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闽系”说讨论 作者:屏西堂

成忠先生将他收录到的潘美祖系资料汇集成对照表,从表可见,各地关于潘美祖系记载相去甚远,众说纷纭

史料记载分歧已存续数百年。数百年来“弄清潘美祖系”呼声不断。最近《潘氏宗亲网》上呼声再起。从成忠“对照表”看来,主要是“闽系”与“赣系”两种说法之争。本文就“闽系”说谈一些看法。

潘美父亲是谁当然是祖系的核心《宋史》载:“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是讨论潘美祖系的依据。

闽潘谱记:“: 处常三子, 名美字仲询。宋太师, 封郑王, 谥武惠。迁开封”。指潘美父亲为处常。

一、潘处常生平

闽浙潘谱载“处常: 承叙子。南唐散骑常侍, 谥文穆。自北燕迁江宁。”

处常父承叙、祖崇胤。崇胤为太仆卿时, 由(福建)兴化迁北燕。

崇胤子二:长曰承叙(又名潘贵, 约生于854911年), 次曰承佑。

史载: 承叙涉猎经史, 精于骑射, 唐末居幽州。王刘仁恭闻其才, 僻置帐下, 累以功授强弩将军, 后改行军节度使, 检校司徒。后梁乾化元年(911 ), 刘仁恭子守光, 执其父自立, 僭号大燕皇帝。公有不平之心, 谓诸将佐曰, 刘守光拒父自立, 杀戮无辜, 此不孝大逆也。吾辈安忍北面事贼, 今为国讨贼, 有不从者斩。诸佐吏皆再拜泣曰: 唯命是听。于是传徼诸郡, 历数守光之罪, 诸皆响应, 遂率兵攻之。会诸路未集, 彼众我寡, 遂为守光所败。

承叙为刘守光杀后,911年处常脱身南奔,自幽州抵大名

处常居大名又名潘璘,以军校戍常山达十余载,饱学经书、韬光养晦。大和年间(927年)闻吴王网罗天下贤士,处常往奔之,吴王召拜右拾遗。937年烈祖李昇代吴自立,授处常以散骑常侍。943南唐元宗李璟再拜左谏议大夫。

处常卒,谥文穆

处常字三:仁、、佑。925年仁生于大名。与佑于933年和938年出生于江宁。早卒。

处常奔江宁而仁随母钟氏留故里。会周世宗为开封府尹,仁改名美以中涓事世宗,开始了戎马生涯。

二、潘美祖系解读

闽浙潘谱记:“: 处常三子, 名美字仲询。宋太师, 封郑王, 谥武惠。迁开封。”同《宋史》所载:“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有所差异,如何解读这种差异?

1、                  关于“仁:名美字仲询”

在家一个名,在外一个名,是常见现象。古人如此,今人何尝不是若此?将潘仁名美字仲询看成是“潘仁美分解为二,仁为名,美为字。”,这种“分解”说不正确。为什么不是《杨家将演义》作者将“潘仁字美”糅合成“潘仁美”?《杨家将演义》作者糅合之作正是他抹黑潘美卑劣伎俩之一。

2、年龄(兄弟顺序):闽潘谱记“仁:处常第三子,”处常子顺序为、佑、仁。原谱记载错误,应改为仁、、佑。

3、解读“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

陆游《南唐书》卷13云:「潘佑,幽州人,祖贵,事刘仁恭为将,守光杀之。父处常,脱身南奔,事烈祖为散骑常侍。」

处常“南奔”不是一次到位,911年还不到20岁,如何就到南唐做官?

处常两次“南奔”。第一次“南奔”是求生存,逃难,自幽州逃到大名。

为避刘守光追杀处常改名潘璘投笔从戎,“以军校戍常山”十数年,但他不甘沉沦,韬光养晦,苦读经史,历经磨砺,终于学有所成。

处常不满以军校戍常山”,得知吴王网罗人才,往奔江宁。第二次“南奔”是为了求发展。

925年潘仁出生,时处常约30岁。955年潘仁为周世宗(柴荣)部下,改名潘美。

因此,处常潘璘,潘美潘仁。潘美出生于大名,他是处常之子。这就是潘美“闽系”说。

三、“闽系”说疑点

《南唐书》记下911年刘守光杀承叙(贵)、处常南奔,及937年烈祖李昇授处常以散骑常侍史实。911年至937间则有《宋史》“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父璘,以军校戍常山记述。

处常生平有史可依,基本可信,潘美“闽系”说有基础。但“闽系”说并非无懈可击,其关键点是潘美潘仁处常潘璘只见谱而不见史载。

这就是“闽系”说的疑点。

谱载史亦载通常可信度高,争议少;谱载史不载的可信度就很难说了。有的谱为了攀名人胡编滥造,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处常潘璘,潘美潘仁。”只见谱载而不见史载,其可信度理所当然受到质疑。有人对“闽系”说表示不服,完全可以理解

“闽系”说前景有三:一者确证潘美为“赣系”或其他祖系,“闽系”说自然谢幕;二者“闽系”说史料得以进一步确证;三者疑点留存,争论继续。

本着重证据,实事求是的态度共同讨论、研究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我们也许会有新的收获

2010-10-28写于福州屏西

0 收藏

评论 (1)

本文以史料为据,客观介绍潘美“闽系”说和“闽系”说的疑点。希望有“赣系”说的相似文章供讨论。
匿名 #1 楼 2010-11-04 08:1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