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故里的哪些事”一文初步研析与考证



          近从网络上看到一篇2016年1月10日发表在”宝鸡论坛”上的”炎黄故里的哪些事”文章,结合现代地图与遗迹,或许对厘清上古地名及位置有很大帮助,且与重要地标相吻合。该文重要内容(按:删去论坛作者注释)及初步考证研析如下:

      (一)炎黄故里的哪些事”一文

        盘古岍山出汧水,北注渭水于陈仓。汧水之西,有北首岭,南眺渭水为姜水,畔姜城。

       汧水之东,有水雍、横,东南流,合为一水,总之曰岐水,出桥山。雍横之汇,东流,有城姜嫄,北面岐山,南临姜水。又极北之水谓之姬,故谓岐水为姬水。岐水下,封臣后稷。有:尧,山之逍遥也;舜,水之游也;禹,虫也;夏,鱼之游而为鸟也。


         (二)初步研析与考证: 

        1、盘古岍山出汧水,北注渭水于陈仓。汧水之西,有北首岭,南眺渭水为姜水,畔姜城。

       研析与考证: 

       上下文看,上古岍水应在渭水南岸,结合地图,北首岭附近只有清姜河北注渭水,姜城堡(古称姜氏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渭河之南,濒临清姜河(又名清涧水)。该地现已建成旅游区。

        据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李贤等人所撰《大明一统志》对姜氏城和姜水作了考证,在第三十四卷《凤翔府·古迹》中记载:“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又,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宝鸡县志》载:“姜氏城,县东南五里,姜水东南涯有遗址。东有浴圣九眼泉”。

        因此,文中汧水判指现清姜河。现姜城堡西面常羊山、九龙泉、炎帝陵等遗迹。

         陈仓,这里指清姜河北面渭水北岸,现渭滨区。

        2、汧水之东,有水雍、横,东、南流,合为一水,总之曰岐水,出桥山。

         研析与考证:

        (1)关于上古“雍”、”横”二水。雍,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为水流壅塞而形成的池沼。现在科学解释,雍是一种水文现象,当水在桥下通过时产生水位高于常水位的现象,这种水位上升称为雍水。

        古代由于河道窄及支流注入,渭河涨水也属正常,也许就是雍水名称由来。古代渭河两岸关中盆地属古代雍州。

         又,《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

        这说明古代形容渭河,通常用“汧、雍”。         

         横,指河水流向无常。这里横水应指现陕西洛河。从现在地图上看,洛河是渭河重要支流,河道蜿蜒曲折,忽东忽西,最后注入渭水。洛河史书上有称洛水、漆沮,却未见有横水说法,说明此文最初成文于大禹治水之前,《禹贡》称“漆沮”。

        (2)歧水。歧字释义之一为:同一物分而为两支,分叉。因此,雍横在陕西大荔县合流后称歧水,以此命名也算合理。   

        (3)桥山。从地图相对位置及考古遗迹看,应位现潼关县潼关古城东山风景区附近。东山又称女娲山,山上有女娲泉,西南方有张家湾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700年)遗址,史载黄帝葬于桥山。据《列仙传》载:轩辕(黄帝)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遗迹表明,上古东山已是人类活动集聚地。结合地图、考古遗迹,东山地理位置与文中桥山位置相符。

      3、雍横之汇,东流,有城姜嫄,北面岐山,南临姜水。

       研析与考证:

      (1)姜嫄城。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渭水篇注曰: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爲姜水。与文中说法一致。由于大禹治水后姜嫄在黄河主干道边,且位黄河大拐弯处,恐已毁于洪水、山崩、地震等地质灾害。

        (2)上古歧山。洛河、渭河交汇处北面为洽川天柱山(即上古岐山,现歧山县为隋朝置,恐不可信,现史学界通常将歧山县当作汉以前岐山,位置与史书记载事件相矛盾,网上搜索“周初地理考”,就可看到)。《图经》曰:岐山亦名天柱山。因此,上古岐山极可能是合阳县洽川镇天柱山。

       (3)姜水。炎帝居姜水,上古渭河两岸最初为炎帝部落居住地,沿渭河东迁。文中看,上古似乎有姜城地方,临城河流也称姜水。

        4、又极北之水谓之姬,故谓岐水为姬水。

        研析考证:

        此称,”又极北之水谓之姬”,文中未提及”西水”或”西河”。说明此文最初成篇,应在大禹治水前。大禹治水前,黄河由孟门东出,向下游四处散益。孟门相对于潼关古城,也算是极北。因此,上古黄帝部落应最初应居住在东山以东黄河岸边。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姬水为歧水。 

       4、  岐水下,封臣后稷。有:尧,山之逍遥也;舜,水之游也;禹,虫也;夏,鱼之游而为鸟也。

         研析考证:

        后稷即弃。史载,弃为姜嫄之子,姜嫄为帝喾妻之一。此处明显有贬低黄帝部落意味,是否因炎帝被打败而故意为之,不得而知。

0 收藏

评论 (0)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表评论