里断公案,施家欠债施家还。” 特别是2009年12月18日,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武松“兄弟”与清河县的历史调查之后,世人对《水浒传》中人物的真实性,开始了重新的认识......
历史人物传说五彩缤纷,几乎哪个省区都有一些与当地有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传说流传于民间。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特别是英雄大将,其事迹深入人心,被口头传诵,在口头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地、随时随地地粘连和附会上种种也许并不属于他的一些情节、细节或合理化因素。在甲地传播就往往会带上甲地的特点,在乙地传播往往会带上乙地的特点,这类地方特点的粘连物越多越丰富,也就离历史的本相越远。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所说的:“传说与历史,压根儿就是两码事,从来就没有成为全国、全民共同的知识。不管别处(别人)有多少类似的说法,也不管别人是怎样证实其自己的真实性的,只是‘我行我素’,‘我说我的理’,坚持己说、固执己见。”把某些事情(甚至是不相干的事情)附会到一个神话人物或历史人物身上,造成所谓“箭垛式”的人物,已成为我们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不自觉的传统,如神话人物大禹、尧舜,如历史人物诸葛亮、关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历史人物传说过分丰富的原因。而且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或人文传统一旦形成,就很难突破它对民族思维的束缚。这样看来,潘金莲的数百年的冤案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我们毕竟要把真相大白于天下,只是苦了这样一个平平凡凡的弱女子啊……
鲁攻玉亦是潘氏后人,特为潘金莲咏叹七律《冤金莲》:
千古女人第一冤,无端骂名日月酣。
施翁自负如椽笔,金莲谁怜比俊男。
武松莅临应愧疚,嫦娥见此自嗟叹。
忍看洛水凌波去,婵娟难却旧时谙。
“看官听说:原来武大与武松是一母所生两个。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年方二十馀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使女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陪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
《水浒传》二十三回伊始,施耐庵以上面这一段文字简要交待了三位清河县人士:武大、武松和潘金莲之间的关系。为了还潘金莲一个清白,我们就暂且翻过这段以讹传讹的描写吧,哼哼......
评论 (2)
武大郎和潘金莲? 我想《水浒传》中的这两位人物是另有其人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