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山潘氏宗祠——潘则雄、潘建生宗亲提供

瓜山潘氏宗祠

第一章 宗祠历史

瓜山潘氏始祖为银青光禄大夫潘文震。

文震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中和五年(公元885年)正月随王潮、王审知兄弟之队伍入闽,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家于瓜山。

瓜山潘氏宗祠建设

瓜山潘氏耕读世家,重视教育,支撑文脉传承。 元末明初(约1390年前后) 瓜山十三世潘得宁重修瓜山潘谱。明正统三年(约1438年) 瓜山十七世潘惟深再修瓜山潘谱。

潘谱齐备为修建宗祠做了必要准备。明朝嘉靖年间,皇朝“许民间联宗立庙”,瓜山潘氏随即行动,建设瓜山潘氏宗祠。

祠堂是祭祀祖先,宣扬、传承家族文化的场所。瓜山潘氏宗祠建于明朝嘉靖乙酉年(1525年)。祠堂选址在瓜山洋口,即今之“阴阳司”附近。此时潘氏居瓜山已历600余年,传20代。第十九世“汝”字辈名潘瀛字汝瞻者草拟了瓜山潘氏冠字序列:景汝世孔,永从元德,伯仲思存,文中与则。此后子孙照此序列排辈冠名。家谱,祭祀场所,冠字序列,是当年祠堂基本三要素。

位于瓜山洋口的潘氏宗祠,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已历经240余年,年久凋破。于是由梵轩公捐地,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移至今址重建瓜山潘氏宗祠。

瓜山潘氏宗祠.jpg

今宗祠大门石匾《瓜山潘氏宗祠》,以及“入孝”、“出悌”匾乃原洋口宗祠大门旧物。旧物还有“瓜山书院”石碑、“派衍荥阳”、“脈接瓜峰”及“重叠天星”石刻。

派衍荥阳、脈接瓜峰表述瓜山潘氏之源流。“重迭天星”碑赞瓜山人材辈出。

民国初年,瓜山潘氏排辈序列延伸:仰资绳武,秀良济美,广观贻谋,光裕咸起,家国齐治,大发其祥,孝友宜守,统绪必昌。

瓜山潘氏宗祠已有500年历史,虽然其间曾经移位重建。

第二章 瓜山潘氏宗祠文化

祭祀是祠堂的主要功能,每逢春秋大祭,婚丧喜庆或重大节日族长或长辈带领本族子弟上香叩拜,此与福州其他地方风俗无异。

祠堂是宗族血脉象征,瓜山主祠联:

跡肇潘國历经荥阳固始以迄瓜山源远流长

银青世胄崇尚养性修身弘扬理学气派万千

潘国指季孙封地(季孙封于潘),先世始自季孙,历潘崇,乾、瑾、勖、满、尼。后世转广宗、固始,直到瓜山。所言家族血脉溯源,源远流长。下联所言为名闻遐迩的瓜山理学家源于银青光禄大夫潘文震。文震公推崇儒学,宣扬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强调修身养性、体道悟道,强化为人处世教育,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筑就了瓜山潘氏,理学世家的坚实基础。到了宋代,瓜山九世潘植与潘柄兄弟于1183年不远千里而往事武夷,授业于考亭朱子之门。后追随朱熹,做了大量阐释理学理论工作。明朝著作『福州府志』、『闽都记』和『闽書』等都记述有潘植、潘柄史迹。植、柄以宋大儒列福州乡贤祠精英榜。

瓜山理学家成为瓜山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有祠联:

唐宋银青裔 瓜山理学家

银青光禄大夫之后, 衣冠相传, 代有显者。解放前的瓜山潘氏宗祠林林总总挂满了牌匾。这些牌匾是瓜山潘氏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推举考试中所获得的功名,有文魁、武魁、贡士、进士等,牌匾叙说耕读世家的家族历史,凝结着瓜山潘氏历史文化的精华。

『福州府志』、『八闽通志』『闽都记』和『闽書』等记载北宋绍圣元年甲戍瓜山六世潘至道登毕渐榜,他是瓜山士子首次中榜。清朝末年瓜山31世潘涛登武进士榜,应是瓜山最后一名进士。潘涛在会试中获第一名为“会元”,在殿试中也是光绪皇帝钦定的一甲第一名,即状元,可惜被慈禧太后所否决。

瓜山潘氏宗祠同时也是瓜山的文化阵地,是宣扬传承*家族传统的场所,以及文化教育的场所。*故祠堂兼有书院功能。早在明朝,洋口的瓜山潘氏宗祠内就有一方“瓜山书院”石碑。祠堂移位重建后,瓜山书院石碑也移至今日祠堂。遗憾的是拥有五百年历史的这一石碑在文革中被毁。

明末福州诗人陈鳴鹤在《题瓜山潘氏》中的一首诗写道:

闲居寂寂似潘安,曾是先人旧讲坛。五百余年三亩宅,竹门遥闭万峰寒。

潘氏宗祠,因兼做瓜山书院,被诗人称为“先人旧讲堂”。诗作表明明朝时期瓜山、瓜山潘氏宗祠已闻名遐迩。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瓜山联合建南诸境筹备“瓜南学校”,校址就设在瓜山宗祠。1951年人民政府更在瓜山宗祠正式开办瓜山小学。

走进潘氏宗祠,大家将发现:瓜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透过这些信息可以重温一千多年来的福州历史,中国历史。瓜山宗祠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寻根问祖地

随着经济文化生活发展,人员流动增加,宋朝开始就有银青子孙不断外迁。查宗谱可知,明朝中后期瓜山十九世“汝”辈中外迁的就有:潘沅字汝仪迁潘敦,潘耀字汝明迁古田,潘沂字汝德迁广东雷州,潘淮字汝光子有庆迁潮州,潘钦字汝康子潘靖迁连江,潘河字汝霖迁泮洋,等等。到今天外迁者不计其数。瓜山潘氏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台湾海岛,世界各地。

改革开放后不断有潘氏子孙回故乡寻根问祖。

首先回来的是旅居台海的宗亲,他们带着儿女回归故里祭拜祖先,或带着父辈的遗骨“落叶归根”。随后归来的有旅居南洋的宗亲。迁居连江、福清、永泰、福州各地的瓜山宗亲也陆续归来祭祖。1994年甚至有来自韩国的客人到瓜山寻根。

2002年9月,广东番禺“宋儒潘柄”之后的宗亲携族谱影印件寻“瓜山潘氏”。乃祖为南宋进士,宋末自瓜山南迁至珠江口,后居番禺为广州潘氏始祖。历经七百余载薪火相传,现居珠村、棠下、石牌、沐陂、岐山、京溪、赤沙、贝岗等十多座村落,子孙繁衍达两万多人。2002年10月广州市天河区棠下村、石牌村的“宋儒潘柄”裔孙代表潘剑明、潘均祥先生等36人回故土寻根,参加祭拜祖先活动。

移居广东顺德冲鹤的瓜山潘氏宗亲也有两万多人,他们多次派人回瓜山寻根问祖,拜祭祖先。顺德始祖潘达德,字以仁,号鹤林,宋壬戌恩科进士,为瓜山潘氏第十一世。

寻根问祖的必选地是宗祠。

祠堂文化是传统的历史文化,是维系海内外宗亲血缘亲情的重要纽带。

祭祖

瓜山潘氏宗祠是潘氏族亲供奉祖先牌位,开展祭祀活动的神圣场所。特别是清明节,必定要举行祭祖活动。

祭祖时祠堂内红烛高烧,香火缭绕,祠堂外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大家排队依序进祠拜奠祖先,听主持庆典的宗长宣讲家族历史,讲解“瓜山理学家”及积德扬善的历史文化传统,讲解家族子弟修身养性的道德规范,宣讲者特别强调“男儿当自强”的传家之道。然后由主祭者带领宗人祭拜。祠内气氛肃穆,祭拜者各怀敬畏之心。

祭祖仪式后,常摆宴席数十桌。祠堂内戏台安排有闽剧演出。

隆重的祭祖仪式,肃穆的祭祖气氛让后辈子孙容易理解慎终追远,尊祖敬宗,敦本睦族,薪火相传的含义。因此,祭祖仪式其实是一堂爱乡爱祖的教育课

不仅是清明,过去人们外出谋生、读书、经商、赶考等都要到祠堂朝拜,祈求祖先庇佑。游子归来更要先到祠堂拜见祖宗。

当年祠堂内挂满“进士”、“文魁”、“武魁”等牌匾。科举得中,无论是进士、举人乃至秀才,都为光宗耀祖美事,乡人都在祠堂举行庆祝活动。

传说清朝光绪十四(1888)年吉昌公高中武举,祠堂摆宴席50多桌。光绪十八(1892)年他武进士金榜题名,来庆贺的宾客很多,祠堂设宴100多桌。

谨遵祖训:孝友宜守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孝即孝顺父母,悌乃友爱兄弟,故孝悌也叫孝友。

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准则及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孝与友是礼仪之邦的核心。

坚守孝与友则家庭和谐,家族兴旺。但若要孝友家风世代传承,则人之子须以身作则,为后辈子孙树立榜样。

谨遵孝道是瓜山潘氏传统,潘觉墓志铭有言:“惟夫孝诚之心可以与天地而相为终始”。

瓜山宗祠正面墙十个字,《瓜山潘氏宗祠》,“入孝”、“出悌”。入孝是说回家要孝顺父母,出悌是说在外要以敬爱兄长之心待人。

(潘则雄、潘建生 2023/5/9)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