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竹山堂:千年前的一次顶级文化沙龙

自古以来,书法和诗词脱离不了关系。书法界泰斗级别的人物王羲之、苏轼、颜真卿、启功、毛主席等,在书法和诗词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诗书两者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古代每一位书法家的圈子里都有一批气味相投的诗人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行酒品茶、吟诗挥毫,谓之雅集。这些雅集,不仅成就了很多经典的传世之作,而且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雅集,类似于今天的文化沙龙。在我的印象里,历史上最值得称颂的书法家与诗人的雅集有两次。一次是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兰亭雅集。那年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了首次兰亭雅集。有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名士参加,其规格之高、场面之大令人惊叹。会上共得诗37首,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那时的王羲之不会想到,这份一蹴而就的手稿,以后成为被代代中国人记诵的名篇,而且为以后的中国书法提供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坐标,后世的所有书家,只有翻过临摹《兰亭序》这座高山,才可能成就己身的事业。

第二次书法家与诗人的顶级雅集当属时隔421年后的竹山堂雅集。大历九年(774年),与兰亭雅集同样,也是阳春三月,颜真卿的几个子侄来看他。善交朋友的颜真卿想找一个优雅别致的地方,与当地文友一起热闹一番。颜真卿把这一意图透露给了时任长兴县丞的潘述。潘述闻言大喜,与县尉裴循一起商量后,当即赶到自己的乡下别墅“潘子读书堂”,考察周边环境。潘子读书堂位于箬溪边,这里箬水清清,绿草茵茵,与岸上的竹林、老梅树、桃园、李树、紫藤、葡萄架一起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山水画。溪水到这里拐了个弯,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水潭,潭边是一个土包,长满了茂密的竹子,犹如竹山,得名“竹山潭”。潘述的读书堂就在竹山潭的西侧,也称“竹山堂”。有舍有堂,有山有水,有草有花,此处最适合文人雅士纵情萧逸的地方。

于是潘述与裴循一起策划了这次极具品位的顶级文化沙龙。为让气氛更浓,潘述盛邀了颜真卿、陆羽、皎然以及推官康造、前御史李萼、前县尉裴修、司直房夔、洛阳丞李观、京兆韦介及颜真卿的四个子侄粲、颛、须、岘等十九名士。大家白天品尝顾渚山僧送来的上好紫笋茶,黄昏时饮民间自酿的箬下春酒,吟出不少好诗。潘述说聚会在这幽雅环境,连民歌、民乐也不想听了。

期间,作为主宾的颜真卿开场先定下规矩,做诗连句时在蜡烛上刻好时间,限时吟出诗句,美酒数量则不受限制。于是,诗人们在山寺、竹林、田野、河流一派恬静优雅的环境里,作诗连句一天一夜,殚精竭虑。每遇到奇特的典故,大家互相揶揄、欢谑,追求高雅韵词。原准备一部分人住到下箬寺去的,结果都撑了个通宵。这名流的优雅聚会,给了长兴如四百年前兰亭聚会那样的文化奇观。颜真卿将每人的诗作书写成《鲁公竹山连句帖》,其真迹流传至今。这幅帖子现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让我们来品读一下“竹山堂连句”:

竹山招隐处,潘子读书堂(真卿)。

万卷皆成秩,千竿不作行(处士陆羽)。

练容飡沆瀣,濯足詠沧浪(前殿中侍御史广汉李萼)。

守道心自乐,下帷名益彰(前梁县尉河东裴修)。

风来似秋兴,花发胜河阳(推官会稽康造)。

支策晓云近,援琴春日长(评事范阳汤清河)。

水田聊学稼,野圃试條桑(释皎然)。

巾折定因雨,履穿宁为霜(河南陆士修)。

解衣垂蕙带,拂席坐藜床(河南房夔)。

檐宇驯轻翼,簪裾染众芳(颜粲)。

草生还近砌,藤长稍依墙(颜颛)。

鱼乐怜清浅,禽闲喜颉行(颜须)。

空园种桃李,远野下牛羊(京兆韦介)。

读易三时罢,围碁百事忘(洛阳丞赵郡李观)。

境幽神自王,道在器犹藏(詹事司直河南房益)。

昼啜山僧茗,宵传野客觞(河东柳淡)。

遥峰对枕席,丽藻映缣湘(永穆丞颜岘)。

偶得幽栖地,无心学郑乡(潘述)。

颜真卿作句首:“竹山招隐处,潘子读书堂”。意思是说,这里是长兴县丞潘述读书的地方,藏书万卷。招隐,乃退隐山林之意,这里指“潘子读书堂”及周边环境值得文人雅士留恋。

陆羽即出佳句:“万卷皆成秩,千竿不作行。”秩:博大、无穷,意思是潘子读书堂博大精深,藏有万卷书,成片的竹子自由生长,错落有致,尽显风采。前句写潘述的读书堂,后句写窗外的竹山,堂内堂外相映成趣。

李萼的“练容飡沆瀣,濯足詠沧浪”,则引用先秦的典故“濯足沧浪”,抒发面对箬溪水产生的那种远离尘世,保持高洁的情感。联系当时的情境,这里的“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容颜容貌,应该含有容量之意,泛指底蕴,“练容”是积蓄能量形成底蕴。此举表达的是身心洁净的快乐源于不息清流的荡漾。

裴修顺着李萼的格调,直抒胸臆:“守道心自乐,下帷名益彰”。连着引用《后汉书•桓帝纪》中的“守道”一词和《史记•儒林列传》中的“下帷”一词,表达坚持德行,潜心求学的追求。在读书堂发出此感叹,可谓应时应景。

来自绍兴的地方官康造,接句“风来似秋兴,花发胜河阳”。“秋兴”是多位文人偏爱的词,杜甫有《秋兴八首》,王昌龄有《奉先张明府休沐还乡海亭宴集》诗:“何以发秋兴,阴虫鸣夜阶。”“秋兴”原意为“秋日的情怀和兴会”,引申为某种境地下产生的一种情怀,一种感叹。“花发胜河阳”一句,出于晋潘岳任河阳县令时在家种许多花受文人好友称颂之事。这里的“河阳”代表一种美。春风吹拂田园,引发无限赞叹,春花盛开时节的竹山潭胜过河阳县令精心打理的花园。寥寥十字,动静兼有,情景交融。

汤清河所连的句“支策晓云近,援琴春日长”,既描写了文人们打着节拍和着琴声吟诵的情景,又表达了陶醉在文字中的那份雅兴和怡情。古代称打鼓为“支策”,也为“枝策”,泛指演奏打击乐;“援琴”指弹琴,泛指演奏弹拨乐器。击鼓,弹琴,吟唱,不知不觉中度过长长的春日,延伸至通宵,迎接着清晨的云彩。传说中的“原准备一部分人住到下箬寺去的,结果都撑了个通宵”,在这句诗中得到印证。

释皎然的那句“水田聊学稼,野圃试條桑”,引自《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意思是面对着田园和菜圃聊农事。“学稼”、“條桑”泛指一切农事,“聊”、“试”为谈论、探讨之意。皎然的这句诗,从侧面说明了诗人们涉及的话题十分丰富。

陆士修的那句“巾折定因雨,履穿宁为霜”,含蓄地连用了“巾折”、“履穿”和“宁为霜”三个典故,“巾折”泛指文人的帽子。相传为东汉名士郭林宗所创,原委为“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叠。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故诗句中有“因雨”一词。“履穿”出自《庄子•让王》,后有成语“履穿踵决”,指鞋子破了露出脚后跟。“宁为霜”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荆书与东海王疆曰:当为秋霜,无为槛羊。此句表达文人的那种执著和清高。宁愿成为秋天的霜露,也不向贫穷和世俗低头。

河南房夔的连句“解衣垂蕙带,拂席坐藜床”,意思是主人解开香草做的佩带,用衣服拂拭藜草做的坐席,邀客人入席。以极强的画面感,写出了文人雅士之间的恭敬礼让。是对潘述待客之道的推崇和褒奖。

颜真卿侄儿颜粲连上了“檐宇驯轻翼,簪裾染众芳”一句。前半句与《南史•萧修传》“野鸟驯狎,栖宿檐宇”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为小鸟在屋檐下温顺地栖息,高贵的服饰让一群贤者显得更加高洁典雅。在这么一个其乐融融的氛围里,自我感觉良好,亦在情理之中。

颜颛有点拘谨,思考片刻后吟出了“草生还近砌,藤长稍依墙”一句。元代王冕的《雨过其一》有诗句“清泉流近砌”。颜颛的意思大约是“草沿着台阶生长,藤依托墙面向上爬”。相传潘子读书堂一米以下为石砌,一米以上为青砖,院内草木茂盛,藤蔓攀沿,这句联,也算信手拈来。作为颜真卿族侄的颜颛,他的为人就像他的名字那样老实、淳朴,在众多长辈面前,用诗句表达了自己的成长需要这般环境支撑的意愿。

另一侄儿颜须的连句“鱼乐怜清浅,禽闲喜颉行”,紧扣溪水与田园,既写景,也抒情。“鱼乐”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鱼乐”指鱼游水中,悠然自得,此处喻为纵情山水,逍遥游乐。前一句意为鱼儿喜爱在清澈不深的水中自由嬉水,“清浅”正是箬溪水的特征。后一句讲鸟儿喜欢无拘无束地悠闲飞翔。以物喻人,指文人们那种自得其乐的任性表现。

来自京兆(今西安)的韦介引出了“空园种桃李,远野下牛羊”的佳句。近处的园子里种着各种果木,远处的旷野中徜徉着牛羊,极具层次感,写出了当时竹山潭周边农家的闲适生活。事实上,竹山堂和五庄一带,自唐代开始就有“瓜果飘香,富庶之地”的美誉。

洛阳的李观随即跟句“读易三时罢,围碁百事忘。”读着《易经》,忘记了春、夏、秋季节变换,指读得投入,“围碁”即下棋,下起棋来任何事情都不在心中了。比喻沉浸诗文,不记时空,忘乎一切。文人的执着和忘我之态跃然纸上。

河南房益的连句比较含蓄:“境幽神自王,道在器犹藏。”意思是在好的环境中,人的自我感觉很好,一切都由自我做主,只要道义在,才能就在身上藏。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也折射出参加雅集之士的高洁人格。

柳淡的这句“昼啜山僧茗,宵传野客觞”,描绘了文人们喝酒品茶的情形。白天喝着山僧皎然、茶圣陆羽推举的佳茗,夜晚传出这批充满隐士情怀文人行令喝酒的欢笑声。笔者觉得这句诗运用的是古代修辞中的“互文见义”,意思是白天晚上一直在喝酒、品茶。就像“秦时明月汉时关”,说的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山僧,是茶僧皎然对自己的谦称,野客,旧时借指隐逸者,这里指在场的文人。这里描绘的情景与前文汤清河的“支策晓云近,援琴春日长”,遥相呼应。

颜岘给出的“遥峰对枕席,丽藻映缣湘”一句,则描绘了文人们吟诵挥毫的情形。这里的“遥峰”是指远处的山峰?还是另有所指?笔者特地来到了竹山潭,环视周边,怎么也找不到远眺山峰,或者山峰对着枕席的感觉。联系后面的“丽藻”来看,“遥峰”应该有敬仰尊重、卓尔不群之意,指参与雅集的这些自命不凡的文人墨客,他们围坐枕席的情景,华丽精美的文字与供书写的浅黄色的细绢,相互映衬,美不胜收。“丽藻”:这里指华丽的诗文;“缣”:双丝织就的精美帛,用于书写;“湘”:浅黄色。

最后主人潘述以“偶得幽栖地,无心学郑乡”收尾。“郑乡”典故出自《后汉书•郑玄列传》,形容人有学问德行,为人敬重。全句的意思大约是一生中有这么一个幽雅清净、风景秀丽令人陶醉的地方,没有心思再去学先哲贤人了。这是潘述的感叹,含有自谦的成分。可见,潘述对自己的潘子读书堂十分满意,对周边的环境喜爱有加。

十九位文人聚会,十八位参与了连句,少了县尉裴循。或许是觉得自己是潘述的跟班,谦让所致,还是被兴致高昂的潘述急于收尾而遗忘,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裴循的才学绝非等闲之辈,在当地及周边文人的雅集中,常有裴循的影子。颜真卿的诗书中常常提到裴循的名字。在《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中,这个裴循是紧跟颜真卿第三个出场,写出了“榛芜掩前迹,苔藓余旧痕”的佳句。

纵观连句,文人们以饱满的热情,酣畅的笔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钟爱,书写对人生的感慨,对远离喧嚣尘世的向往,流露了作者田园生活中闲情逸致的情趣。联句诗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依次递转,自然流利,恰似行云流水。而颜真卿的亲笔叙书,更使佳文成珍品。

到了明代,有人将这次类似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联诗,收集在颜真卿的《水堂集》中。统领明代文坛二十年的大文豪王世贞为之写了一篇评价极高的《跋》。王世贞说颜真卿书法,遒劲雄逸,而时时吐姿媚,真蚕头鼠尾得意笔,大较与家庙颉颃。而此乃手迹,又当远胜。

当年的气概都已落入历史的尘埃,曾经的记录与记载也变得模糊和朦胧。笔者查遍了所有的书文籍典,竟没有发现后人对《竹山堂连句》作过完整的解读。笔者才学疏浅,孤陋寡闻,根本无法体味到诗人当时的胸襟和情怀,自然无法精准地诠释出意思,更可况诗的本身就是一个无法企及的想象空间,因此解读仅仅是浮在浅表的“想当然”,是低层次的一孔之见。

长兴有幸,拥此雅集,成为堪称千古佳作、绝世珍品的诞生地。但令人遗憾的是,诗人们这场如东晋永和年间王羲之九曲流觞式的顶级文化沙龙,以及颜真卿惊世震俗的书帖,在伟大的唐风里未被引为经典……(通讯员 马卫平)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