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武鸣英江潘氏宗祠——潘洵兴(英江)宗亲提供

家族祖庙(银青庙)

银青庙简介

d0c792f4c364199bd90e40a5a7e79f7.jpgf1f8bfb6b7902d6242728b15624d27a.jpg

08d2fe9027381f70deb7d03e4f4d074.jpg

银青庙前世今生

银青庙,是英(膺,下同)江两岸潘氏祖庙。大约在公元十五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始迁祖潘忍徙居英江后,为纪念和供奉大名始祖武惠郑王潘美而建造,至今己有四百多年历史。 银青庙最早建在英圩旧街东北角,占地面积约二十多亩,坐北朝南,前后两栋砖瓦结构楼房,左右两侧两排厢房,整个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庙殿中堂安放潘美木质雕像,左右两侧安放坭塑保护神。左侧厢房走廊悬挂一座宏钟。1934年武鸣县民国政府派人打砸庙堂,强行把银青庙作为英利乡治所。新中国后改做英圩中心小学。一九四六年,族人集资,在英圩新街西南角,重建银青庙。一九五二年,国家把新建的银青庙收归国有,安置旧职人员,一九六〇年改做国家粮库。一九八四年族人集资,在渌民建不到三十平方米的银青庙。一九九六年,族人集资,把银青庙从渌民迁至坡留重建。二〇一四年族人集资,重新改建扩建。现在,人们看到的就是改扩建后的银青庙。 相传,银青庙的出现,前来供奉的人越来越多,商贩也就在周边摆摊做起买卖生意,久而久之,有些人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英圩旧街。一九三四年,武鸣经英圩至平果公路开通后,武鸣民国政府,把利彰乡政府从高一新圩迁至英圩,更名为英利乡,同时把“膺江”改为“英江”,还动员和摊派周边村屯农户迁至街上,英圩有很大发展。可以说,银青庙的出现,派生了英圩。 银青庙建筑布局 银青庙占地总面积七亩三分,长一百三十二米,宽三十七米。建筑布局和结构,按照传统宋式庙宇风格规划和设计。大殿堂坐西北向东南,高十四米,宽一十点五米,长二十一米,共二百二十点五平方米。框架结构建筑,青灰色火砖墙体,藏青色陶瓷瓦顶,苏式彩绘装饰,双重塔式屋顶,中间呈凹型,檐角向外向上微翘,檐脊置有飞禽走兽。殿堂开间分正堂、左堂、右堂。正堂安放太始祖武惠郑王潘美雕像和牌位。牌位正前方置放长六点八米,宽一点零八米,厚零点零五米,高零点六八米的原木祭台。左堂,壁挂大名始祖美公、上海始祖恩公、英江始祖忍公传略。右堂壁挂银青庙重建序、银青庙简介、银青庙历次重建记、英江潘氏世系表。殿堂正大门上方悬挂“银青庙”镀金牌扁。殿堂门前连着长二十四点六米,宽九点八米,共二百四一点零八平方米的天井。天井中央安放一鼎大香炉,供人们烧香祭拜。天井正前方是广场,走下十二级台阶,沿中轴线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依次建有蓝球场、戏台。殿堂至戏台左右两侧分别建有厢房,主要用于族人议事、就餐、仓储,和陈列功德碑。银青庙整体结构布局,简朴庄重,宏伟壮观,尽显宋式庙宇风格。

银青庙会

每年旧历正月廿四日,相传是大名始祖潘美的生日,族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共同举行隆重盛大银青庙会,以自已独特的方式,缅怀、纪念、祭拜先祖,祈祷幸福安康。 这天,英江潘氏族人,不管在那里,有多远多忙,都尽可能回来参加祭拜先祖活动。远近亲朋好友,也络绎不绝,纷致沓来参加祭祀活动。 这天,银青庙,打扫干干净净,张灯结彩,彩旗招展,锣鼓喧天,迎接族人和亲朋好友的到来。前来奉祀的人成千上万,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烧香祭拜,烟雾隙绕,歌声、呐喊声、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这天,银青庙理事会组织专业队员,一大清早天未亮,就用轿子抬着美公雕像,举着彩旗,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巡游村屯。每到一处,各家各户都放鞭炮欢迎,摆放祭品,烧香祭拜。 这天,各家各户都在做生榨米粉,包糯米糍粑,杀鸡杀鸭打鱼做好菜,设宴摆酒席,招待亲朋好友,有的还要到银青庙里烧香祭拜。 这天,理事会还组织开展斗鸡斗鸟、蓝球比赛、唱山歌、文艺演出等活动。  这个习俗已沿袭四百多年,闻名遐迩,现已成为武鸣一张民族传统文化名片。

银青庙历次重建记

英江银青庙,是始迁祖忍公徙居英江后,为供奉祭奠太始祖武惠郑王潘美而建造,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这是我们英江潘氏家族的集体记忆,也是数百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更是几百年文脉与精神的象征。世事沧桑,近百年来,曾几度被占用毁坏,但都被族人顽强地反复重建和修缮。屡毁屡建,越建越好,永不放弃。尊宗敬祖,保护好银青庙,传承祖德和家族文化,薪火相传,血脉相承,生生不息,这份思想共呜,已深深根植于英江潘氏子孙每个人的内心和血脉中。

一九四六年重建银青庙

一九三四年,武鸣经英圩至平果公路开通后,民国政府强行把银青庙作英利乡治所。一九四六年初,在那坡国魁的号召组织下,族人捐款,在艾沙海文捐出的英圩西南角两亩多土地上,重建了银青庙。庙宇坐西北向东南,建筑格局仿照原来银青庙,一栋两层砖瓦结构供奉殿,开分中堂、左堂、右堂。中堂安放美公雕像,供族人祭拜。供奉殿左右两侧分别建有厢房,用作议事、餐饮、仓储等,只是规模比原来的小了很多。不幸的是命运多舛,1952年底,人民政府又把新建的银青庙收归国有,安置旧职人员,1960年改做国家英圩粮所。

一九八四年重建银青庙

一九五二年银青庙被占用后,直至一九八四年正月廿四日银青庙会,顶着社会压力,烈英、建堂提议重建银青庙,经各甲长开会推荐,以治臣为首,朝光、祥珠、珠臣、凤昌、兆兴等为成员,在渌民重建银青庙。虽然庙规模很小,建筑面积不足三十平方米,地势狭窄,交通又不便,但毕竞族人终于又有地方聚集在一起,共同祭奠、缅怀、追思太始祖,祈祷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幸福安康,心灵上得到安慰。

一九八七年迁建银青庙

一九八六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年正月廿四日银青庙会,志足提议将银青庙迁至坡留,各甲长一致拥护和同意。在庆丰和建堂带头下,当即就把始祖牌位拥抱到坡留废弃砖瓦场,用砖瓦搭起一小间简易房子临时安放。

一九八七年正月廿四银青庙会,经各甲长讨论,成立重建银青庙筹委会。在建域、连洲、世贤、世勋、玉堂、翰英、兆兴、致忠、武贤、宗义、永荣、珠球、玉林等,组织发动族人集资,在坡留废弃砖瓦场修建了一间较大的砖瓦房银青庙。

一九九年扩建银青庙

一九九六年,经过多年集资,积累了些资金,族人讨论决定,扩建三间砖混结构银青庙。成立筹委会,推荐兆隆为筹委会主任,成员由各甲长组成。建域定向(立乾山巽向,正针分金)、择吉日、安脚。春桃,在物质匮乏年代,贡献公鸡一只,大米十斤作祭品。一九九六年丙子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丁未晨时,由连洲安脚动工,一九九六年底峻工。

〇〇九年修缮银青庙

时间又到二〇〇九年,银青庙在坡留重建十五年后,墙体出现龟裂,经各甲长讨论决定进行修缮,并选举产生银青庙理事会。

理事长:冠高。副理事长:平、家本、祖明、世音、甲祥、建芳、恩强、甲生、宝臣、锦才、祖斌。成员:子杰、梦杰、子辉、殿旭、宁山、玉录、典昌、玉庭、宝权、宝志、冠英、恩伟、进华、世刚、世仁、永照、志列、锦跃、福祥、子安、仕南、宁松、顺六、志武、志维、明权、忠平、忠陶、德春、宁宇、武泽、七斤、明英、珍、德荣、文珍。顾问:甲江、宝龙。会计:甲祥、明志。出纳:祖珍。

理事会全权负责组织修缮工作。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八日开工,二〇一〇年二月七日完工。

年重建银青庙

二〇一三年选举产生新一届银青庙理事会,理事长:祖斌;会计:甲祥、忠达;出纳:宝臣。二〇一四年正月十六日银青庙会筹备会上,理事长祖斌,针对当时银青庙场地狹窄,建筑结构不合理,格局小,外体又不美观,体现不出“银青庙”气势,与太始祖美公身份地位不相称,也不适应每年银青庙会开展活动需要等情况,提出重建规模较大上档次的银青庙,经各甲长讨论,一致同意,并制定工作方案,设立工程指挥机构,责任到人,分工负责。主要参与重建工作的有九十一人,名单如下。

总指挥长:祖斌;副指挥长:森、顺六、学琛、祖明、宝臣、平;顾问:甲江、冠高、宝龙、恩伟、子杰、子安。成员:钟达、恩强、典昌、景堂、志维、德荣、甲祥、志贵、甲成、祖明、文高、玉玲、甲生、祖平、祖志、仕杰、仕南、明志、宁宇、致恩、文业、耿祥、世强、照煊、锦忠、锦吉、家本、冠英、钟煌、殿昌、玉高、宝林、志旭、珠权、海堂、明殿、道、明英、世仁、美松、建宇、洵清、景斌、志祖、光任、志前、志和、学奎、荣贵、福扬、福祥、瑞英、建域、永照、世儒、子辉、世烈、祥明、秀隆、海京、宝贵、池高、致良、海理、进忠、世煌、甲明、家庆、甲总、海刚、恩荣、明英、宏、进添、七斤、增华、治昆、大宽。

全体组成人员,明确责任后,各司其责,积极开展工作。重点解决资金、图纸设计等问题。广泛宣传发动,做到深入人心,使族人充分认识到重建银青庙的必要性和意义,人人关心,个个出钱,踊跃捐资捐物。如小正无偿设计庙宇工程施工图纸。又如祖斌、甲江、平、宝臣、宝龙、仕杰、海京、福贵、甲祥等除捐款外,还私人先垫支共计三十万元(其中祖斌垫支二十三万元)作启动资金。建域定向(立乾山巽向,正针分金)、择日、安脚。由于各方通力合作,确保银青庙主殿工程于二零一四年旧历八月初四日动工,二零一四年旧历十二月二十八日竣工。

重建银青庙序

吾族之银青庙,肇建于明朝后期。矗立于英圩街东北角,雄踞于南来北往之交通要道。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高大巍峨,雄伟壮观。美誉著称于邑。

银青庙是吾族子孙祭祀大宋大名始祖潘美公所在,训化忠孝、学习礼仪之圣地,亦是一方民众文化教育活动之中心。数百年来,传承宗族文化精神,展现地灵人杰风采,昭示了文明的历史进程。

沧海桑田,时随势迁,银青庙几经异地重建。最后一次移至坡留,虽是砖混结构,因风雨剥蚀,年久失修,墙体出现龟裂,陈旧不堪,族人见之,不禁喟然叹息!

越十年,新一届银青庙理事会产生之后,审时度势,顺应民意,果断决策:重建银青庙,重振英江潘氏雄风。全族上下老幼,贤明俊士,云合回应,共襄盛举。

新建银青庙于二〇一四年岁次甲午八月初四日吉时,在原地隆重奠基,坐西北朝东南。当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主体工程圆满竣工,建筑面积二百二十点五平方米,投资一百多万元,一座崭新的银青庙拔地而起。设计师匠心独运,妙笔生花。建造师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庙殿门楼,奇伟而磅礴;大厅,宽敞而明亮;神龛,肃穆而庄严。

成功之日,合族欢庆。族中贤长,参机运筹,其拳拳之心可鉴;宗亲戚友,慷慨解囊,其殷殷之情当鉴。立碑铭芳,昭示后昆。

新建银青庙,傲踞于双龙戏珠风水宝地。英江、芒凉,绿绕泾合,仿佛龙腾,栩栩如生;坡留、坡鹤犹如两颗明珠,星光璀璨。国道、村路,纵横交织,宛若蛛网,四通八达;村落星罗棋布,似颗颗珍珠,熠熠生辉。崇山峻岭三面环抱,前方一马平川,山环水聚,龙蟠虎踞,水光山色相映生辉,风光无限。高耸的银青庙,巍然屹立在英江盘地中央,似一座“丰碑”,又像一座“灯塔”,照耀和引领族人,沿着袓先足迹,不断前行。

时光流转,情思无限:南征北伐,英勇善战,是先祖丰功伟绩;精忠报国,浴血沙场,是先祖崛起的辉煌;儒雅信厚,仁义友善,是先祖品格的风范。世代繁衍,牢记先祖煌煌之功德;族群昌盛,勿忘前辈创业之维艰。

昔日荣耀,应属先祖;今日风流,当是后昆。银青庙旧貌换新颜,开启新征程;记祖训承祖志,开创新辉煌。

是为序!

9d266996549645ac59111e8f61d812a.jpg

909537c9508588366176c1aa1382be2.jpg

全篇供稿:潘洵兴(英江)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