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是季孙公的后裔
我的祖籍在江西
江西潘氏对全国潘氏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历史上就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贵州的潘姓,也有从江西来的说法,就是人们常说的“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我的始祖也是其中的一个。但我们在寻根问祖的过程中,往往遇到许多问题,这不止是靠字辈就能解决的。比如我的始祖是明末清初来的贵州(当时是广西安隆长官司)。后来是过了几代才给始祖立的墓碑,始祖的名字和生卒年月不详,字辈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说,光靠字辈已不能解决我们寻根的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明末清初江西潘姓的各个分支,居民居住地和迁徙的情况,包括人名,地名,生卒年月,我们才能了解我们这支和哪支近。然后进行逻辑推理,才能得出我这支的祖辈的来历。我的始祖的下一代是1649年出生的,我想了解当时居住在临江府(今清江樟树市,新余,新干)一带的潘氏居民的姓名出生年月,以及他们的祖辈的情况。这样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根。
江西潘氏考
我在网上了解到的江西潘氏始祖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来源:
一是彦中所述从福建省迁入江西的潘承佑(六十一世)。彦中所述兴化三世祖的潘承佑隐居于洪州(江西南昌),于(1078-1085年)初卒。潘真进说,中牟二十三世潘承佑隐莆田常太里豫章山下,享年82岁。
二是潘成忠所述的六十九世潘琳(字国升)迁南昌。潘琳有三子:惟思,惟孔,惟新。惟思官至南昌太守,迁绿水潘坊。惟新官至吉水太守,其子仁郁迁开封。潘美(925-991),潘骞,潘琳是潘震之子。潘启道说,据谱记载,美公三世孙元周,尊周二公居江西南昌府。潘启章宗亲在《潘氏世系世代探讨》中说美公第92世志高(字钢),志远(字铁)二公于明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居黄平,其子孙散居黔东南各县市至今 有六百多年历史。
三是潘世伟和潘庆金所述的潘若思和潘任。若思公(寻乌谱记载为季孙公45世,庆金说是53世)之子觉公(生竟公,吾公,彦公,童公),曾任江西湖州府将军升太傅,居临川。第八十二世潘同(秘书学阁士)之子八郎(潘毅)有两子任公(四子),廷公(五子)居项山。潘任(庆金说是第85世,世伟说谱记为第78世)生十三郎公,十三郎生三子(序,法,崇)三子,序生省,省生三子(海六,仲六,念六),海六公在项山祖居。潘任卒于1279年。
从以上的历史来分析,江西的潘氏始祖是复杂的,不可能只是一个始祖,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果说江西同一个始祖,那应当说是从中牟直接到江西的始祖,这才让人信服。我问过建民宗亲,他说也不了解从中牟到江西的情况。就若思公这一支脉而言,觉公是第54世,曾在江西临川任职,并生有四子,难道只有童公的后裔在江西繁衍吗?八郎也有两子潘任,潘廷在项山居住。当然,我对潘氏历史知之甚少,但我根据大家提供的史料来分析,得出了潘任不可能是他一个人,是寻乌项山开基始祖的结论,如果说是若思公的后裔或者潘同,还让人信服。
潘氏在江西曾经是一个望族,我们是应当从郡望中寻找江西潘氏的开基始祖。我的始祖潘公,应当是在1623年前后在江西临江府(今清江,新余,新干)出生的。我还是相信潘启章宗亲的说法,按26年算为一代,我始祖的第二代潘抱播生于1649年,卒于1738年。从第二代至今已经是360年时间,我们到贵州已经是第14代了,算下来也是27.69岁为一代,我的始祖应该是季孙公的第95世。按26岁为一代往前推,我的始祖(第95代)与潘琳(第69世)相隔26世,与我的始祖生于1649年和潘琳(约生于927年)相隔722年(合相隔27世),基本吻合。我的始祖的第二代潘抱播(第96世)卒于1738年,如果和潘任(第78世)卒于1279年相比较,相隔18世。而1378年和1279年相隔459年,恰好是17.65世,也可以说是18世,更是吻合。与历史上的潘承佑还是相隔甚远。也就是说,从谱系上来说,如果潘任是第78代,从他的生卒年月和按26年为一代来推算,与我的始祖是第95代和生卒年月,从逻辑推理上来说,我的始祖有可能是潘任的后裔 。
从以上情况来分析,我目前能了解的,可以认为,首先我的始祖是潘同的后裔或者是潘任的后裔;其次才有可能是潘琳的后裔。到我的这一代是第106代,现在已经有第108代了。我所说的,还有以下理由:一是我的祖先一直是这样说的,我们来自“江西临江府,细书虎原县”。我们后来成了布依民族,是不是口误,把“婺源”误传成“虎原”(布依语言,有时说“潘”,听的人听成了“班”)。要说我们是潘同的后裔,当然要找到当时居住在临江府的潘氏,证实潘同的后裔迁徙到过临江府。二是的确我的祖先也一直流传下来,说我的祖上有过状元,有文武状元。当初我在网上看到江西的状元家山,我还以为是在临江府的状元呢,但这个状元毕竟没有在临江府,他的后裔是否迁移到过临江府,这是需要考证的。三是我的祖先应当说是和潘岳是有一定的渊源,我们贞丰县鹅田村潘氏的命书上,一直有这种记载:“掷果家声远,植桃世系长”,我们的祖宗神位,今天一直是“江西祖籍家声远,黔南宗居世系长”。四是我的始祖来到贞丰县鹅田村定居时,当时是属于广西安隆长官司,当时是泗城府,府治在凌云。是清1727年改土归流时才划归贵州的。我们现在是布依民族,和广西的布依潘姓,是有渊源的。据说我的祖先到了贵州,是驱赶瑶人以后在这里定居的。五是我们一直传说是在顺治年间来的,是因为“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来的。我的祖先在迁移的过程中,找不到水,是一头白牛找到的,所以至今我们不吃白牛。
我的祖籍是:江西临江府,细书虎原县。这是自从潘氏迁徙到贵州省贞丰县鹅田村以后,都是这样流传下来的。我的祖先是明末清初来的,这一点是我从墓碑记载,考古以后得出的结论。潘氏在鹅田村,有三个支脉,其中我的始祖墓碑至今保存完好,但始祖的名字和生卒年月不详,这有待于和江西的潘氏进行联络,以便得出正确的答案。我的家族在鹅田村到今天可以称得上是个望族,但至今没有一本详详细细的家谱,所以我只有再三写出我所知道的一切,给后人提供参考。
考察墓碑的情况,我认为我的始祖是明末清初从江西临江府来贵州省贞丰县鹅田村的。潘抱播和潘卜究是两兄弟。如果说始祖就是潘抱播和潘卜究的父辈,那么到阿究,阿响,潘世泽这一代,至少是第五代,或者是第六代,第七代了。布依语卜,抱播都是父亲的意思。清朝是从1644年开始到1911年结束。顺治时代是从1644年到1661年。潘抱播和潘卜究应当说是在鹅田出生的,他们都是在1649年出生,如果说始祖是抱播和卜究之父,我的始祖起码是二三十岁才远到鹅田,那么我的始祖应是明神宗到明熹宗(1573年到1627年)时出生的。他为何要迁徙到贵州省贞丰县鹅田,到底是像人们所说的在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调北征南”或“调北填南”时随军而来,还是在明末清初因顺治皇帝的一些政策而来,还有待考证。但我认为,我的始祖有可能是在顺治时来鹅田的。
我的祖籍是明朝时的江西临江府
我的祖籍是明朝时的江西临江府,在潘氏宗族中已经没有争议,这一点祖辈都是这样流传下来的。贞丰县鹅田村的潘氏从古到今都用布依语传了下来,每当潘氏的人过世的时候,都要用布依语念这样一番来历:江西临江府,果又席别玲,丁又席别喜,细书虎原县,线书纳贡,里香纳太,纳早纳弱,善书珉谷,线书庭岗。意思是说,我们来自江西临江府,根在一个红色的地方,源在一个很茂盛的地方,细说起来说是虎原县,始祖来贵州经过了纳贡这个地方,经过了里香,纳早,纳弱这些田地,最后在珉谷,顶江这些地方安家。珉谷,指的就是今天的珉谷镇,鹅田村一直是属于贞丰县珉谷镇。史书说,宁淳化年间在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置军,元升为路,明改为府。江西临江府,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临江路为临江府的,辖清江,新淦,新喻三县。清江为临江府治。1912年撤销。我是这样认为的,我的始祖是在临江改为府以后,在潘抱播出生之前,来到贵州贞丰鹅田的,也就是说,是在1369年以后,1649年以前来的。要考察我始祖的生卒年月,以及始祖以前所出生的地方,时间就可以锁定在1369-1649年,这280年的历史,距离1649年的二三十年为最近,地点可以锁定在当时的临江府。明熹宗时代(1621-1627年),有可能就是我始祖出生的年代。要么就是更早一点的时间,可以考察到1529年以后,此前的可能性就不大了。今天,潘氏的祖宗神位仍经常写道:江西祖籍家声远,黔南宗居系世长。以前还爱用一付对联:掷果家声远,植桃系世长。说明我的祖籍就是江西。我的祖籍是江西临江府,是贞丰县鹅田村祖祖辈辈男女老少都熟知的。
鹅田村潘氏断代的划分:从始祖到潘世泽至今已经是四百来年第十四代
第一代:始祖。名字和生卒年月不详。江西临江府,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临江路为临江府的,辖清江,新淦,新喻三县。清江为临江府治。1912年撤销。我是这样认为的,我的始祖是在临江改为府以后,在潘抱播出生之前,来到贵州贞丰鹅田的,也就是说,是在1369年以后,1649年以前来的。要考察我始祖的生卒年月,以及始祖以前所出生的地方,时间就可以锁定在1369-1649年,这280年的历史,距离1649年的二三十年为最近,地点可以锁定在当时的临江府。明熹宗时代(1621-1627年),有可能就是我始祖出生的年代。要么就是更早一点的时间,可以考察到1529年以后,此前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始祖生于江西临江府,明熹宗时代(1621-1627年),有可能就是我始祖出生的年代。从断代学来推算,按26岁为一代,我的始祖应该是1623年前后出生的。我的始祖是在明末清初或者是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迁徙到贵州省贞丰县鹅田村的。潘阿究,潘抱播可能是始祖的两个儿子。 我的始祖墓碑上是这样记载的,中间写道“祖考潘公之墓”,两边写有一付对联“始祖流传若瓜瓞,子孙多众似螽斯”,是“后嗣孙国熊 国顺(耆老)国贤 国清(绅士) 国仁 国利 国保 国瑞 国柱 国荣 国林,文运 文光 文端 文彩 文溥 文耀”。“光绪三年二月立”的墓碑。光绪三年就是1877年。国字辈已经是第八代了。立碑的时间隔始祖的下代抱播的死亡时间,相隔了138年。
第二代:潘抱播,潘卜究。潘抱播和潘卜究可能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为当时是一夫多妻。 潘抱播,生于己丑年(顺治六年,1649年)十月二十八日午时,大限亡于戊午年(乾隆三年,1738年)正月初九日庚时,享年九十岁。孝男卜团,孝孙文斈(学)。墓的两边有付对联:“一十四山山拱侯,二十八将将朝迎”。 潘卜究的墓碑是这样写的:祖考潘卜究真性墓魂位,东来也,原命己丑年(顺治六年,1649年)十一月辰日辰时生,五十六岁,西去也,大限亡于(乙酉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初十日寅时终。乙寅年二月初一日,孝男阿高,阿响仝立。抱播,在布依语是父亲的意思,卜究,布依语实际上是阿究的父亲。
第三代: 潘卜团 ,潘阿究,潘阿高,潘阿响。 潘卜团,生于庚午年(康熙九年,1670年)二月二十三日,殁于乾隆九年(1744年)十一月初七日酉时。妻蒙氏,人称“银坛子”。阿究,阿高,阿响的生卒年月以及子孙情况需要考证。潘阿响(是我伯父传下来的,他说:阿响,是阿究之子,碑已朽)。 卜团,布依语意思是阿团的父亲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于2009年7月12日,又回到鹅田,再次对潘卜究的墓碑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原来我记的阿何,实际上是阿响,再一次证实了我伯父兴荣传说的正确。
第四代: 潘阿团,潘文斈(学)。 潘学文(我伯父传说,潘家有个潘学文,生于康熙辛未年即1691年,卜团之子,可能指的就是文学)。以前,有的可能只有奶名,而没有书名。阿团是老大,要么是文学的兄长,要么阿团和潘文学是同一个人,阿团就是他的奶名。
第五代世字辈:潘公合,潘世泽。 潘公合的墓碑记载,生于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年(1709年)辛未月壬亥日戌时,殁于乾隆三十年乙酉年(1765年)癸亥月辛酉十七日戊时终。孝男阿硬,阿海,阿惠。(这与我伯父的传说是一致的,他也在笔记本上记有:潘公合,生于康熙48年,殁于乾隆30年。说阿硬和阿海都少亡,只有阿惠存活)。我在墓碑上看到的“合”字,也有点像“会”字,到底是“合”还是“会”还需要考证。 潘世泽的墓碑上是这样记载的:世代荣昌,祖考潘世泽墓,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七日酉时,殁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七月初三酉时,享年六十一岁,孝男尚元,尚忠,孙朝升,朝荣,朝景,朝林,重孙国贤,国顺,国兴,国清,国宝,国安,国瑞。光绪五年(1879年)七月谷旦重立。 潘世泽之妻农氏,生于康熙四十八年,殁于乾隆三十三年。 听说还有一位叫潘老虎君,可能与世泽是同辈。但今天我的大家族都是世泽的后嗣孙,这一点从字辈到墓碑,都已经有记载。从潘世泽这一代开始,就有了比较规范的字辈。鹅田潘世泽这支一直沿用“世尚朝国文,洪兴吉庆云,荣光曾不显,克竖定功勋”这一字辈。
第六代尚字辈: 潘尚元,潘尚 忠, 潘阿硬,潘阿海,潘阿惠。尚元,尚忠是世泽之子;阿硬,阿海,阿惠三位系潘公合之子,这三位的墓地都无法寻找,只听潘兴荣伯父传说,潘公合之子,阿硬少亡,阿海少亡,阿惠存活。
潘尚元:生于辛酉年(1741年)正月二十四日午时,殁于道光二年(1822年)二月二十七日,享年八十二岁,孝男朝林,孙兆熊(国熊),兆熬(国清)。道光二年(1822年)十二月十四日谷旦立。
潘尚忠:生于乾隆十年(1745年)十一月初六卯时,孝男朝升,朝景,朝凤,孙国顺,国贤,国清,国泰,国保,国三。大清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十八日谷旦立。
潘母岑氏,生于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殁于嘉庆元年,孝男朝门,孙国珍,国仁,国宝,重孙文潞,文澜。
潘母韦氏,生于庚午年七月二十六日酉时,殁于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亥时终,享年六十九岁,孝男朝升,朝景,朝凤,孙国贤,国顺,国秀。
潘母黄氏,孙国顺(耆老),国圣,国宝,曾孙文耀。
要了解上几代人的情况,可能还要进一步查考有关墓碑的碑文。听说潘家有几块碑,大跃进时已拿来做学校的地基了。如果潘世泽的子孙有责任心的话,将来肯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第七代朝字辈:潘朝林,潘朝荣,潘朝门,潘朝海,潘朝升,潘朝冶,潘朝景,潘朝凤,潘朝汉。从以上墓碑考证下来,我的这个支脉朝字辈共有八位以上,除了潘朝林,朝荣二人是尚元之子外,其余的朝门,朝海,朝升,朝冶,朝景,朝凤,朝汉七人均为尚忠之子,据说尚忠有三妻。
潘朝林,生于乾隆辛亥年五月十五日,殁于咸丰丁巳七年九月,男兆熊,兆熬,孙文翰,文潜,文涟。
潘朝荣,生于乾隆三十四年巳丑年七月二十八日寅时,侄男兆熊,兆熬孙文涟,文浚。
潘母韦氏,生于乾隆乙未年壬午月己巳日申时,侄男国清,国瑞,孙文涟,文浚,文潜。
潘朝海,生于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初三丑时,殁于道光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男国顺,孙寿元。
潘朝升,生于乾隆三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殁于道光二十七年十月初八日,男国兴,孙文蔚,文明,文炳。
潘朝冶,生于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十九日,殁于嘉庆二年五月十七日,孝侄男国顺,国贤,国秀,孙文耀。
潘朝景,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冬月,殁于咸丰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孝男国顺,国安,国宝,孙文亮,文光,文澜,文耀,文彩。妻萧氏。
潘朝凤,生于乾隆五十二丁未年丁未月丙午日戊子时,享年五十三岁,孝男国兴,国贤,国泰,孙长云,长寿,长二。
潘朝汉(我伯父潘兴荣说是我们这支的先祖,也是尚忠之子,朝汉之后第五代第六代组织立的墓碑,生卒年月不详。有国利,国安二子)。从断代学的角度来分析,潘朝汉应该是在1788年前后出生。
潘朝门(生卒年月不详。但在潘母岑氏的墓碑上,有孝男朝门,孙国珍,国仁,国宝,重孙文潞,文澜。当然朝门也是世泽的后裔)。
潘朝云,曾孙兴业,重孙庆春,庆宝,庆宗。(属于哪支,待考)。
潘朝斌(据兴荣伯父说,属于哪一支有待考证,有可能是潘达英这支,在鹅田和我们不是同一个始祖)。
潘朝兴(据兴荣伯父说,属于哪一支也需要考证)。
潘道台(传说此人文武双全,有待考证)。
第八代国字辈: 从以上墓碑考证下来,国字辈在现今鹅田有墓碑可考的共有二十位。国熊,国秀, 国顺,国贤,国清,国泰,国三,国仁,国珍,国利,国保,国圣,国瑞,国柱,国荣,国林,国宝,国安,国兴,国安(吉连支系)。
潘国顺,生于嘉庆七年(1802年)三月二十日,殃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六月初五日,孝男寿元。(碑文是否有误,需要核实,作为耆老,不可能只活三十三岁)。
潘兆熬(国清),生于嘉庆 年,殁于光绪丁酉年 月初九日,孙洪烜,洪澯(灿),曾孙兴泰,兴镒。(潘国清,人称“潘秀才”,据说是考秀才时改名为潘兆熬的,作为绅士在贞丰民间很有名。传说潘秀才无子,接潘兆熊之子文涟作为养子。兆熬(国清)和兆熊(国熊)是亲兄弟。
潘兆熊(国熊),有文翰,文潜,文浚,文涟四子,享年二十五岁。
潘国贤,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腊月初四日午时生,孝男文甫,文海,文渊,文秀,文端,文熙,孙洪泽,洪康,洪益,曾孙兴保,兴瞒,兴聖(圣)。
潘母罗氏,生于加庆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殁于咸丰三年元月初五寅时,孝男文涟,文春,文凤,文動(动),文玖。
潘母王氏,生于加庆二十二年(1817年)十月庚辰日亥时,殁于道光三十年三月二十五日,男文涟。
潘国宝,生于嘉庆己卯年(1819年)四月三十日,殁于光绪辛卯年九月二十五日,男文源,孙洪勋。
潘母黄氏,生于嘉庆己卯年丁卯月戊子日酉时,殁于咸丰庚申年五月初一日孝男文湛,文沛,文原,文浏。
潘国安,生于道光壬午年(1822年)癸卯月庚寅日,殁于咸丰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孝男文耀,文光,文辉,孙洪规,洪範(范),洪典,洪章。
潘母韦氏,生于道光七年(1827年)十九日,殁于光绪三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男文耀,文光,文辉,文汉,文源,文荣,文湛,孙洪规,洪典,洪願(愿),洪焕,洪礼,洪清,洪勳(勋),洪福,洪坤,洪足,洪益,洪立,洪才,洪泰。
潘国利(罗氏)故墓,孝孙洪喜,洪美,洪谨,洪森,洪万,洪年,洪开,洪建,民国丁卯年二月十九日卯时建立碑。(潘朝汉之子,国利有四子:文长,文贵,文富,文明)。从断代学来考察,潘国利,应该是在1820年前后出生。
潘国安(潘朝汉之子,生卒年月不详,生有文运,文安。文运生有洪贵,洪锦;文安生有洪锡,洪成,洪青,春庭)。
潘母韦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十二日,殁于光绪十五年正月初一日,孝女阿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立。
潘国林(生卒年月不详,在始祖的墓碑上,排名在国利的下面,在文字辈之前)
第九代文字辈: 从墓碑考查下来,文字辈主要有四十多位: 文翰,文潜,文浚,文涟,文 ,文春,文凤,文勋,文玖,文蔚,文炳,文明,文溥,文宝,文汉,文溪,文浏,文源,文沛,文湛,文荣,文辉,文光,文耀,文溪,文端,文秀,文渊,文海,文甫,长二,长寿,长云,文运,文安,文长,文贵,文富,文明,寿元,文亮,文澜,文彩,文潞等。
文字辈(部分墓碑):
潘文宝,生于道光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殁于民国二年七月十五日,男洪春,洪兴,洪堂。
潘文运,生于道光六十五年冬月十六日,孝男洪锦,孙连生。
潘文长,孝男洪喜,洪美,洪万。
潘文潜,生于辛 年八月二十九日,殁于丁未年八月二十六日,孝侄男洪佑,洪灿,孙兴爵。
潘文翰,生于道光三十年十一月初二日未时,殁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一卯时,孝男洪禧,孙兴爵,兴隆。
潘文汉,孝侄洪礼,洪足,洪益,洪立,洪才,洪泰。孙兴泽,兴昭,兴年,兴帮,兴本,兴国,兴谋,兴纯。
潘母罗氏,孝女洪全,洪培,孝侄洪佑,洪灿,孙兴爵。
潘文蔚,生于道光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孝男洪静,洪计,洪同,洪双,孙兴才,兴輔。
潘文溪,生于同治元年腊月二十八日,殁于民国四年五月初八日,孝侄洪益,洪泽,洪刘,洪宾。
潘文贵,生于壬子年(1852年)冬月二十五日寅时,殁于甲子年(1924年)五月二十六日(享年72岁),男洪谨,洪森,洪开,洪建,孙兴茂,兴隆,兴儒,兴禄,兴昌,兴明,兴德,兴科,兴荣,兴伦,兴成。(文贵有一女叫阿便)
潘母王氏,生于咸丰辛酉年冬月二十五日,殁于民国已未年六月十九日未时,孝男洪谨,洪森,洪开,洪建。
潘文安,生于道光辛丑壬辰已亥日,殁于大汉壬子年甲辰辛酉已时,男洪锡,洪成,洪庭,洪青。
潘文富,生于咸丰乙卯年八月二十六日,殁于民国壬戍年十月寅日,侄洪谨,洪森,洪开,洪建。(文富生有洪峨,洪业,阿哉,阿菊,阿简)
潘文明,孝男洪年,孝女阿秋,阿云,孙兴富,兴田。
第十代洪字辈:由于人数太多,已无法统计,至少有上百人。在这里只能根据墓碑和了解的情况提供部份名录:洪烜,洪澯,洪泽,洪康,洪益,洪勋,洪範(范),洪章,洪春,洪兴,洪堂,洪锦,洪规,洪典,洪願(愿),洪焕,洪礼,洪清,洪勳(勋),洪福,洪坤,洪足,洪益,洪立,洪才,洪泰。洪喜,洪美,洪万。洪佑,洪灿,洪禧,洪烂,洪煜,洪礼,洪足,洪益,洪立,洪泰,洪全,洪培,洪灿,洪静,洪计,洪同,洪双,洪益,洪泽,洪刘,洪宾,洪益,洪泽,洪刘,洪宾。洪谨,洪森,洪开,洪建,洪锡,洪成,洪庭,洪青,洪年,阿便,阿秋,阿云,洪峨,洪业,阿哉,阿菊,阿简。
但朝汉分支我是清楚的,朝汉有二子国安,国利;国安有二子文运,文安;国利有四子文长,文贵,文富,文明。文运有二子洪贵,洪锦;文安有四子洪锡,洪成,洪庭,洪青;文长有三子洪喜,洪美,洪万;文贵有四子一女洪谨,洪森,洪开,洪建,阿便;文富有四子女洪峨,洪业,阿哉,阿菊,阿简;文明有三子女洪年,阿秋,阿云。
我的这支是潘洪谨,生于光绪十一年冬月初八日(1885年12月13日),殁于一九五六年元月十四日(享年71岁)。妻韦氏,王氏,罗氏。
第十一代兴字辈:兴字辈更多,包括女的在内,可能有两百来人。在鹅田潘氏人口统计表没有出来之前,我只能了解朝汉支系的兴字辈了。洪贵:兴由(国民党时当兵外出未归),兴才;洪锦:连生;洪锡:兴仁,兴华;洪成:兴朝,兴益,兴志,兴茂,兴禄;春庭:兴学;洪美:兴良,兴仕,兴才,阿奋,阿干;洪万:兴顺,阿远,阿保;洪谨:兴荣,兴隆,兴伦,兴成,阿蜜,阿圆,阿翁;洪森:兴儒,兴昌,兴腾,阿转,阿面;洪开:兴义,阿茂,阿肉,阿捆;洪建:兴亮,兴毫,兴国,阿哀;兴年:兴富,兴田。(仅朝汉一支在兴字辈就有41人,可能还有个别漏统的情况,可见人丁兴旺。而世泽支脉在朝字辈至少有8人,也就是八个分支,到兴字辈已是第十一代了。到今天为止,朝汉支系的兴字辈就只有兴儒和兴伦在世,他们分别是89,88的高寿)。
我的这支洪谨生有兴荣,兴隆,兴伦,兴成四子,女有阿蜜,茂圆,阿翁。兴荣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腊月初六,殁于1994年正月,享年80岁。兴隆,生于民国八年(1919年)九月初一,殁于民国1939年正月,享年20岁。兴伦,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二月十四日,至2009年88岁,健在。潘兴伦就是我的父亲。
第十二代吉字辈:吉字辈更是枝繁叶茂,男女可能有三百多人。朝汉支系的吉字辈就有:启林,吉英,吉春,吉连,吉炎,吉胜,吉颂,吉兴,吉元,吉岗,吉方,二女,吉世,吉弟,吉光,吉庚,吉才,吉明,吉书,吉文,吉松,吉飞,长松,吉平,吉安,吉秀,阿领,吉修,吉和,吉守,吉丁,吉思,吉汤,吉秀,吉芬,吉忠,吉行,吉逢,吉兄,吉定,吉浪,吉荣,吉勇,吉益,吉伟,吉旺。(男的统计了,女的没有完全统计,就有46人)
第十三代庆字辈:庆字辈的人数可能比吉字辈还多,男女可能有四百人。朝汉支系在1999年统计时就有:庆福,庆秀,庆明,庆丛,庆芳,庆琴,庆木,庆书,庆都,庆门,庆行,庆雄,庆美,庆珍,庆花,潘庆,庆龙,庆平,庆烈,庆米,庆秋,庆们,庆文,庆修,庆界,庆桃,庆祥,庆慧,庆妹,庆堂,庆梅,庆燕,庆谭,庆德,庆热,庆毅,庆东,庆萍,庆伟,庆磊,庆革,庆四,庆武,庆琴,庆发,兰兰,庆常,庆丽,庆英,庆吹,庆梅,二梅,庆仰,庆双,庆喜,庆虹,庆黎,青红,庆婷(沁婷)。(那时1999年就有41人,十年过去了,肯定比过去多得多,因为目前下是吉字辈繁衍时期。也就是说,目前仅朝汉支系就有近百人在世。如果包括媳妇在内,就是一百多人)。也就是说,包括云字辈,目前在鹅田的潘氏就有七八百人,包括外面的在内,可能有上千人了。
第十四代云字辈:云字辈目前不算很多,可能有上百人。鹅田村后起之秀在云辈,因为从宁波帮扶鹅田的时候起,从1988年到2008年,是鹅田村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云字辈下在出生和成长的时期。内外因素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在城市成长的庆贤之子已考上大学并且在云南工作,庆然的女儿还当上了副镇长了。所以说,鹅田的崛起在庆云两代。他们将会让鹅田的潘氏成为贞丰的望族。
二 00九年五月十日于贞丰
二00九年七月十二日修改
评论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