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快讯
2024年10月14日,秋高气爽,阳光明媚,似乎在诉说着她对家乡的思念。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无锡市分会代表,带着最诚挚的情感,来到长乐三溪潘氏祠堂。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三溪古村的潘氏祠堂**,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依山傍水,景色优美,参天古树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三溪村是福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三溪也叫鼎溪,是因为屏山中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形成山水相连、上游有通溪,下游有南北两条小溪,其中北溪也被称为宗祠溪,南溪也被称为街当溪。此地风光秀丽,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
三溪曾有一首诗:“层峦如幕悬,流霞暮霭缭绕。五色缤纷洞窟,盘郁千层垂青天。散绮遥连江练,日华红腾辉斜。吴航胜是溪山中最出名的人,他是我见过的。三溪的发展可以上溯到唐朝,是由三溪潘姓之祖郎潘纲所创。宋朝的时候,这里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了,有郑性之,有宰相,有高应松,有潘文卿,有潘斌,有朱熹,都是在这里讲学,或者学习。南宋淳熙朝(1174-1189年),潘氏子孙得朱熹的真传,在他的影响下,举人十人。前至北宋祥符年(1008年),潘循,潘衢二人均为进士;至四、七世,先后出过五任御史台,被誉为"二难进士,四叶中丞"。宋代,单是潘一家,就出了59名进士。天龙井、抟纱潭、九仙洞、皈愚洞、龙潭、鱼鳌石以及宋朝苏舜元(才翁)等碑刻,至今仍有大量的文物遗存。“二难碑”横跨北溪、南溪五道石梁,明朝远观、陈省等人在石壁上题刻;潘文卿宅第、紫阳阁原址、明南昌知县庄维春之宅、潘氏祠堂、“钟秀毓英”碑坊,以及散落于村边、庙门、桥畔等近百方珍贵碑碣,不胜枚举。
每年端午,河上都要赛龙舟,锣鼓齐鸣,好不热闹。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该村进行了全面地整治、绿化,保护、恢复了原有的文化遗产。
**潘伟昌秘书长讲,根据我江苏省潘氏文化研究会无锡分会“锡山潘氏”族谱记载,最早迁居锡山的潘栻,祖上世代在福州长乐县,儒教乡集贤里;北宋时,其父子文拜入明道先生门下,仕至邮州刺史资政殿学士。其子讳栻字性钦,大观三年进士仕至秘书监丞,徽猷阁待制,靖康元年金师入汴邑,从而南渡依妇翁袁默迁于无锡州之洛社。随着时间的推移,“儒教乡”、“集贤里”这两个古老的行政地名早已不见踪影。不过根据查询到的资料显示,今长乐区的金峰镇,大部分都是以前的集贤里故地。**江苏无锡潘伟昌秘书长还介绍了百年来他们寻根问祖,正本溯源历尽辛酸的过程,对金福宗长在无锡潘氏寻根问祖所起的桥梁纽带作用表示衷心的感谢!江苏无锡潘氏代表潘伟昌,潘维初,潘晓鸣,和安顺市的宗亲们,带着对祖先的敬意,在福建潘氏文化研究会领导潘金福的陪同下,迈着十分虔诚的步伐,步入“潘氏祠堂”的正门。在列祖列宗的灵位之前,所有人都庄重地焚香三叩,以示对列祖列宗的心意,并对潘氏一脉衷心地祈福。
紧接着,福建省潘氏文化研究会的领导潘金福协助无锡、长乐三溪以及安顺市的潘氏宗亲们,齐聚一堂,共同翻开了那本珍贵的“三溪潘氏宗谱”。在这个充满历史沉淀的时刻里,各位潘氏成员们不仅翻阅着这份古老的族谱,更是热烈地讨论起了其中的历史问题,他们的思绪飞扬,畅想着未来的潘氏文化研究之路,并对家族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刻而长远的规划。
座谈会的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宗亲们之间的血脉亲情在这样的氛围中显得尤为浓厚和温馨。大家相互交流,分享家族故事,探讨家训和家规,展现出一种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聚会,而是潘氏宗亲们大团结的一个重要见证,它意味着传承与弘扬潘氏文化的决心和努力,也预示着潘氏族群将继续在社会上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一刻,对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潘氏宗亲来说,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由江苏无锡市潘伟昌提供图片。
通讯员:潘明山江苏无锡江阴市编辑
2024年10月15日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